圍繞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問題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中日之爭從外交抗議升級為國際輿論爭奪戰,所用言辭也越來越火爆,例如兩國駐英國大使都在英國主流媒體中將對方說成是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邪惡魔頭“伏地魔”。
今年恰逢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樗迶车闹腥諆蓢谶@個敏感年份越吵越兇,讓人擔憂中日關系會不會再次失控。中國媒體宣稱中日“輿論甲午戰爭”已經打響,這場輿論戰會不會引發一場真刀真槍的新甲午戰爭?
雖然“中日必有一戰”并非兩國的主流觀點,但其走向和影響力值得關注。在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后,中國官方宣布不再與安倍打交道,等于排除了安倍任內中日改善政治關系的可能性。在中日缺乏必要溝通的情況下,釣魚島爭端和靖國神社問題有可能推動兩國間的宿怨迅速膨脹,導致擦槍走火甚至爆發軍事沖突。
中日之間的恩怨真的只有戰爭才能解決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且不說誰贏誰輸、如何善后、國際影響和國際干預等等難以預料的問題,單是戰爭可能給中日經濟帶來的重創以及由此產生的政治、社會后果就超出了兩國官方的承受能力。同時,從當今國際大勢和中日之間緊密的經貿聯系看,任何范圍的戰爭或軍事沖突對雙方都是最壞的結果。
牢記歷史并沒有錯。但情緒不是處理國家關系的依據,更不是使用武力的理由。在甲午戰爭120周年到來、中日關系又面臨惡化的時候,中日政治家和主流媒體在抨擊對方的同時,也要更多地從大局去看待和處理兩國關系,不能讓意氣蒙蔽智慧。畢竟,和平與發展才最符合中日兩國和亞太國家的根本利益。
中國富人高調收購海外資產的舉動可能看起來相當隨意,最令人困惑的當屬最近中國環保行業富豪陳光標表示想要把《紐約時報》收入囊中。在看似不合邏輯的行動背后,是中國企業家對聲望、權力和政治地位的追求。
精明的中國富豪越來越多地通過海外并購來提升自身在國內外的地位。主要目的仍然是獲得金融回報、找到安全的資金存放地以及實現分散化投資。如果操作得當,這些交易可以提高他們在中國的地位,增強其在銀行和供應商中的信譽,并使他們在中國的消費者、甚至求職者中更受歡迎。
當然,企業家如果在交易中蒙受高額損失(由于收購價格過高或執行不善),也會弄巧成拙。但精明的中國企業家仍有可能從備受矚目的海外并購中獲得巨額回報,因此相信會有更多的企業家未來會冒險嘗試。
2013年中國的新車銷量首次突破2000萬輛,連續5年位居全球首位。德國大眾時隔9年再次奪回冠軍寶座。在汽車需求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轉移的背景下,暢銷車也開始向低價車轉移,各大汽車廠商被卷入了“消耗戰”。
在“低價”成為中國市場攻略的關鍵的背景下,各汽車廠商面臨的課題是如何確保盈利。與皮卡等單價較高的大型車作為主流的美國市場不同,在中國每輛車的盈利水平大幅下滑,因此汽車廠商必須提高零部件的本土化采購比率,通過增產來提高效率,以削減成本。
預計2014年以內陸地區為中心,中國的汽車市場將繼續擴大,但很可能陷入“增產→庫存過?!祪r→盈利惡化”的循環,業務環境可能出現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