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折紙飛機、青蛙、千紙鶴嗎?把一張四方形的紙多次折疊,就能變成想要的形狀,真是奇妙!
折疊,是改變事物形態最簡單的方法,每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多次折疊:起床后折被子、著裝時折衣服、洗臉后折毛巾、把零錢折好放進口袋……正因為如此,人們習以為常,不覺得這種方法能有什么大的用處。
然而,在我們眼里沒有什么大用處、派不上大用場的折疊法,卻被韓國人當成一種創造的方法,用于產品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9年,韓國三星公司推出了轟動一時的可折疊AMOLED顯示屏,后來又在此基礎上,三星公司進一步拓展,推出了更加精良的折疊顯示屏,可以達到180度的折疊,經10萬次折疊測試,顯示屏依然保持無折痕的狀態,折疊處的亮度僅降低6%,處于人眼不易察覺的范圍。
雖然,這種技術至今尚未大規模應用在產品中,但是,方便的折疊顯示屏顛覆了傳統產品,讓三星公司獨領風騷,出盡了風頭。
太陽能飛船是目前人類所能設想的進行星際旅行的最佳選擇,它無需燃料,而是從陽光中獲取動力。在飛船發射前,太陽能板必須盡可能收縮到最小的狀態,才能裝進狹小的飛船船艙。
但是,當飛船在太空飛行的時候,太陽能板又要伸展到最大面積,才能為飛船提供充足的能源。而且,這個伸縮的過程都必須盡可能簡單,才能在無人環境中順利完成。
“名堂”雖多,但也難不倒聰明的科學家。東京大學宇宙科學研究所教授三浦宮亮想到了折疊法,從折疊中挖掘潛力,最終決定“以拉開對角兩端來把物品展開,而在收縮時則反向推入”,順利解決了太陽能板的收放難題。
這種方法可使物件的體積減少25倍,并使能量密度加強14倍,被人們稱為“三浦折疊法”。后來,三浦折疊法被廣泛用于各種生產領域,甚至在輪胎的胎紋設計上也曾大展身手。
簡單而又古老的折疊法,不但派上了大用途,還解決了世界性的難題,這著實讓我們大吃一驚,大開眼界。它告訴我們,創新并不是非得“另起爐灶”,采用已有的方法也能大有作為。只要善于借助這種方法改變事物的形態,使某種東西產生新的功能,或進行全新的設計,同樣能產生新的創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運用古老的折疊法,孵化出最新穎的產品呢?
折疊作為一種創造方法,創新的目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折疊改變某種東西的形態,方便使用;二是利用折疊,使某種東西產生新的功能;三是借助折疊,設計出一種全新的東西。
木匠所用的折尺、日常用的折疊傘、風靡一時的折疊自行車、可自由伸展的折疊書柜……第一種目的的折疊法最容易掌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安徽省的一名學生王麗萍也據此發明了安全折疊鐮刀,在第9屆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獲得初中組一等獎。
鐮刀是一種常用的收割工具,刀頭和木柄的結合部分是死的,牢固好使。但同時它也有缺點:刀頭刀柄占用空間大,刀刃外露且鋒利,一不留神會傷人。但農民習慣了,很少想到要對它進行改進。
王麗萍想到了在刀柄上開一條刀槽,將刀與柄之間設計成活動的裝置,并用一只蝶形螺絲調節松緊。不用時,擰松螺絲,把刀藏在刀槽里,與木柄合成一體,體積縮小,攜帶方便且安全;使用時拉出刀來,擰緊螺絲固定住,結實好使。
第二種目的的折疊,能使某種東西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功能,例如折疊地墊。把地墊的兩個角經過彎折后,固定起來就可當做靠背使用,一物多用。
第三種目的的折疊最具創造性,改變了人們對某種東西的原有認識,例如折疊應急門。地震發生時,桌子下面并非是安全系數較高的避難處,“三角地帶”才是更為安全的地方。這個“三角地帶”在哪兒呢?怎樣能在幾秒鐘內進入其中呢?
折疊應急門應運而生,只要將門的上半部分折疊下來、下半部分就會自動傾斜,形成一個極其牢固的三角空間,在災難來臨時保全性命。而且,門的空腔部分存有照明等應急工具及食物。
學習了這三種折疊方法后,趕緊動手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