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這樣一聲超級現場音樂會,登臺“演唱”的是蜜蜂小姐,那么我們人類需坐在3米至4米的位置聆聽,狗可以在20米至30米處聆聽,兔子站在100米開外就可以聽到了!而貓頭鷹和蝙蝠大俠更可以利用主動偵測方式在500米外欣賞……
哇,真是“人比動物,氣死人”啊!在充滿奇跡的地球上,動物的耳朵不僅本領大,還很有“性格”。
耳朵也分“好孩子”和“壞孩子”,好孩子乖乖地守在腦袋兩側,壞孩子卻常常離家出走,另尋它處。
昆蟲中,只有蟋蟀、蚱蜢、蝗蟲、蟬和部分蛾類才有“鼓膜”那樣的耳朵,可是它們并不是長在頭上,而是長在腿上或是身軀兩側。
蟋蟀的耳朵長在大前腳的脛節(小腿)上,上面有薄膜覆蓋,可感覺聲音的振動;蒼蠅的耳朵長在翅膀基部的后面;飛蛾的耳朵,有的長在胸部,有的長在腹部,捉迷藏似的……
很長時間,人們以為魚沒有耳朵。魚聽到了很不開心,雖然沒有明顯的外耳輪廓,但是深藏不漏的內耳照樣能“打聽消息”。
魚的耳朵不與外界相通,而是被保護在頭兩側的囊中,囊就在眼睛后面。由于聲音在水中傳播要比在空氣中容易得多,魚的體內有大量的水,聲音能快速地穿過魚的身體,到達耳朵。
魚沒有鼓膜,它們用另一種方式收集聲音。魚的內耳與鰾相連,水中的聲音使鰾壁振動,就像聲音穿過空氣使鼓膜震動一樣,然后振動沿著與鰾相連的一串小骨頭傳到耳朵里,這樣,魚就能聽見了。
大部分鳥兒的耳朵都在細小羽毛的掩藏之下,以減少風聲的影響,使其他聲音更有效地進入耳朵。一些可以潛水的鳥類,如企鵝的耳朵也有羽毛的保護,以防稚嫩的內耳遭強大水壓的破壞。
有研究表明,人類接收外界的信息85%是通過眼睛,只有14%是通過耳朵來完成。而動物們的耳朵,除了充當聽覺器官外,還要身兼數職。
在樹林中蹦蹦跳跳的松鼠,為了不被樹枝、荊棘傷害,會用耳廓來保護眼睛。猞猁的耳朵尖兒上的那撮毛,能幫助它判斷聲音是從哪個方向傳來的,如果剪掉它們,猞猁就不容易辨清聲音的方向了。
貓的耳朵能清晰地辨別從3英寸到3英尺范圍內的聲音來源,并能從物體的前后移動中定位聲音的確切來源,同時引導眼睛的方向。貓在低矮的墻上不慎滑落時,仍能保持平衡感,這完全得益于內耳的一個裝置。
能把耳朵當眼睛使的,當數空中飛行的蝙蝠了,它的耳內具有超聲波定位結構。蝙蝠飛行的時候,由口和鼻發出一種人類聽不到的超聲波,這些聲波遇到附近物體便反射回來。蝙蝠根據回聲,能夠確定獵物及障礙物的位置和大小。
若是沒有鼻子,人類將會失去嗅覺;若是沒有鼻子,動物將會遭遇什么?
狗的鼻子非常靈敏,濕潤狀態時更有利于增強嗅覺。人的嗅覺細胞約有500萬個,覆蓋著鼻腔上部黏膜的一小部分,面積僅5平方厘米左右;而狗的嗅覺細胞大約為12500~20000萬個,在鼻腔上所占面積達150平方厘米左右。 正是由于狗鼻子有超人的嗅覺功能,所以它一直以軍犬、警犬和搜救犬等身份被世界各國所聘用。
大象的鼻子由4萬多條肌纖維組成,里面有豐富的神經聯系,鼻端有許多感覺靈敏的纖毛,不僅嗅覺靈敏,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衛的有力武器。
每次進食,大象先用長鼻子把植物卷起,把它們從地里連根拔起,在腿上或樹干上拍打掉泥土,然后才送進口中。每次喝水,大象先將水吸到鼻子,再把鼻子放進口中,再把水喝下去。在河邊或水塘邊洗澡時,大象可以把鼻子彎到背上,像蓮蓬頭似的將水噴灑在身上。
海豹等可在水中活動的哺乳動物,其鼻孔可自由關閉,從而避免了潛水時嗆水。水禽的外鼻孔雖然不能閉合,但在入水后,鼻粘膜也能將外鼻孔堵住,使水無法進入鼻腔內。
虎皮鸚鵡鼻子的顏色是區別雌雄的主要標志,呈蘭色者為雄性,呈白色者為雌性;疣鼻天鵝則是根據黑色疣鼻的大小來區別雌雄,大者為雄性。
更有趣的是,雄性長鼻猴的鼻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大。由于顏色紅艷,遠遠望去就像掛在臉上的一個紅氣球,一直懸垂到嘴的前面。大鼻子還能向前挺直,并上下晃動,樣子十分滑稽可笑。
據說,在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島上,生息著一種奇妙的哺乳類動物,它們既奇形怪狀,又“倒行逆施”——腦袋朝下、尾巴朝上,倒著走路,在動物分類學上被稱為“鼻行類動物”。
它們的鼻子有的像柱子,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蝸牛。鼻行動物的鼻子有眾多功能,不但可用來爬行、跳躍,甚至還能用來捕捉蟲子。它們的四肢已經退化,所有功能只能由鼻子完成。
不過,沒有人一睹真容,科學家認為,鼻行動物只是虛構的一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