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讓人唏噓:4月18日,溫州大學發起“暫別手機24小時”活動,有30名大學生參加。結果,14人半小時就退出;15人在一兩小時后放棄;最后一名大學生堅持了3小時,也以失敗告終。于是,該活動開始僅3小時,就以參加者全軍覆沒而提前結束。問這些大學生為什么堅持不了?回答說:“現在誰還能離開移動網絡啊!聊微信、刷微博、拍美食……就算沒什么要做的也習慣性看看手機。”
大中城市的年輕人得了“移動網絡依賴癥”,而偏遠地區的青少年依然有“網吧狂熱癥”。在中西部地區許多縣城的網吧里,破舊的電腦前擠滿了稚嫩的面孔,陪伴他們的是陰暗的光線、污濁的空氣、骯臟的環境。玩游戲、看視頻、聊天……在學校和家之外,網吧是這些孩子最迷戀的去處,由此釀成的悲劇時有發生。今年2月18日,湖南省新化縣就有一名14歲少年在網吧刺死前來勸自己上學的父親,然后繼續玩游戲。
無論是智能手機不離身的大學生,還是網吧殺父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屏奴一代”。電腦、平板、手機……除了睡覺,年輕人幾乎無時無刻不面對著屏幕,他們的生活看起來豐富多彩,實際上單調得可憐:從一個屏幕切換到另一個屏幕,周而復始,還樂此不疲,徹底淪為“屏幕之奴”。
“屏奴一代”的實質問題,依然是網癮。小說脫銷了,書店買不到?沒關系,網上有電子書;電視劇一天只演兩集?不要緊,網上有全套劇集;約不到朋友出去玩?怕什么,網上有聯機游戲;新聞要整點才播?別傻了,刷微博就有五花八門的新聞;跟爸媽打電話要等到晚上?不等了,微信隨時發條語音就行……生活中的一切不過癮、不方便,有了網絡,都可以過癮了。過癮慣了,自然成癮。
有句話說得好,習慣一旦養成,很難改變。網癮更是如此。年輕一代習慣了一睜眼就開電腦,一出門就看手機,甚至習慣了一桌朋友吃飯,個個埋頭上網;一家親人團聚,獨自埋頭上網。旁人的驚詫、父母的嘆息,沉迷在網絡中的人哪里聽得到。
不可否認,網絡大大方便了人類的信息交流和人際溝通,現代社會如果少了網絡,肯定會像失去空氣一樣,讓人無法自由呼吸。但是,作為一個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現代人,你的眼睛去哪兒了?你的腦子去哪兒了?你的思想去哪兒了?你的心去哪兒了?你怎么就淪為了屏幕的奴隸呢?當你老了,回首青春,就只能想起一件事:上網。這是多么干癟、多么蒼白、多么可笑、多么一貧如洗的青春記憶啊。
更可怕的是,“屏奴”低齡化現象正在加劇。一項調查顯示,4歲至6歲的城市兒童中有一半以上都會玩平板電腦,接近8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網。走進學校里一瞧,“小近視眼”“小頸椎病”到處都是,他們對屏幕上那個“會說話的湯姆貓”比對身邊的小伙伴還熟悉,這暗藏著更大的危機——早就有研究表明,長時間面對電腦、手機、平板的屏幕,會造成人們實際交往能力、社交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下降,加上接觸到的信息大多以碎片化、快餐化的方式呈現,對形成思考和判斷能力帶來巨大沖擊。難道你愿意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是一個訥于社交、拙于思考、鈍于判斷的人?
這是多么可怕的場景,網癮不僅在毀掉當代人的青春,還可能毀掉下一代的未來。所以,年輕的父母們,把你的頭從屏幕上抬起來。你不坐到牌桌邊,孩子就很難變賭鬼;你不掛在網絡上,孩子就很難變“屏奴”。
況且,網絡世界是一個良莠不齊的世界。色情的、暴力的、恐怖的……無所不有。別以為“只看正經網站”就能幸免。4月13日,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聯合開展“凈網2014”專項行動,打擊網上淫穢色情信息。首先被關閉的,就是包括搜狐原創、鳳凰讀書等門戶網站和新聞網站子頻道在內的20多家文學網站。當國家調動社會管理力量來凈化網絡環境、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時,個人更需要拿出自省和斷癮的毅力:少點網絡又何妨?網絡之外的世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