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社會派推理小說大師松本清張開始連載《點與線》。小說開篇提到,兩位目擊證人通過火車站兩個月臺之間的距離,目睹了死者登上火車的一幕。而這兩個月臺之間每天交錯開過無數班次的列車,只有4分鐘時間可以互相對望—小說結尾,終于道出這是兇手在研究列車時刻表之后精心設計的一個局。
第一次拿到這樣一本列車時刻表的時候,里面縱橫交錯的線路、站名就叫人無比頭大—日本的國有和私營鐵路運營商一共十幾家,同一個站名可能就有幾個不同的鐵路站,中間相隔距離或長或短(松本清張甚至把這個也寫到了他的小說里作為偵探尋找兇手時的素材)。最開始,你可能會產生繁瑣甚至厭惡的感覺—不同速度的列車、不同的停站安排、不同的轉線方式產生不同的價格,更不必說那些永遠無法搞清楚的數目和花樣繁多的優惠乘車券。
但在這些深入到都市、鄉村、海邊、山谷的或high-tech、或古老、或“卡哇依”的鐵皮車上搖搖晃晃坐了一段時間以后,卻忽然發現了它精細、準時、實用的另一面。日本民族注重整潔、崇尚自然,無論在京都街頭還是和歌山的鄉野,房子前面都可以看到精心修葺但毫無奢華感覺的植物盆栽,家家不同,充滿個性。日本人是用類似對待家門口一棵小草、一盆小花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的鐵路乃至更多的實用技術(包括馬桶的設計)。
有意思的是,這種繁復精細的態度,和日本庭院的建筑風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比如修建于14世紀的天隆寺,其日式庭院“曹源池”由當時的臨濟宗僧人、國師夢窗疏石精心設計,是世界遺產之一,非常有名。但帶著期待的心情穿過大殿到達曹源池,才發覺這不過是一個怎么也稱不上大的池子,池邊種有一兩棵松樹、水中三四尾游魚,僅此而已。喜歡中國古典園林一步一景、精雕細琢的人,或感覺若有所失。不過,重點在于大殿與庭院之間的關系。整個大殿具有回廊式效果,而且非常寬大,走在里面,可以從不同角度隔著一片白茫茫的沙礫(所謂“枯山水”)看到庭院的不同風貌,片刻稍坐之后,一種廣大、空寂、幽深、回到內心本原的感覺不請自來。
如果說在禪宗和日本人對實用技術與日常美感的不懈追求之間有什么關系,我想,在物質方面追求簡樸以外,將佛教教理化為具體的日常生活,以吃飯睡覺、搬柴運水等日常為佛事,以心傳心,見性成法,或許可作解釋。
禪宗在12世紀自印度經中國傳入日本,對日本民族精神的塑造不可小覷,而臨濟宗則是日本禪宗最早的宗派。如果說在禪宗和日本人對實用技術與日常美感的不懈追求之間有什么關系,我想,在物質方面追求簡樸以外,將佛教教理化為具體的日常生活,以吃飯睡覺、搬柴運水等日常為佛事,以心傳心,見性成法,或許可作解釋。換句話說,行動即修行。
《點與線》發表的7年后,也就是1964年,日本東海道新干線正式營業,代表了當時世界第一流的高鐵技術。如今,縱橫交錯的鐵路布滿了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國,其鐵道輸送力約占全球的四成。日本鐵道運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準時、提供最佳旅客服務者之一。而這時,距離明治維新后日本銳意發展鐵路,已經過去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