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月夢

2014-04-29 00:00:00白先勇
當代作家 2014年4期

剛剛下了一陣冷雨,園里的水汽還末退盡,虹橋肺病療養(yǎng)院大門口那叢松樹頂上,繞著薄薄的一層白霧,太陽從枝丫里隱隱約約的冒了出來,斜照在霧氣上,泛出幾絲淡紫的光暉。一對秋斑鳩,蓬松了羽毛,緊緊的擠在松樹于上發(fā)呆,風一吹,就有一片水珠子從松針上灑落下來,冷得它們不得不拖長聲音凄楚地叫幾聲:“咕咕咕——咕。”

愈到下午,愈是陰寒,療養(yǎng)院已經關門了,偌大的花園中,一個人也看不到,空空的,一片灰白色,浮滿了水霧,濕氣一陣陣飄了上來,粘在玻璃窗上,中間還夾著些松葉的清香,跟著流了進來。

樓上醫(yī)生休息室內沒有開燈,灰沉沉的,比外面暗多了,只有靠窗口的地方,還有些許淡白色的陽光,漠冷冷的落在吳鐘英醫(yī)生的臉上。吳醫(yī)生倚著窗沿,手托著額頭,一動也不動的立著。他身上仍舊裹著寬長的白制服,連聽診器還掛在頸脖上,沒有拿掉。一頭斑白的頭發(fā)蓬松松的,鬢旁的發(fā)腳翹了起來,顯得有點凌亂,早上沒有經過梳刷似的。他身旁的茶幾上,放一杯香片,滿滿的還沒有動過,可是茶葉卻全沉了底。

吳醫(yī)生的腿都站得有點發(fā)麻了,腳底非常僵冷,可是他卻勉強的支撐著,睜大了眼睛,抵抗著眼瞼上直往下壓的倦意。他工作了一夜,過度的疲勞反而磨得他那雙眸子炯炯發(fā)光,射出兩股奇特的冷焰來。他的兩頰仍舊微微的帶著紅暈,興奮過后還沒有完全消退。可是他的嘴唇卻干枯得裂開了,臉上的肌肉繃得變了形。他凝視著窗外,心里頭好輕好空——空得似平什么都沒有了一樣。

從昨夜起,吳醫(yī)生就一直迷迷惘惘的,總好像夢游一般。當他伸手去拿茶杯的時候,顫抖抖的手指卻將杯子碰倒了,冰涼的茶液潑得他一褲子,褲管子濕濕的粘在他的腿上。他懶得移動了,他伸出頭到窗外,張開嘴巴,讓水汽流進他的口中去,他的喉嚨管干得有點發(fā)疼——他實在需要些許潤澤。“咕咕咕——咕”大門口又傳來幾聲落寞的鳩啼,晚秋的黃昏冷寂得凝了起來一樣。

昨晚有月亮,吳醫(yī)生家里小院子的草地上滾滿了銀漿,露珠子一閃一閃的發(fā)著冷光。天寒了,疏疏落落,偶爾還有幾下凄啞的秋蟲聲。一陣淡、一陣濃,院子里全飄滿了花香,有點像郁澀的素心蘭,還夾著些幽冷的霜菊,隨了風,輕輕的往吳醫(yī)生的小樓上送,引得他不得不披上衣服走到院子里來。

吳醫(yī)生對于月光好像患了過敏癥似的,一沾上那片清輝,說不出一股什么味兒就從中滴里沁出來了——那股味道有點涼、有點冷,直往骨頭里浸進去似的,浸得他全身都有些兒發(fā)酸發(fā)麻。在月色皎好的夜里,吳醫(yī)生總愛走到院子里來,坐在院中噴水池子的邊上,咬緊牙根,慢慢的咀嚼著那股苦涼的滋味。

昨晚的月光是淡藍色的,藍得有點發(fā)冷,水池中吐出一篷一篷的銀絲來,映在月光下,晶亮的。晚上水量大了,偶爾有幾滴水珠濺到吳醫(yī)生的臉上來,一陣寒噤,使得他的感覺敏銳得一碰就要發(fā)痛了。他倚著水池邊的鐵枝子默默的坐著,凝望著地邊那座大理石像,那是一個半裸體的少年像,色澤溫潤,像白玉一般,紋理刻得異常精致。側著頭,雙手微向前伸,神態(tài)很美,纖細的身材,竟有一股蘊蘊藉藉的纏綿意緒,月光照在石像的眉眼上,沁出微亮的清輝,好像會動了似的。

吳醫(yī)生輕輕地搽了一下石像的頸項,當他的指尖觸著那溫潤的石紋時,窩在他胸中那股苦涼的味兒突地擠上了他的嚨頭,他將面腮慢慢偎上石像的胸前,石頭上露水,涼浸浸的滲到他皮膚上來了。他喜歡這股微涼的刺激,刺得他癢癢麻麻的,好舒服、好慵懶。遠遠近近,迷迷糊糊,又把他帶到他少年時去過的那個地方了,他總好像看到有湖、有山,還有松子悄悄飄落的聲音——

好久好久以前,一個五月的晚上,天空里干凈得一絲云影都沒有,月亮特別圓,特別白,好像一面凌空懸著的水晶鏡子,亮得如同白熱了的銀箔一般,快要放出晶瑩的火星來了。夜,簡直熟得發(fā)香,空氣又醇又暖,連風都帶著些醉味,好像剛釀成的葡萄酒,從桶里漏出香氣來了。

午夜里,涌翠湖畔的松樹林中,閃出一對黑影來,在湖濱上立了一會兒,然后攜著手,輕輕的投到湖水中去。湖面頓時變成一塊扯碎了的銀紗,一團一團的亮絲,向四周慢慢蕩開,過了好一陣子,才合攏過來。此時那兩個人從湖心中鉆了出來,把湖水又攪亂了,月影子給拉得老長老長。前一個是十五六歲的少年,身子很纖細,皮膚白皙,月光照在他的背上,微微的反出青白的光來,村在墨綠的湖水上,像只天鵝的影子,圍著一叢冒上湖面的水草,悠悠的打著圈子。后一個少年,年紀較大,動作十分矯健,如同水鴨子一般,忽而潛人水中,忽而沖出水面,起落間,兩只手臂帶起了一串串閃亮的水花。

一對水鷓鴣驚醒了,從水草叢中飛了起來,掠過湖面,向山腳飛去。

當這兩個少年游回巖濱時,月亮已經升到正中了,把一湖清水浸得閃閃發(fā)光。

年輕一點的那個少年,跑著上巖,滾在一堆松針上,仰臥著不住的喘息。一片亮白的月光瀉在他敞露著的身上,他的臉微側著,兩條腿很細很白,互相交叉起來,頭發(fā)濡濕了,彎彎的覆在額上,精美的鼻梁滑得發(fā)光,在一邊腮上投了一抹陰影,一雙秀逸的眸子,經過湖水的洗滌,亮得閃光,煥發(fā)得很,一圈紅暈,從他蒼白的面腮里,漸漸滲了出來。

吳鐘英記得,就在那一個晚上,就在那一剎那,他那股少年的熱情,突地爆發(fā)了。當他走到那個纖細的少年身邊,慢慢蹲下去的時候,一股愛意,猛然間從他心底噴了上來,一下子流遍全身,使得他的肌肉都不禁起了一陣均勻的波動。他的胸口窩了一團柔得發(fā)溶的溫暖,對于躺在地上的那個少年他竟起了一陣說不出的憐愛。

月光照在那白皙的皮膚上,微微的泛起一層稀薄的青輝,閃著光的水滴不住的從他頸上慢慢的滾下來,那纖細的身腰,那彎著腿的神態(tài),都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柔美,就連那胸前一轉淡青的汗毛,在月光下看起來,也顯得好軟好細,柔弱得叫人憐惜不已。

他不知不覺的把那個纖細的少年擁到了懷里,一陣強烈的感覺,刺得他的胸口都發(fā)疼了。他知道,在那一個晚上,他一定要愛不可了。他抱著那個纖細的身子,只感到兩個人靠得那么緊。偎貼得那么均勻,好像互相溶到對方的身體里去了似的。

一陣熱流在他們的胸口間散布開來,他們的背脊被湖水洗得冰涼,可是緊偎著的胸前卻沁出了汗水,互相溶合,互相參雜。急切的脈搏跳動,均勻的顫抖,和和諧諧的,竟成了同一頻率。當他用熾熱的面頰將那纖細的身體偎貼全遍時,一陣快感,激得他流出了眼淚。他好像看到四周的湖、山、松林,漸漸的織成一片,往上飄浮起來。月亮好圓好大,要沉到湖中去了。四周靜得了不得,他聽到松林中有幾下松子飄落的聲音——

小院子外面一陣汽車的喇叭聲把吳醫(yī)生驚醒了,他猛然抬頭,捋了一捋灰白的頭發(fā),上面已經沾滿了露水,濕濕涼涼的。他退了幾步,對著那座大理石像楞楞的出了一忽兒神,趕緊走回屋里去。大門開了,汽車駛了進來,那陣喇叭聲對于吳醫(yī)生非常熟悉,自從他在虹橋療養(yǎng)院工作以來,已經聽了十幾年了。他曉得,那又是療養(yǎng)院來接他去看急癥的。所以他不待催促,就上樓穿好衣服,準備妥當,車子一停下來,他就踏了上去。那是吳醫(yī)生的慣例:只要病人情況嚴重,他總要親自趕去醫(yī)治的。

醫(yī)院在郊外,要走二十多分鐘的汽車。車廂里很暖和,外面的月光卻是清冽的,吳醫(yī)生蜷臥在里面,閉上眼睛,靠在坐墊上,一陣一陣輕微的顛簸,把他剛才在院子里那份情緒又喚起了些許,好遠,好美。

那一次肉體的慰藉對于吳醫(yī)生的感受實在太過強烈,太過深刻了。只要一閉上眼睛,一陣微妙的情愫就在他心中漾了起來。浸涼的湖水好像灌到他的背脊上,他的手指和胸口似乎立刻觸到了一個纖細的身子一樣。那份快感太過完美,完美得使他有一種奇怪的心理。

在印度的時候,他在那兒做隨軍醫(yī)生。一天晚上,天氣十分燥熱,他被幾個同伴醉醺醺的從酒吧里拉了出來,把他帶進了一間下等妓院里。當他半夜醒來的時候,發(fā)覺自己偎在一個印度女人的懷里。窗外正懸著一個又扁又大的月亮,肉紅色的月光,懶洋洋的爬進窗子里來,照在那個女人的身上。她張著嘴,齜著一口白牙在打呼,全身都是黑得發(fā)亮的,兩個軟蠕蠕的奶子卻垂到了他的胸上,他聞到了她胳肢窩和頭發(fā)里發(fā)出來的汗臭。當他摸到勾在他頸子上那條烏油油蛇一般手臂時,陡然間全身都緊抽起來,一連打了幾個寒噤,急忙掙扎著爬起來,發(fā)了狂似的逃出了妓院跑到河邊的草地上,趴著顫抖起來。肉紅色的月光像幾根軟手指,不住的按撫著他滾燙的身體。

自從那次出后,吳醫(yī)生就再也沒有限女人接觸過了。

車子快到醫(yī)院了,吳醫(yī)生將窗玻璃搖了下來,一陣冷氣,由他領子縫里灌了進去,他伸出手到窗外,去抓那往后吹得呼呼的冷風,山、樹、田野,都在往后退,只有清冽的月光卻到處浮著。忽然間,他感到不知在身體的那一部分起了一陣痛楚, “哎,他去得那么早,怎么還不回來呢?——”他喃喃吶吶的自語了幾句。

靜思死得太年輕了,那是吳醫(yī)生一生中最大的痛苦。那晚他們兩個由涌翠湖悄悄的溜回學校宿舍時,靜思已經染上肺炎了。湖邊的依偎,變成了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可是吳醫(yī)生心中卻一直懷著一個念頭:他從來不愿想起靜思已經死去了。

他總當他離開去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有一天還會回來的,他一直對自己這樣說:

“他會來的,噢,怎么不可以呢?不,不,他一定會的,我老想著他,不斷的念著他,他就會回來的了。”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在尋找著,無論在街上,在醫(yī)院里,在任何地方,只要碰到一個跟靜思相像的人,他就會生出無限的眷戀來。他會癡癡的纏著那個人,直到對方嚇得避開了為止,每一次他受了冷落,就一個人躲著傷心好幾天,好像他心里那份感情真的遭了損害一樣。

在他的小院子中,他立了一座大理石像,有纖細的身材,纏綿的意態(tài),在月光下,他常常偎著那座石像做著同一個夢——里面有湖、有山,還有松子飄落的聲音。

當吳醫(yī)生到達療養(yǎng)院時,他的助理醫(yī)生與護士已經把準備工作全做好了。助理醫(yī)生拿了病歷表向吳醫(yī)生報告說這個病人是一所教會中學送來的孤兒,已經病了一個多星期,轉成了嚴重的肺炎,大約昏迷過去有廿四小時了。經過初步的診斷,病人的生命已經沒有什么希望了。

吳醫(yī)生連忙洗了手,穿上白制服,戴著口罩走向診室去。診室外面候著一個穿黑長袍的天主教神甫,吳醫(yī)生向他打了一個招呼就與助理醫(yī)生一同進入診室。里面經過了消毒,藥水氣還很重,病床旁邊豎著一個氧氣筒,橡皮管已經接上了。有一個護士正在矯對氧氣筒的開關,另外一個整理著床頭鋁質盤里的醫(yī)用器材。病床上躺著一個少年,一直不停的發(fā)著劇咳聲。

吳醫(yī)生走過去,將床頭的大燈轉亮,當他揭開被單,想拿聽診器按到病人的胸上時,他的手忽然懸空停住了。一陣輕微的顫抖,從他腿上漸漸升了上來,他的胸口突地脹了起來。他咬緊了嘴唇,怔怔地看著躺在床上昏迷過去的那個少年。他的臉色慢慢激動得發(fā)青,眼睛里射出來的光輝,煥發(fā)得可怕。他的助理醫(yī)生與護士們都被吳醫(yī)生驚住了。他們沒敢出聲,只看著吳醫(yī)生的額頭上,沁出一顆一顆的大汗珠來。

那一晚,醫(yī)院里的工作人員,從來沒有看見吳醫(yī)生那樣緊張急忙過。忽而他命令開氧氣筒,忽而他叫打強心針,他變得異常焦灼暴躁,連打肺部空氣的針筒都摔破了。當吳醫(yī)生最后一次命令打強心針時,他的嗓音竟抖成了哭聲。

病人是第二天下午去世的,當神甫進去祈禱時,吳醫(yī)生才脫了口罩走出來。

外面迷迷蒙蒙在下著冷雨,療養(yǎng)院前面的大花園中布滿了水霧。

下班以后,吳醫(yī)生一直留在樓上的醫(yī)生休息室里,沒有離去。大家都不敢去驚動他,對于這個老醫(yī)生的怪癖,他們都相當尊重。直到天黑了時,吳醫(yī)生才幽幽的走下樓來,他向值夜護士要了鑰匙,走到了太平間去。

里面沒有開燈,不知什么時候,一陣風,將天上的水汽刮薄了,朦朧的月亮竟悄悄的爬了出來。吳醫(yī)生走到停放那少年的床邊,把他身上蓋著的白布掀了起來。

稀薄的月光從窗外滑了進來,落在少年的身上。他的臉是雪白的,眉眼的輪廓仍然十分清秀,嘴唇微微帶著淺紫,柔和得很,好平靜,一點也沒有痛苦的痕跡。吳醫(yī)生輕輕的將他的衣服脫去,月光下,那個少年的身體顯得纖細極了。吳醫(yī)生很小心的用手在那雪白的面腮上撫摩了一下然后慢慢的在床頭跪了下來,將臉偎到那映著青光的胸口上。

尸體是冰涼的,只有滴在上面的眼淚還有點點溫意。

吳醫(yī)生回到家中時,已近夜半了。他的小院里浮滿了稀薄的霧氣,紫丁香大量的吐著憂郁的氣息,把空氣染得又香又濃。池子里的水噴得很高,叮叮咚咚發(fā)出清脆的水聲來。吳醫(yī)生朝著水池那邊走了過去,乳白的水霧飄到了他的臉上來。在霧氣中,他恍恍惚惚看到那座秀美的石像,往外伸出手,好像要去捕捉那個快要鉆進云霧里去的大月亮。

吳醫(yī)生不想去睡了。他想到水池那邊,坐在月亮底下,再做做他以前那個夢。

作者簡介: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生于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白先勇7歲時,經醫(y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yè),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一、成長經歷

作家白先勇生于中國廣西桂林,父親白崇禧是中國國民黨桂系將領,母親名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還在世),電臺名人白韻琴則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臺灣。白先勇7歲時,經醫(y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因此他的童年時間多半獨自度過。抗日戰(zhàn)爭時他與家人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后來于1948年遷居香港,就讀于喇沙書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臺灣。

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yè)后,由于他夢想參與興建三峽大壩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今“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翌年發(fā)現興趣不合,轉學“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改讀英國文學。1958年,他在《文學雜志》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兩年后,他與臺大的同學歐陽子,陳若曦,王文興等共同創(chuàng)辦了《現代文學》雜志,并在此發(fā)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yè)》等小說多篇。

1962年,白先勇的母親馬佩璋去世。據他自傳文章《驀然回首》提及,“母親下葬后,按回教儀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出國飛美了。”母親去世后,他飛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愛阿華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學習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研究,當時父親白崇禧也來送行,也是白與父親最后一次會面。

關于母親的去世,他感受到“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梁摧。

白先勇出殯那天,入土一刻,我覺得埋葬的不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自己生命一部份”《驀然回首》,以致初到美國時,無法下筆寫作。直至同年圣誕節(jié)于芝加哥度假,心里感觸良多,因而再次執(zhí)筆,寫成《芝加哥之死》,于1964年發(fā)表。論者以為,這是他的轉型之作。夏志清稱此文“在文體上表現的是兩年中潛心修讀西洋小說后的驚人進步”,而“象征方法的運用,和主題命意的擴大,表示白先勇已進入了新的成熟境界”。

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1999年11月1日發(fā)表《養(yǎng)虎貽患-父親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間國共第一次“四平街會戰(zhàn)”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響)》(臺北《當代》第147期)一文,為父親白崇禧立傳。今天白先勇的家族大多居住在臺灣。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tǒng)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昆曲如《牡丹亭》,對于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余力。

二、人物評價

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曾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本文來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白先勇得給后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于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贊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也因如此,白先勇2008年獲聘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職務。

歐陽子認為,“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說情節(jié),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tǒng)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 (flashback)敘說的《寂寞的十七歲》,有用復雜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并用以顯示給讀者的《游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一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一如油畫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個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廣西桂林地區(qū)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臺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征’(symbolism)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

三、評同性戀

白先勇曾在香港公開表示自己為同性戀者,但在臺灣公開場合極少提及自己的性傾向。白先勇曾說,他相信乃父知道其同性戀傾向,但并沒有真正和他談論過此事。

白先勇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1983年)除骨肉親情外,書中對于臺北部分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戀易等情節(jié)不避諱的描寫,格外引人注意。《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傾向遭乃父逐出家門的少男“李青”的視角,講述一群以1970年代臺北新公園為集散地,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的男同性戀者的故事;而作者對于父子親情的描寫,亦為本書之主題。2003年,臺灣公共電視臺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電視劇,引起社會上各種關于同性戀議題的談論。

白先勇及其家人在2002年的《揚起彩虹旗》新書發(fā)表會上,臺灣同性戀權益運動者陳俊志指責白先勇與舞蹈家林懷民對臺灣同志運動沒有盡心盡力。然而,關于出柜名人在同志權益運動中之社會義務,各方看法殊異。

四、個人信仰

白先勇,接受《鳳凰周刊》

您的作品受回教影響多,還是佛教?

答:佛教。我受到回教血液叛逆的、非正統(tǒng)的影響,但我對伊斯蘭教在宗教教義上面不是很近。我念過天主教學校,在香港念初中時我是背圣經的,但慢慢的年紀大一點了,我想皈依的,偏向了佛教。我父母都信回教,中國回教協(xié)會是我父親創(chuàng)立的。但是對孩子是宗教信仰自由。我二姐就信仰天主教。我而今信佛,我想他若知道了,可能會失望,但是也不會干涉。呵呵,我常說他是“開明君主制”。 ”

五、創(chuàng)作經歷

貫通中西

白先勇白先勇從小就喜愛中國的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閱讀了大量的中國民間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貴征東》、《樊梨花征西》、《說唐》、《蜀山劍俠傳》、《啼笑姻緣》;巴金的《家》、《春》、《秋》;《三國》、《水滸》、《西游記》,特別是《紅樓夢》,都是他所喜愛熟讀的作品。在大學時代,由于受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的影響,白先勇開始閱讀和介紹西方現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上也開始模仿西方文學。但是畢業(yè)后入美國愛荷華創(chuàng)作班學習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研究。對中國民間故事和中國古典文學的喜愛,使他具有比較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素養(yǎng),這就是為什么自先勇長期生活在臺灣和美國,沐浴在歐風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卻仍能保持著比較鮮明的民族風格的原因。白先勇從小熱愛祖國的錦繡山河,對祖國和民族有較深厚的感情。

巴蜀情結

作者少年時代曾在天府之國的重慶生活,當他回憶起幼年時見到的巴山蜀水時,至今還非常神往。高中畢業(yè)時,由于熱愛祖國的錦繡山河,白先勇放棄了保送臺大的有利條件,入了臺灣水利學院。后因發(fā)現自己對水利沒有興趣,才轉入臺大外文系。他對祖國大陸的印象極其深刻。非常懷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謂總合性的“家”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正是這種對民族和祖國的深沉感情,使這位遠離祖國的游子在作品中散發(fā)出漠漠的“鄉(xiāng)愁”。

同情底層勞動者

白先勇白先勇雖然生長于官宦之家,生活條件比一般人優(yōu)越,但他從小對他所接觸到的下層勞動者,卻頗為同情。作者在《孤戀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中充滿同情地描寫出了娟娟、朱鳳、王華這一類下層人物的形象和他們的悲慘命運,當然不是偶然的。他對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頗多。據作者自己說,1963年出國前夕,母親去世,等到學成歸來,“父親先已歸真”。這件事情對他的心靈震撼較大。作者曾寫道:“別人出國留學,大概不免滿懷興奮,我卻沒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亂,四顧茫然。頭一年在美國,心境是蒼涼的”,“我到美國后,第一次深深感到國破家亡的彷徨。”這些思想情緒都是相當消極的,后來作者寫的《芝加哥之死》、《謫仙記》中的吳漢魂、李彤等一個個投水自殺,大概與作者這一時期的悲涼心境不無關系。白先勇于50年代末期開始從事創(chuàng)作活動。從1958年發(fā)表第一個短篇小說《金大奶奶》,到 1979年8月在香港《八方》文藝叢刊發(fā)表《夜曲》為止,共發(fā)表了30多個短篇小說。1960年,他在臺灣與歐陽子、王文興等人共同創(chuàng)辦了《現代文學》雜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這個雜志發(fā)表,然后陸續(xù)匯編成《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謫仙記》等幾個短篇小說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孽子》,從1977年開始在《現代文學》上連載,已由臺灣遠景出版社結集出版。這些作品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寫作者少年時代所接觸的生活,或模擬西洋文學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寫臺灣上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臺北人》;三是描寫旅美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紐約客》;四是描寫臺灣下層人物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孽子》。

小說分期

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國發(fā)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臺灣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后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tǒng)較多,將傳統(tǒng)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臺灣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國民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臺灣后,又目睹了國民黨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xiāng)背井、流落臺灣的下層人民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xiāng)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向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tǒng)的執(zhí)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涌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

六、出版履歷

2012年,《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下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說卷)》,作家出版社。《姹紫嫣紅開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冊,隨書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書話》,隱地編,爾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紐約客》在臺灣出版。

2004年,《說昆曲》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2004年,《姹紫嫣紅牡丹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2002年,《樹猶如此》由臺北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2001年,《臺北人》出版30周年紀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只手指》。爾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館》散文集出版。

1983年,出版長篇小說《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

1978年,《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歲》小說集。

1971年,作品開始被譯成英文(第一篇為《謫仙記》),其作品陸續(xù)被譯成英文、韓文、德文等語言。同年,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

1968年,出版《游園驚夢》短篇小說集。《臺北人》小說集。

1967年,出版《謫仙記》,短篇小說集。文星書店。文星叢刊。

七、主要著作

《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聯(lián)合報》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于《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年。

《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艷》--“臺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樂鄉(xiāng)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yè)”,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里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錄于《紐約客》。

《等》

《謫仙怨》--收錄于《紐約客》。

《我們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錄于《紐約客》

《tea for two》──收錄于《紐約客》

八、情系昆曲

一種集合歌、舞、詩、戲的精致優(yōu)美表演形式,一種抒情、寫意、象征、詩化的藝術,一出愛得死去活來的愛情悲喜劇,白先勇先生集合兩岸三地一流的創(chuàng)意設計家,聯(lián)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臺灣、香港和蘇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場場爆滿,而且吸引了許多年輕人,被稱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盛事。

《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tǒng)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調優(yōu)雅,唱腔悠揚,唱詞華麗,四百年來一直是昆曲傳統(tǒng)經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熱,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臺驟然升溫,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稱自己是昆曲義工的白先勇,為了昆曲的發(fā)展,為了讓更多的人欣賞昆曲的魅力,不惜暫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精心打造《牡丹亭》,并在校園進行公益演出,為昆曲爭取了更多的年輕觀眾,這是昆曲藝術存續(xù)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說,\"希望看過這些(昆曲)的年輕人,在他們心中播下那么一個種子,有一天他們可能也來制作昆曲,也成為昆曲的推廣人,或者是至少成為昆曲的忠實觀眾\"。

白先勇于1961年大學畢業(yè),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chuàng)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后旅居美國,任教于加州大學。

自小與昆劇結下不解緣,其小說《游園驚夢》即受昆劇《牡丹亭》啟發(fā)。他對昆劇藝術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廣昆劇的'義工'。更熱心向年輕一代介紹昆劇,經常在港、臺地區(qū)與昆劇藝術家合作,做公開演講。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夢想,這個夢想終于在2004年得以實現。

九、桂林情結

白先勇不建黨的經歷和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世界,鑄就了他特殊的性格。懂得中國當代文學概況的人,一定會懂得白先勇在中國當代文學特別是對臺灣當代文學中的地位。而白先勇的文學作品,白先勇的興趣愛好,甚至白先勇的語言和思維,都離不開桂林這塊生他養(yǎng)他的山水寶地,離不開勤勞智慧的桂林人。白先勇的一生,有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情緒:那便是對桂林故土的眷戀。

其實,他在桂林只生活了7年,12歲時去了臺灣,25歲遠赴美國,但一口桂林話卻說得十分正宗。白先勇在他的小說中,運用了許多桂林方言。例如“螞撈車”、“雞貓鬼叫”等等,桂林方言在他的懷舊小說中靈活而恰到好處的運用,使作品增添了一層獨特的色彩。老桂林也許會有一個感覺,\"金大奶奶\"這個題目,本身就極富桂林味。當然,《金大奶奶》中不乏白先勇童年聽來的故事,那些人物生活的背景,有桂林的影子。

白先勇不僅能說一口正宗流利的桂林話,還酷愛桂林米粉。據白先勇說,他父親白崇禧以前打仗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嬸娘過來熬鹵水做冒熱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還常常請人做桂林米粉吃,后來到了臺北,很少能吃到桂林米粉,白先勇很是懷念這種特殊的地方風味。在他的名篇《花橋榮記》中,就津津有味地講起桂林米粉的故事。1993年9月,白先勇回桂林時住在榕湖飯店,見餐廳服務員就問“有沒有桂林冒熱米粉?”當服務員回答有時,他便嘖嘖嘴,大喊“先來兩碗”。白先勇對筆者說,桂林米粉可謂“天下第一味”,好吃得不得了。

2000年元月,白先勇再次回到桂林時,與上次回桂林一樣,白先勇一進飯店便問“有沒有桂林米粉”,得到肯定回答后又連來兩碗,還直說,多來些芫荽、酥豆,好吃好吃!白先勇吃米粉,那動作也是\"訓之有素\"的。盡管米粉堆得高,那雙筷子可以上下自如地在碗里打翻而不讓佐料掉出來。這大概是桂林人的飲食本事。除了桂話桂林米粉,白先勇十分喜歡桂林的傳統(tǒng)藝術桂劇。在7歲離開桂林前的日子里,白先勇常在母親的懷里抱著看桂劇,所以即使是57歲回桂林時,白先勇仍然對桂劇如此鐘情神往。[1]小精靈兒童網站出品

十、推廣昆曲小精靈兒童網站出品

白先勇幼年時與家人在上海聽了梅蘭芳復出演唱的昆曲《游園驚夢》(俞振飛、言慧珠等合演),21世紀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廣昆曲,自詡為昆曲義工。

十一、作品淺析

白先勇是當代著名的作家,1937年生人,祖籍廣西桂林。眾所周知,他正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

在讀小學和中學時,白先勇深受中國古典小說和“五四”新文學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慶生活,后隨父母遷居南京、香港、臺灣、臺北建國中學畢業(yè)后入臺南成功大學,一年后進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8年發(fā)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陳若曦、歐陽子等人創(chuàng)辦《現代文學》雜志,發(fā)表了《月夢》、《玉卿嫂》、《畢業(yè)》等小說多篇。1961年大學畢業(yè)。1963年赴美國,到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chuàng)作,1965年獲碩士學位后旅居美國,任教于加州大學。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2004年,由中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選集》,以及新作《奼紫嫣紅牡丹亭》。白先勇喜愛中國地方戲曲昆曲如《牡丹亭》,對於其保存及傳承,亦不遺余力。

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現代文學的寫作技巧,融合到中國傳統(tǒng)的表現方式之中,描寫新舊交替時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歷史興衰和人世滄桑感。

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曾說:“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后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贊譽白先勇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白先勇善于寫故事,但是他更善于運用語言。他的語言,在平淡中自給人一種力量,把讀者自然地帶入到他所寫的故事中去。

在白先勇的眾多短篇小說中,印象最深的要屬那篇《寂寞的十七歲》了。十七歲,敏感而多情的花季年齡,為何會寂寞?作者用《寂寞的十七歲》中的“我”——楊云峰,作了最好的詮釋。

楊云峰性格孤僻,學業(yè)不佳,始終無法在對其期望極高的父親面前抬頭。在學校一無所長且不善交際的他沒有朋友,更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這個十七歲的孩子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始終覺得郁悶孤單,以至于到了自己給自己打電話的地步。在他就讀的南光中學,唯一可以讓他傾訴、并理解他的,就是魏伯煬了。

在體育課上,楊云峰意外受傷,在眾多嘲笑他的同學中,只有班長魏伯煬扶起他去醫(yī)務室,并護送他回家。路上,楊云峰回想自己在家及在學校遭受的種種不平,忍不住大哭:“平常我總哭不出來的,我的忍耐力特大,從小就被同學作弄慣了……爸爸媽媽刮我,我也能不動聲色……可是枕在他的臂彎里,我卻哭得有滋有味。”

從此之后,楊云峰對魏伯煬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不但找各種機會和魏伯煬待在一起,而且還幻想“他是我哥哥,晚上我們可以躺在床上多聊一會”。 上述種種都可以證明,魏伯煬已經是楊云峰的唯一情感依賴。對于這種情感的把握,或許姑且可以認為是男孩子之間深厚的友情,但楊云峰對魏伯煬的好感卻實實在在的超出了對一個朋友的程度。以至于到后來,楊云峰的同學都開始對他們的交往議論紛紛,說他是魏伯煬的“姨太太”。終于,在風言風語中,兩人疏遠了,楊云峰十分苦悶,“我真的想出家當和尚……從來沒有這么寂寞過。”

由此可見,在《寂寞的十七歲》中,作者筆下的主人公的寂寞感情明顯是由一個同齡的同性少年來排遣的。五六十年代的社會背景,相對單調的文化環(huán)境,年少而無知的單純心境,這一切都使得主人公無法對自己做出定論,而作者的高明也在于,他并沒有用什么來鮮明地點清主旨,而是讓讀者悉心把握。實際上,在文章的結尾處,作者已給足了明示。楊云峰在新公園閑逛時受到了一個男同性戀的試探。白先勇的最重要的同性戀作品《孽子》就是以新公園為主要背景的。這一看似偶然的安排實際上已經起到了點睛的作用。

而出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白先勇,恰逢國內連年戰(zhàn)事,同時又因為少時曾患傳染病而一度被家人隔離,所以童年時所經歷的孤獨心境,直至成年都依然鮮明。在家人宴請賓客,歌舞升平之時,他卻被關在一個小屋子里,只能默默地看著這一切。“一霎時,一種被人摒棄,為世所遺的悲憤兜上心頭,禁不住痛哭起來。” 又由于其父為國民黨高級將領,大陸解放之后,舉家遷至臺灣,白先勇自然對陌生環(huán)境感到極不適應,生活中除了讀書,就覺得沒有其它樂趣了。這一切都在《寂寞的十七歲》中楊云峰的身上有明晰的體現。這般愁苦的心境,自然需要對象來排遣。《寂寞的十七歲》中的魏伯煬,正直善良,樂于助人,必然是作者本人對其朋友的感情投射。由此可見,作者同性相戀的傾向,在年少時就已初露端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a|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999精品视频在线|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色天堂无毒不卡|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欧美劲爆第一页|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久久免费视频6| 在线国产毛片|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综合亚洲网|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亚洲天堂成人| 在线色综合|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欧美综合成人|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www.狠狠| 久久毛片网|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国产AV毛片|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精品66| 国产乱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婷婷六月在线| 福利国产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网址|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97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99这里精品|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99这里精品| 国产资源站|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