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我知道媽媽做的紅燒鯽魚香飄萬里,也知道長沙的糖油粑粑赫赫有名,但是,若說戰爭大哥也是一位“大廚”,那我可不信。它有哪些拿手好菜,敢讓大家來評評理嗎?
戰爭大哥:沒聽說過我的名號,算是你孤陋寡聞了。今天,我就小露兩手,讓你見識一下。
或許,你今天一早吃的就是面條或方便面,但你沒想到吧,面條正是因戰爭而發揚光大,風靡全球。
如果要吃非油炸的方便面,那么在中國的西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5年)參加韓信的軍隊,你可能會有這個口福。
當年,韓信率領10萬大軍準備進攻西魏王時,也曾為軍糧問題大傷腦筋。沒想到,智計過人的韓信同樣也是美食專家,他下令將蕎麥粉與麥粉用水糊開后,煮成八成熟的大面餅,然后切成寬條,讓軍士們隨身攜帶。
如此一來,士兵只要加水一煮便可食用,這種食品被稱為“踅面”。踅面耐嚼、耐餓、夠勁道,加上油、鹽、辣椒之后更是美味可口,士兵們吃完后士氣大振,最終生擒西魏王,踅面也因此成為最古老的方便面而流傳至今。
戰場風云瞬息萬變,因此,軍用快餐有時候成為爭取時間、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為了爭取時間,北宋時期的楊家將發明了一種方便又美味的面條。
據說,北宋年間的將士想要吃面,就得隨身帶上搟面杖之類的廚具,但是楊家將狂飆突進,在戰場上哪有時間顧得上這些。
有人靈機一動,直接把面團頂在頭上,用作戰的大刀一條一條地削進鍋里,刀削面由此產生。將士們在戰場上吃得好、吃得快,自然無往不利,勝仗連連。
在部分人看來,香煙也是美味之一。這道美味和戰爭的情緣頗深,紙煙取代旱煙和水煙成為主流,就與戰爭有著直接關系。
1799年,拿破侖率軍猛攻土耳其亞克城。激戰中,土耳其士兵吸煙用的公用水煙筒被拿破侖的炮兵炸毀。這些土耳其人嗜煙如命,其中一個士兵突發奇想,用點槍炮的火藥紙來卷煙葉,其他人紛紛效仿,紙煙由此而生。
紙煙誕生后,又在19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廣為流傳,當時的英軍士兵從奧斯曼帝國士兵那學會了切紙和卷煙吸食的方法。1880年,歐洲出現了卷煙機,紙煙從此進入機器生產的時代。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幾乎每個歐洲參戰國的士兵都得到了紅十字會的煙草配給。隨著士兵們需求的快速增長,香煙的制造工藝也得到了驚人的改進。戰爭結束時,最先進的卷煙機每分鐘已經能夠生產上千支紙煙。
啤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它曾扮演過人類主食的角色,且與戰爭有著不解之緣。
8000多年前,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偶然發現將野生的大麥、小麥浸泡在水中會變成黏糊狀,在露天的空氣中,酵母菌使這種黏糊物自然發酵并產生泡沫,喝過的人都認為很美味。每當蘇美爾人贏得了部落戰爭,他們就會飲用這種大麥釀制的飲料為勝利歡呼。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美爾文明在殘酷的殺戮中煙消云散,但啤酒這種美味卻得以保留,流傳到古埃及,并發揚光大。
在古埃及,人們無論窮富,都把面包和啤酒視為主食。這種古老的啤酒非常粘稠,且其中有很多固體發酵物,營養豐富,是古埃及人重要的蛋白質和礦物質來源。
雖然啤酒在古埃及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但在古羅馬貴族眼中,啤酒被視為野蠻人才喝的東西。
這種觀念直到公元前48年才得以改變,當時,古羅馬帝國的凱撒大軍進入埃及,恰逢當地的一場盛會,為表示對埃及人的尊重,凱撒將盛會上的一罐啤酒一飲而盡,并將這種清涼飲料犒賞三軍。
羅馬人雖然是軍事上的征服者,但經過這場宴飲,羅馬人徹底被啤酒征服了。從此,古埃及的啤酒釀制技術傳遍歐洲,大家忙不迭的把啤酒帶回家鄉,在那里落地生根。
(據中國國家地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