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主人公安德的自述,這個故事發生在來自外星的蟲族入侵地球50年之后。50年前,毫無還手之力的人類節節敗退,上千萬人死于浩劫。要不是傳奇英雄梅澤·拉克姆在關鍵時刻出人意料地力挽狂瀾,人類幾乎慘遭滅絕。他們就從那時候起為抵御蟲族的卷土重來做準備。而國際艦隊認定,這個星球的希望是那些絕頂聰明的孩子。
國際艦隊在太空中建立了戰斗學院和指揮學院,培訓經過選拔的天才兒童的指揮能力、決斷意志、戰斗勇氣和反應速度。更重要的是,新一代指揮官必須擁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使得敵人難以捉摸。安德,正是被認為擁有超凡天才的“那個人”。戰斗學院的格拉夫上校對他說,“世界需要你,你為此出生。”而如果他成功了,一定會被人類奉為英雄。
如果我是個孩子,或許會在導演加文·胡德討好的目光中沾沾自喜地挺起胸膛來??上也辉偈橇耍杂刑嗟膯栴}令我困惑:安德的父母對3個孩子完全沒有影響。安德的姐姐一再出現,同時他的哥哥彼得幾乎消失了。另外他姐姐為什么會有個如此曖昧的名字:瓦倫蒂(Valentine,情人)?
安德很早熟,心思比同齡人復雜,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他們。但大戰在即,我們只看到他不斷組隊參加零重力室的模擬戰斗游戲。他固然算得上奇計百出,然而這不過是無關緊要的小把戲。來到指揮學院之后,當梅澤·拉克姆用蟲族的戰略、戰術來訓練他的指揮能力,他才算走上了正軌。這兩段所占的時間比例與對完成任務的重要程度剛好顛倒,也許是導演認為少年觀眾對前者更感興趣吧。
在據說是畢業考試的“模擬”戰爭游戲中,安德以犧牲整支艦隊的代價贏得勝利。既然不過是游戲,一切代價都可以接受。然而他很快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場游戲。
安德遠超常人的品質究竟是什么?哥哥彼得的軍事才能不在他之下,一度也被認為是“那個人”,后來卻被棄用了,理由是他太過殘忍。這其實是說不太過去的,盡管出自于無意,安德最后的戰術事實上也極其殘忍。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國際艦隊需要的是一個戰術天馬行空、情緒卻能自控的人。因為這是一場無法退出的游戲,情緒失控將會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回過頭來看,按這部電影的邏輯,孩子勝過成人之處,除了他們對新的動態反應更快,更重要的是他們可能用游戲眼光看世界。成人因為無法將現實看作游戲,放不下得失考量。而恰好這一次,越是當作游戲越能獲得現實的勝利。
《安德的游戲》原著是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姑且簡稱“奧斯卡”)的名作之一?!皧W斯卡”二十多次獲雨果獎、星云獎提名,6次問鼎。《安德的游戲》及續集《死者代言人》都將這兩個最受科幻界矚目的大獎收入囊中,貢獻率達到了三分之二?!皧W斯卡”的江湖地位正是靠安德確立下來的。
在小說中安德對蟲族有特殊領悟,可以呼應電影開頭那一句“當我對敵人的理解深刻到足以擊敗他時,我同樣也愛他”。而格拉夫上校為自己辯護的話則是十足十的美國腔調: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未來所有的戰爭。所謂“先發制人”是也。
順便提一句,“奧斯卡”是個痛恨同性戀的人。因此《安德的游戲》在美國上映后遭到一些同志群體抵制。電影公司不得不撇清電影與原作者這一立場毫無關系。事實上在小說中,“蟲族”的原文是“bugger”,正是同性戀者的意思。
《星際旅行》
(Star Trek,1966 -)
雨果獎原本就有“戲劇表現”類別。像庫布里克的《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游》《發條橙》、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銀翼殺手》、卡梅隆的《終結者2》、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等,都曾獲得這一獎項。已有12部(不算電視劇)的最長壽的系列科幻電影之一《星際旅行》更是拿獎拿到手軟了。
《第六感》(The Sixth Sense,1999,107分鐘)
星云獎則有“劇本”類別。奈特·沙馬蘭的《第六感》、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安德魯·斯坦頓的《機器人瓦力》劇本都曾獲獎。事實上這兩個獎項經常重合。例如伍迪·艾倫的《傻瓜大鬧科學城》、彼得·杰克遜的《指環王三部曲》以及李安的《臥虎藏龍》(這兩個例子應該是奇幻而不是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