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變動不居,像時間一樣,有時候,十幾年,幾十年,在變動中只是一瞬。我們常常像一覺醒來那樣,發現很多東西都變了。
變化的背后是陌生。也許還隱藏著更大的陌生。而這樣的陌生,將把我們拖入難以預知的未來。
社會下層就是現在讓主流社會以為熟悉,但實際上卻陌生的龐大階層。
他們是社會“上層-中層-下層”階層結構的最低層級,是利益食物鏈和心理食物鏈上被“吃”的對象。這是階層命運,但鏈條不是永恒的。
改革開放前,社會下層和社會中上層處于不同的社會空間,被制度和地理所區隔,他們的命運無法影響到中上層的命運。后來,制度松動,市場把他們帶到了城市社會的邊緣地帶。現在,他們大規模地滲進、嵌進城市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不再是主流社會的過客。
一個新的社會格局正在形成—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公布《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正是一個歷史性的時間節點。在這個社會格局里,社會下層和中層、上層在同一個社會空間里相遇。
這種相遇會發生什么?擠在一起的“上、中、下”的階層結構,在沖突中,回旋余地在哪兒呢?
中國的社會的未來走向,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社會下層以他們的階層處境、行為邏輯,對政治、社會、經濟結構的反應,以及政府對他們的回應中。
正確的回應,首先取決于對他們的準確認知。下層的陌生在于,他們早已不是經典意義上的下層,無論是心理模式還是行為邏輯,都是“工業社會”、“消費社會”的特產。不僅是換了一批人,而且時代、階層結構、社會價值觀念都變了。因此,他們既不像某些人所想的那樣是“革命”的“群眾基礎”,也不是“民粹主義政治”的溫床。前一種想象對應的只是歷史,而后一種擔憂,則只是精英的思維障礙。
按照社會下層的行為邏輯,在政治觀念和他們之間,存在著市場意識形態的中間地帶;而在政治結構和他們之間,存在著 “社會”這一隔離帶—而如果他們要做什么的話,“社會”總是要先擋子彈的。
社會下層龐大而又似乎出路不多,可能是一種麻煩,但也可能是一種歷史性的現象,是中國走向“中國夢”的一個過程。這一切,看的是政府,還有全社會如何回應。
策劃|南風窗編輯部 統籌|石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