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都是中國出版業最熱鬧的月份。
廣東的南國書香節從1993年開始,到現在更是已有21年歷史,影響越來越大。雖然活動期間蜂擁入場的讀書盛況并不是城市生活的常態,但這類一年一度的圖書展覽活動,還是能夠反映出人們對閱讀價值的理解在隨著時代不斷變遷。
今年,南國書香節的年度主題是“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這類政府主導的文化活動中,政治色彩、產業訴求等功利主義、工具主義導向明顯的口號,終于開始讓位于這類更接近文化活動價值本源的倡導,而回歸本源或許才是文化繁榮的真正開始。
讀書,正在成為廣東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8月21日,為期一周的2014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在廣州琶洲展館閉幕。根據主辦方提供的數字,本屆書香節總入場185萬人次,銷售收入5500萬元,這樣的參與規模,稱得上是城市生活中的一大節日。
經過21年發展,南國書香節已成為全國同類書展中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書展之一,“多年艱辛努力使得南國書香節如今已成為廣東人的一場文化盛宴。”南國書香節組委會委員、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董事長肖開林說。
廣東這個在改革開放之初一度被很多人視為文化沙漠的地方,到今天早已成了中國社會全民閱讀氛圍最濃郁的地區。2012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廣東省居民閱讀調查報告》做的抽樣調查顯示,廣東省居民對閱讀重要性有著極高的認知度。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廣東省居民對閱讀重要性認知的選擇比例要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8.9%)5.2個百分點。
調查還顯示, 2011年廣東省18~70周歲城鄉居民的綜合閱讀率較全國平均水平(77.6%)高出了13.5個百分點,其中,廣州市各媒介綜合閱讀率高達98.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廣東居民人均閱讀圖書超過10本,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書香節期間,在琶洲展館,從白發老者到懵懂孩童,扶老攜幼逛書展的情形比比皆是。在這個傳統出版業日漸式微的時代,讀者的熱情讓很多參展的出版人感動不已。
這兩年,盡管出版行業受到數字化的嚴重沖擊,但廣東出版行業依然保持上升的勢頭。“主要得益于廣東逐漸形成全民閱讀的氛圍。”南國書香節組委會副主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巡視員朱仲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建設文化強省,通過南國書香節等品牌活動的建設,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推動分級閱讀、精閱讀、深閱讀,引導市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讀點好書、交點好友、做點好事、說點好話,市民保持閱讀習慣,對知識的需求不斷增加,出版就肯定有市場。”
“過去,南國書香節是單一的圖書活動,以出版商參與為主,側重追求圖書銷售。而現在,更加突出打造文化氛圍,培育讀者。” 肖開林也認為,圖書銷售的方式必須轉型,只有引導群眾,讓讀書成為群眾生活的一部分,才是出版行業的正確出路。
“人家是三十而立,我很可憐,我一開始做學問就過了而立之年。我是33歲考上研究生的,所以我是而立后又而立。到了現在這個年紀,還是做不到 ‘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只好‘七十而思’了。”8月16日上午,全國政協常委、我國著名史地學家、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南國書香節的演講,引起公眾的共鳴,不少人發出“活到老,學到老”的感慨。
法國作家福樓拜曾這樣形容讀書于個體的意義:閱讀是為了活著。而中國人更熟悉的,怕是宋人黃庭堅說的:“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
不同的論述有著迥異的時代背景,但即使是在今天這個信息流通異常發達的時代,一個有著良好閱讀習慣的人,對生命的理解總會比別人多一些層面,更為精細,也更為豁達,對于社會的理解則比別人多一些通透。

對于一個國家或民族而言,國民的整體閱讀能力則更被視為是民族文化底蘊和長期發展潛力的根本基礎。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在閱讀相關歷史時,記者發現,當年的慘敗之后,中國的精英階層做過許多反思,也有不少人前往日本深入調研,去尋求一個超級大國輸給一個一貫被瞧不起的島國的原因。在很多人留下的著述中,都認為中國人識字率太低,導致知識無法普及,成為近代貧弱的一個主因。他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對比是,日本的下女、車夫都能看書讀報,所以國家才強。
閱讀如此重要,以至于以閱讀率下降和閱讀習慣退化為代表的世界性的閱讀危機,帶給人們的憂慮感顯得格外沉重。從10年前開始,美國人每年都會發布一個關于“閱讀危機”(Reading at Risk)的調查報告,不厭其煩地通過各種數字來表達,美國人正在遠離書籍和文學作品,接近電視和電子媒體,閱讀理解的技能也在大踏步退化。
類似的調查在全世界都被展開,而得出的結論則幾乎一樣,不同的只是嚴峻程度而已。中國的情形每年都在最嚴峻之列。按理說,隨著教育普及的目標日漸完成,中國人的識字率空前提升,讀書看報在技術上早就不是問題了,但閱讀卻仍是稀見的行為。一個有著幾千年重視文教傳統的民族,為什么會這樣?學者們給出了眾多原因,其中比較普遍的,一是歸咎于現代教育的工具主義傾向,讀書被視為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工具,而不再是一種精神活動;第二則與中國過去30年經濟至上的社會發展階段有關。
廣東的決策者很早就意識到全民閱讀的重要性,南國書香節就是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工程。歷經21年深耕,無論是參展規模、銷售額、進場人數,還是影響力、輻射力,南國書香節都已成為全國同類書展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書展之一。
根據最新公布的廣東省委宣傳部聯合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開展“2013年廣東省全民閱讀體系建設”課題調研結果,南國書香節公眾滿意度超過80分,65.2%的受訪者留下“品種豐富齊全”的印象, 31.9%的受訪者贊賞“環境幽雅,文化氣息濃郁”,78.72%的受訪者認為南國書香節等活動促進了廣東全民閱讀建設。
在朱仲南看來,舉辦書香節長遠意義還是要引領形成學習型社會,為新時期廣東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青少年是社會的基礎,他們閱讀習慣的養成,可以為書香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使書香社會充滿活力,不斷層。”
一直以來,南國書香節對于培育青少年閱讀習慣都花費了很多心思。今年更專設了5000平方米的少兒館, 舉辦 “大手牽小手共筑中國夢”活動,開設青少年閱讀館、親子閣、南方分級閱讀……一系列為青少年和少兒量身定制的展館,也成為今年南國書香節的“重頭戲”。

這些堅持多年的舉措如今都收到了良好效果。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抽樣調查,廣東省兒童人均閱讀圖書數量連年上升,2011年達到6.44本,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某種意義上講,青年人的閱讀水準才是真正決定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文化競爭力的根本要素。但隨著時代變遷,尤其是互聯網技術一日千里的今天,青年人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變化則是不可忽視的。
在各類讀書調查中,大多是以紙質書為主要調查對象,數字閱讀日益普及的因素并沒有被充分重視。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新媒介時代的來臨,閱讀的娛樂化傾向明顯增強,內容更具個性,渠道更加多元,閱讀需求也從傳統圖書轉移到網絡、手機、手持閱讀器等新型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也隨之得到很大提升。
南國書香節期間,著名清史學家閻崇年在與讀者的互動中,將讀書比作吃飯,“特別有營養的自己不大樂意吃,有一些特別喜歡吃的東西又不大有營養。讀書也是這樣,有的書特別好但是讀起來困難一點、枯燥一點,就要耐心地讀。”
閻崇年認為,快餐文化也有有利的一面,人們利用手機、iPad等隨時能獲取信息,不用費事地去查,這些信息大多是知識碎片,對增加知識有好處,但對提高文化、激勵智慧又有局限。
電子閱讀帶給人類讀書活動的變化是憂是喜,多有爭論。但無論如何,迎合了現代人多種心理需求的數字閱讀空前普及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也將掀起人類閱讀史上又一次文化變革與解放的狂潮。對于培育書香社會,建設一個學習型國家的文化重任而言,閱讀史上的這次重大變革,是一個挑戰,但更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如果把握得當,真正的文化大繁榮或能更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