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是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的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4年8月22日,又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此前,《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電視劇一上映,就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官方亦首次為鄧小平立傳,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組織編寫的《鄧小平傳(1904~1974)》在全國出版發行。
習近平在紀念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用了鄧小平這樣一段多次講過的話:“永遠不要過分突出我個人。我所做的事,無非是反映了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愿望。”這段話實際上是一個大政治家面對時代大勢時的一種自覺體認—既要勇于擔當,同時也沒有必要被捧上神壇。這非常符合鄧小平所自稱的“實事求是派”的執政風格,對當下正全力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級領導干部都有很大的啟迪。
紀念鄧小平110周年誕辰之所以形成一股潮流,也正是因為在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后,人們期望能從“總設計師”鄧小平那里獲得寶貴啟迪。“改革”正是將一位大政治家的誕辰與當代中國聯系在一起的關鍵詞。這恰恰首先就需要鄧小平所一直倡導的求真務實精神。正如習近平講的,“事實是真理的依據,實干是成就事業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將鄧小平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并且評價其貢獻“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改變了世界的歷史進程”。這是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開放36年之后的重要判斷。的確,無論是中國的國際地位,還是中國和世界的關系,都已經處在一個新的重要節點上,有許多重要課題需要執政黨回答,并給出解決方案。
講話重點總結了學習鄧小平6個方面的內容,即信念堅定,熱愛人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戰略思維,坦蕩無私。如果梳理習近平重要講話中的評價式段落,以及引用的鄧小平的話,那么可以得出一個印象,就是習近平的講話實際上也勾勒出了一個大政治家所應當具有的風格。
首先就是,一個政治家之所以能夠有所作為,根本上還是對歷史大勢的把握。正如習近平所說:“像我們黨的老一輩革命家一樣,鄧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夠為祖國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冊的功勛,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大勢,深刻了解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國發展的歷史規律,緊緊依靠黨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偉業。”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建立在對世界和國內大勢清醒認識基礎上的方向感。過去我們常講“摸著石頭過河”,這是具體工作實踐中的方法論,但在方向感上是日益清晰的。只要讀一讀《鄧小平文選》等公開資料,我們就可以看出,很多東西的提法肯定經過變化直到最后成形,比如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但鄧小平對于改革開放這個基本點一直是堅定不移的。就是在眾所周知的“國際國內政治風波”時期,鄧小平仍強調,“十三大報告,一個字都不能改”。
一個大政治家總是要面對各種權力和利益糾葛,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要把一種在多種層面上都與過去截然不同,以至于會引起很大意識形態爭執甚至權力斗爭的方向確定下來,其間的艱難險阻是可以想象的。
一個大政治家總是要面對各種權力和利益糾葛,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要把一種在多種層面上都與過去截然不同,以至于會引起很大意識形態爭執甚至權力斗爭的方向確定下來,其間的艱難險阻是可以想象的。即使如毛澤東稱為“鋼鐵公司”的鄧小平這樣的大政治家,也不例外。從1977年73歲時最后一次復出到1992年88歲時南方談話以及年底的中共十四大,是15年的時間,鄧小平所認定的基本方向可以說最終確立。這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看看《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劇情也就很清楚了。
8月21日,鄧小平之女鄧楠在《人民日報》副刊發表文章《我們心中的父親》。其中有段1992年發表南方談話時的描述,更可以讓人們理解到開創者的不易:“他真是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最后的一點精力。這次談話以后,父親的身體狀態在很短的時間里急轉直下,再也沒有緩過來。父親正是用這種拼命精神,完成他對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完成他的政治交代。”
今日全面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自然和鄧小平時代有了很大不同。鄧小平講過的話,當然也要看具體場合、具體時間節點等因素。正如鄧小平最后一次復出時反對“從本本出發”一樣,今天我們紀念鄧小平誕辰,重點也不是重復一下他講過的話。正如習近平講話所表達出的,最重要的是,執政黨有條件從更長的歷史段總結那段15年的歷史,對今日之大勢進行深刻把握,并且以鄧小平那種百折不撓的堅定精神,回應人民的新愿望。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進入密集出臺期的當下,紀念鄧小平誕辰給出的一大提示是,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習近平在多次關于改革的講話中也反復強調這一點。這在鄧小平那里有更為樸實、形象的語言表達,比如習近平在講話中所引用的,“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絕不是一個人腦筋就可以鉆出什么新東西來”。 之所以有“新東西”出來,是因為鄧小平的一個重要思想—“搞活”。他曾經講:“改革就是搞活,對內搞活也就是對內開放,實際上都叫開放政策。”一位觀察家在仔細研讀《鄧小平文選》時也有個很有趣的發現,就是鄧小平的講話并沒有對重大經濟政策比如金融、產業轉型等等,提出過多、過細的專業意見,反倒是敢闖、敢試、不要怕等等營造改革和政策氛圍的東西更多一些。這一點對今天推動改革還是很有啟發的。
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要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需要各方面制度更加定型。比如,過去剛開放市場的時候,假冒偽劣等問題曾經相當嚴重,當時處理這些問題雖然也是嚴肅的,不過也同時需要顧慮到會不會對改革開放政策造成負面影響(正所謂立信不易)。今天當然不需要這樣了。但脫離開這些具體問題,鄧小平“對內搞活”的思想對今天仍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后多次強調的釋放市場和社會活力的思想也是與之一脈相承的。
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后大力推動的政府簡政放權也是如此。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現在“剩下的任務都是極難啃的‘硬骨頭’”。在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就批評說:“我到一些地方調研,大家普遍反映,改革‘最先一公里’的力度確實不小,但也不同程度存在‘明放暗不放’等問題。”簡政放權和建立現代治理體系密切相關。正如李克強說的:“簡政放權這場‘自我革命’必須向縱深挺進,‘放’與‘管’要協同推進。否則,若想穩增長、保就業,就可能走回過度依賴投資的老路。”所謂走回老路,實際上就是繼續固化既有的利益結構和權力運行方式,與現代治理體系自然也就是背道而馳。
既然是全面深化改革,“搞活”當然也應是全面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如果說過去經濟不搞活,市場經濟體制就根本談不上有什么微觀基礎的話,那么今天如果沒有全面的“搞活”,那么現代治理體系也會失去最深厚的社會根基。比如,如果社會組織發展不起來,我們怎么告別大政府的父愛主義和全能主義呢?
8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新華社記者的長篇報道《更高舉起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對一代偉人最真誠的緬懷、最深情的告慰,就是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就是實現他未圓的夢想。”在社會各界紀念鄧小平誕辰的討論中,“未竟的事業”也是個熱點。
這個提法是過去20年執政黨的宣傳工作中很少見到的。對于執政黨來說,提出鄧小平的“未竟的事業”,實際上是今日全面深化改革和當年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再一次接續起來。這自然就有了一個問題,就是怎么理解這個“未竟的事業”。 習近平前述講話接近結束時,引用了鄧小平的兩段話,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基本答案。一段話是說,我們搞的社會主義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仍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一段話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定義,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總而言之是一句話,“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民日報》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系列評論提供了一些具體答案。比如8月20日的《沒有公平就失敗了》,其中講到:“‘當一位領導人的生涯落幕時,觀眾的生活已然變化,歷史的道路可能也大為轉變。’應當說,正是‘先富起來’的歷史選擇題,讓社會主義中國以及她的13億人民,站到了一個可以討論更高層次問題的新起點。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正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更不是社會主義。” 評論中提到的,“寒門難出貴子”,“知識不是力量、編制才有分量”,“無機會群體”等,的確是這些年出現的導致嚴峻社會矛盾的兩極分化現象。
“發展起來的問題”能不能解決好,可以說直接影響了道路認同問題,當然更不必諱言的是,這更會影響到人們對道路開創者們和繼承者們的歷史評價。
總之,“未竟的事業”關鍵詞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判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僅是經濟含義。只要我們不局限于某個歷史片段,就會發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之所以成立,不僅僅是原先說的經濟上的貧窮落后,也體現在人民的民主權利如何更充分保障,勞動者利益共同體有哪些更好的實現形式,社會如何既有活力又有秩序,權力如何真正關到籠子里面去等等問題上。也就是說,“未竟的事業”更多是說要尋找解決方案,但我們應當追求什么的方向感應該是清晰的。歷史給一個政治家最終定位的密碼就是“方向”這個關鍵詞。為了完成“未竟的事業”,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推動的執政黨和政府的“自我革命”,可以說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