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是英文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縮寫,即為達到目標而充分發揮想象力。參與學生通過團隊合作,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等融為一體,動手制作各種裝置,并根據內容編寫短劇,將科技制作和短劇完美結合。
在DI活動中,學生不為人知的潛能被不斷挖掘,最終讓學生更加了解自我、發現自我,找到與眾不同的自己。
DI是一場想象力的盛宴,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熱烈的討論中尋求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這時,常常會有少數派另辟蹊徑并堅持己見,甚至另起爐灶也不愿意隨大流。
有一個題目,要求制作一個結構,能從8米高的柱子上取下一個個如硬幣、刷子這樣的小物品。
大部分學生都想到了用掃帚、夾子、勺子。有一個學生卻認為這些方法老土,技術含量低,他想用舵機(可以控制速度和旋轉角度)和樂高機器人進行遙控操作。最后,隊伍分成了兩個小組,第一組學生使用夾子、勺子等抓手結構;第二組學生則設計了機械手。
雖然機械手的制作不夠完美,但這有助于學生設計思維走向成熟,豐富多彩的活動過程也帶給學生與眾不同的體驗。
各種DI題目的解答不僅需要科學知識,有時候,一個富有哲學思想的創意更讓人拍案叫絕。
如在解答“收縮的結構”時,各個隊伍將生活中觀察到的收縮現象融合到了各自的表演中。有的隊伍表演了“蚯蚓救兔子”的故事,蚯蚓利用能收縮的身體從狼口中救出了兔子;有的隊伍通過胖子減肥將“收縮”的主題表現得有形有色。
有一個隊伍卻突破了有形的“收縮”,采用無形的“應試教育收縮了學生的個性”為題材,增加了主題的深刻性。為了增強可觀性,學生們在表演道具中,用一扇“收縮的門”和一盞“收縮的燈”來表現主題。
表演中,門是從室外到室內的通道,伴隨著門被一次次地拉開、關閉,寓意著孩子的個性被一步步地收縮,和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燈的高度兩次被收縮:從室外的路燈到室內的落地燈,再到書桌上的臺燈,寓意著孩子活動空間的一次次收縮,孩子的個性也正如這燈一般,被壓縮,再壓縮,直到被困于書桌前……
圍繞著一個平常的問題,大家提供了各種千奇百怪的答案,這些奇妙而睿智的答案激勵著學生思維的放飛和探究的深入。
DI活動是團隊合作的秀場,任何一個隊員的優秀才能必須依靠團隊來體現。
每支隊伍由具有不同特長的學生組成,需要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才能的隊長,需要思維敏捷的“智多星”,需要踏實肯干的“能工巧匠”,需要能歌善舞的“文藝天才”。
如“拿好!別動!”,題目要求制作一個能夠盛放高爾夫球的結構,和一個能輸送高爾夫球的運輸裝置。
隊伍拿到題目后,經過細致討論確定了解題方案,然后隊長統籌安排,隊員分頭行動。擅長文筆的寫劇本,擅長動手的制作木結構、運輸裝置,擅長美術的繪制布景、美化道具,擅長表演的練習舞蹈和歌曲。
最后,學生們制作了機械手、橡皮管子、彈性緩沖抓手等結構,表演也十分切合題意,每一個隊員的辛勤汗水讓任務圓滿完成。
DI長期題有“成本限制”的規定,學生必須用有限的經費做出無限出色的作品。
如“無懈可擊”的題目中,要求學生制作一個可以接受承重測試和扭轉力考驗的結構,成本限制為100美元。
有的隊伍設計了“哪吒和諾亞方舟的故事”,其中,哪吒的風火輪是廢舊唱片、車身是半個塑料桶、傳動齒輪是廢棄打字機齒條、噴火電扇是舊電腦風葉;哪吒的家則是一朵能夠開合旋轉的蓮花:用扎紙工藝制作能夠開合的花瓣,餐桌上的轉盤當了蓮花的底座,裝上電機后能夠轉動……
由于題目限制了成本,學生只能盡量挖掘生活中可利用的廢舊材料,這些材料在學生手中變廢為寶,成了一件件“藝術品”。經過長期的熏陶,學生自然而然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DI科技活動的開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實踐動手能力,是一項一舉多得的創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