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這個時代讀書活動的集中呈現,北京書展、上海書展和廣東的南國書香節稱得上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三大城市閱讀活動。
文化活動的興盛最先始于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三大區域,并不是偶然。管仲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馬克思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對于一個現代都市而言,經濟繁榮到了一定階段,文化生活的需求便變得尤為迫切。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講,同樣如此。
20世紀后半葉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從工業化末期向后工業階段轉化,土地、能源和環境等問題逐漸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它們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明顯,此時,以文化和人的創造力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繁榮發展的主要動力。
而今,世界范圍內已經形成了由各國際大都市構成的世界創意城市網絡,例如以戲劇產業聞名的倫敦、以動漫產業聞名的東京和以影視業聞名的紐約,文化創意產業被普遍視為21世紀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而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通過對知識資源的開發、利用而延伸出無窮無盡的新產品、新市場、新機會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行業。
在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包含13個行業, 它們是廣告業、建筑業、藝術和古玩市場、工藝品設計、時尚設計、電影與錄像、互動休閑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件設計、電視與廣播等??梢哉f,每一類甚至每一個文化產品都是或大或小的創意結晶,其根本源處也無一例外是個體的閱讀活動。
對現階段的中國發展而言,在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自然資源約束、就業難、制造業長期處于價值鏈底端、自主創新能力低等問題將長期困擾經濟增長,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則是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手段。但與制造業截然不同的是,文化創意并不是一個可以速成的產業,對知識資源的再開發,有賴于一個整體上更有文化的社會環境,它既跟生產者的文化水準密切相關,也受到消費者文化水平的制約,還跟組織者對文化規律的認知有關系。
如今,談到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電影電視節目的原創能力低下、動漫游戲的惡俗、藝術品市場的浮躁、廣告設計的蒼白等等,數得上來的,幾乎都是負面評價。不過,這些批評依舊沒有妨礙文化產業在商業意義上的繁榮,以《小時代》為代表的國產電影的大豐收是最好的例證。
就在本屆上海書展之前,同樣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上,有一場網絡文學游戲版權拍賣會,參拍的6部作品全部成交,成交額達到2800萬,更夸張的是,其中有一部網絡小說,要到今年10月份才開寫,僅憑一個題目和創意,游戲改編權就賣出了810萬的高價。這條新聞被新華網轉載后,引起了無數感慨和唏噓。
事實上,這早已算不上一個個案,在動漫、游戲、電影、電視等文化產業中,過去很多年,市場需求的膨脹遠遠領先于出色創意的供給。以最近正蓬勃發展的電視節目為例,大量源自海外的簡單節目創意在中國一經播出總能引發收視狂潮,《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等當下最當紅的綜藝節目,都是如此。而本土的電視節目創設人才,則幾乎毫無創意生產能力。
在學術視野中,創意存在于文字的創作、傳播和接受過程中,文化產業是以創意為主體的產業,而所有創意的根源,都是來自于文字。也正因如此,在電影市場上,郭敬明、韓寒這些作家出身的青年人變身導演,站在了前臺,通過簡單的電影技術加工就壓倒了眾多專業導演夢寐以求的商業成功。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著,我們這個時代,多么渴望又多么缺乏一流的文本創造者,與一個題目賣出810萬高價的離譜新聞隱喻著同樣的時代困境。
雖然將文化與產業做如此捆綁,有功利主義的嫌疑,多少矮化了文化的價值。但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文化的價值卻在大多數時候都不得不通過產業來輸出,或者說才能讓更為廣泛的大眾認知,這是一種悲哀,卻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作為一項從事精神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行業,文化產業的水準與社會的整體文化素養,很多時候是相互影響、相互形塑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當讀書真正地成為民眾的生活方式時,文化繁榮才會成為城市與國家生活的常態,而文化產業的提升,也便是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