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人口在地域空間上不斷向城鎮轉移,在就業行業上不斷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這種轉移使得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量減少,農村宅基地和承包土地大量閑置,“空心村”由此成為廣大農村的一種普遍現象。為了摸清“空心村”的現狀,分析其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筆者在湖北省安陸市抽樣選取3個鄉鎮6個村進行了調研。
一、當前農村空心化已相當明顯
本次調研,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棠棣、陳店和辛榨三個鄉鎮,每個鄉鎮又選取了兩個樣本村。為掌握真實情況,筆者從居民用電情況、農村宅基地使用情況、子女在本地就學情況等三個方面予以求證。
(一)從居民用電看農村空心化。電是現代農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源,一戶家庭在一些特定時間段的用電量,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村民在家居住的情況。因此,筆者分別采集了6個村2013年春節期間(2月)、夏季農忙期間(5月)和秋收期間(9月)用電情況。抽樣調查6個村共有用電住戶1585戶,春節期間,用電數為0的有407戶,占總數的25.68%;夏季農忙時用電數為0的有455戶,占總數的28.71;秋收時間用電數為0的共有781戶,占總數的33.27%。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約30%的農戶幾乎從來沒有用電記錄,住房常年無人居住,處于“有房無人”的狀態。
(二)從宅基地閑置看農村空心化。農村宅基地閑置是農村空心化最直接的體現。因此,筆者對6個樣本村的宅基地閑置情況做了詳細的調查(見表一)。
從統計數據情況來看,抽樣調查的6個行政村,2014年共有宅基地1791處,目前閑置309處,占總數的17.25%,其中方蘆村的宅基地閑置率最高,達45.95%。由此可知,農村宅基地閑置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
(三)從子女就學看農村空心化。由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優質資源集中在城區,農村父母往往寧愿花費大量心血,也要把子女送到城區就讀,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空心化程度(見表二)。
從抽樣調查的情況看,棠棣鎮、陳店鄉、辛榨鄉3個鄉鎮6個村,共有中小學生624名,選擇在當地就學的人數為324名,占總人數的51.92%,也就是說,有接近一半的學生已經選擇到鄉鎮以外的地方就學(詳見表二)。從具體情況來看,選擇在本鄉鎮就讀小學的,棠棣鎮方蘆村、蔣梅村,陳店鄉伍店村、陳謝村,辛榨鄉菱湖村、新渠村分別為73.08 %、74.07 %、48.51 %、31.03 %、36.54 %、60.38%;而選擇在本鄉鎮就讀初級中學的,分別為50%、66.7%、95.7%、76.5%、33.3 %、41.7 %。特別是陳店鄉陳謝村、辛榨鄉菱湖村,子女義務教育選擇在本鄉鎮就學的比率較低,分別為38.46%、35.23%。
二、農村空心化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農村空心化現象雖然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帶來一種正常結果,但它正逐漸使農村變得“人去村空”,也給當前的新農村建設帶來一些困難和障礙,必須引起重視。
(一)直接造成農村社會活力大減。新農村建設離不開人,有人的地方才能有活力,有活力才能有發展。統計顯示,近5年來,該市每年僅外出務工人員都在12萬人以上,占農村總人口30%以上。從前面的用電數據可以看出,6個行政村2月、5月、9月居民用電處于0~10度的戶數分別是140、262、187,占用電戶數總數的8.83%、16.53%、11.8%。每月用電不到10度,這些用戶多是留守人員,以老人、貧困人員為主。農村空心化表現出來的常居人口大量減少,導致現代農業發展人力不足,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人力不足,甚至是村民的生活休閑娛樂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致使農村土地資源大量閑置、浪費。一方面,農民搬遷到城鎮或路邊新建住房,但舊有的房屋沒有及時、有效處理,造成宅基地閑置;另一方面,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村剩余的婦孺老幼無力耕種承包土地,造成耕地撂荒。調查中,群眾普遍反映,農村的80后、90后都基本不愿種田,有的老人對將來誰來種田表示了擔憂。
(三)給農村社會管理提出新難題。在農村,占總人數50%的中青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權益保障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在走訪中,基層干部普遍反映,現在農村家庭由于缺乏“主心骨”,基層組織的統一性和集體性受到削弱,村民自治管理的成本不斷上升、難度不斷增大。
三、對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農村空心化是當前農村的實際。因此,建設新農村必須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從解決“空心村”產生的人、地兩個問題入手,不斷推動新農村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一)要把新農村建設放在城鎮化背景下統籌考慮。新農村建設要堅持規劃的龍頭地位,以縣市為單位統籌推進全域規劃和各鄉鎮村鎮建設規劃。根據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合理規劃中心村建設。對條件不好的“空心村”,要通過引導村民繼續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從而使之自然消亡;對需要改造的“空心村”,要因地制宜、分門別類地制定中心村發展規劃,統一改造標準。
(二)要把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作為新農村建設重點。通過建立“綠色通道”,鼓勵各類人才向農村公共服務崗位流動,讓更多的人才愿意扎根基層,投身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建設,從而解決農村有效人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鄉村醫生、鄉村教師和鄉村干部離人民群眾最近,要把加強這“三支隊伍”建設作為重大民生工作來抓,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三)要把新農村建設與推進重點工作相結合。要創新宣傳方式,明確新農村建設主體是農戶,收益者也是農戶,增強他們參與中心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減少改造阻力和成本。要把新型中心村建設與文明衛生村鎮創建、農村新社區建設和遷村騰地、土地流轉、基本農田整治等相關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整合使用國家各類項目資金,對內協同解決相關問題,最大限度地使農民增收,奮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作者單位:湖北省安陸市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