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青年習近平

2014-04-29 00:00:00田亮王肖瀟
環(huán)球人物 2014年12期

1969年初一個寒冷的冬日,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迎來了一群北京知青。為響應(yīng)毛主席“上山下鄉(xiāng)”的號召,這些正值青春年華的學生,遠離首都和親人,懷抱理想奔赴這個偏僻山村。他們和村民們一起住窯洞、干農(nóng)活,挑糞拉煤、攔河打壩,一干就是好幾年。后來,這些青年里有人落地生根當了工人,有人幾經(jīng)周折回到北京打拼事業(yè),有人成為作家記錄那火紅的年代……還有人歷經(jīng)錘煉成為國家主席——當然,在那時,他還只是青年習近平。

7年知青,4年大學,3年秘書,3年基層干部。青年習近平的經(jīng)歷,是那一代青年的樣本,也是難以復(fù)制的勵志故事。2013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曾經(jīng)充滿激情地講道:“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jīng)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這些話,是主席對萬千青年的鼓勵,亦是他對自己青春歲月的最好注腳。

又是一年五四青年節(jié)。有人說,當代青年的人生底色是精神迷茫與生存壓力,當代青年的集體關(guān)注是個體得失。當我們回首習近平那一代人飽經(jīng)磨礪又火紅熱烈的青春,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時代發(fā)展使每一代人的成長經(jīng)歷完全不同,但每一代人從青年到成年的精神成長過程,又何其相似。正如習近平曾多次講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青年,永遠要作民族復(fù)興的強大力量。

艱苦磨練,幾年中過了四大關(guān)

1968年12月,毛主席發(fā)出指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上千萬青年積極響應(yīng)號召,奔赴農(nóng)村的廣闊天地,以青春踐行革命理想。

此時,北京的習家卻是另一番景象。從習近平9歲起(1962年),身為國務(wù)院副總理的父親習仲勛遭受政治迫害,開始了長達16年被審查、關(guān)押、批斗、下放的歲月。“文革”開始后,習近平因不甘忍受欺負,得罪了造反派,作為“黑幫”家屬被揪出,差一點進了少管所。1968年年底,在毛主席的號召下,15歲的習近平主動要求去延安插隊。

1969年1月,習近平搭乘一趟擁擠的知青專列,從北京駛向陜北。一天一夜后,火車到達銅川站,習近平等人又換乘汽車到了延安下轄的延川縣。“全是土路,一輛接一輛汽車行駛在陜北的塬上,揚起了漫天的黃塵,人人都是灰頭土臉。”北京知青吳乃華在《我的知青歲月》中曾這樣描述。一路顛簸后,習近平和其他10多名干部子弟跳下車,終于踏上這片黃土地。

對延川縣梁家河村的村民來說,迎接北京知青可是件大事,像趕集一樣熱鬧。村里60歲以上的村民至今還記得,那年隆冬公社里通知有知青要來,而且來自一個神秘的大地方——北京。這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足以讓全村老少激動不已。

1969年1月13日,吃過早飯后,大隊書記一聲吆喝,社員們換上拆洗翻新過、過年時才穿的棉襖,帶著活蹦亂跳的孩子,趕著隊里的毛驢,浩浩蕩蕩朝文安驛公社行進,約摸個把鐘頭后,大伙兒就都擁進了公社大院。

面前是一群十六七歲的小伙子和姑娘,雖然個子已經(jīng)長大,卻顯單薄。“他們的臉比農(nóng)村人白,一開始不太愛說話。”時任梁家河大隊一隊隊長的石玉興回憶說。習近平在其中顯得尤為靦腆。正如他自己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所寫的那樣:“離開京城,投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周圍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僅15歲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獨。”

黃土高坡曾養(yǎng)育了習近平的父輩,此時又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個迷惘的青年。

農(nóng)村生活是艱苦的。村子名叫梁家河,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條溝渠,雨季的時候里面才流淌一些泥水。溝渠兩側(cè)是陡峭的山坡,先輩們利用這種山坡地形順勢挖出一孔孔土窯洞,這是家。全大隊200多名社員就住在這些土窯洞里。睡的是土炕、做飯用灶臺、吃的是窩頭,這一切,知青們都十分陌生。

習近平被安排到二隊一戶社員閑置的土窯洞里。他坦陳自己在這里經(jīng)受了艱苦生活的磨練,幾年中過了四大關(guān):

“一是跳蚤關(guān)。在城里,從未見過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幾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覺,一咬一撓,渾身發(fā)腫。但兩年后就習慣了,無論如何叮咬,照樣睡得香甜;

“二是飲食關(guān)。過去吃的都是精米細面,現(xiàn)在是粗糲的雜糧,可不久我便咽得下,吃得香了,直到今日,我對陜北鄉(xiāng)村的飯菜還很有感情,就拿酸菜來說,多時不吃還真想它;

“三是勞動關(guān)。剛開始干活時,我掙6個工分,沒有婦女高。兩年后,我就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

“四是思想關(guān)。這是最重要的,我學到了農(nóng)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鄉(xiāng)親們也逐漸把我看作他們中的一分子。”

這四大關(guān)過得并不容易。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延安電視臺《我是延安人》節(jié)目專訪時,說到自己曾被跳蚤整得痛不欲生,“我皮膚過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膿包,全身長瘡”,為了治住跳蚤,只得把“六六粉”撒到床單上睡覺。有一年,弟弟習遠平去梁家河村看他,習近平還特意叮囑弟弟不要告訴母親。

最難過的還是思想關(guān),這也在日后深遠地影響了習近平。石玉興說,剛開始的時候,北京娃娃干活并不行,爬一個山峁峁就累得不行。習近平2000年接受《中華兒女》雜志專訪時也曾透露,自己年齡小,開始干活很隨意,還曾臨陣脫逃回過北京。

這個時候,家人的勸說給了他力量。習近平的姨媽、姨父告訴他:“那時我們都是往老鄉(xiāng)那里跑,現(xiàn)在你們年輕人,還怕去,這不對!”經(jīng)過家人勸說,習近平很快又回到陜北,并且“按這個思路努力跟群眾打成一片”。

結(jié)果也很喜人。“群眾見我有所轉(zhuǎn)變,對我也好起來,到我這串門的人也多了,我那屋子逐漸成了那個地方的中心,時間大概是l970年。每天晚上,老老少少都絡(luò)繹不絕地進來。進來后,我就給他們擺書場,講古今中外。他們愿意聽城里人侃大山,講他們不懂的事,漸漸地就連支部書記有什么事都找我商量。”

就這樣,習近平在村里有了威信,也初次嘗到了聯(lián)系群眾的快樂。他曾這樣評價自己的知青生活:“現(xiàn)在有的作家在作品中把知青寫得很慘,我的感覺并不完全是這樣。我只是開始時感到慘,但是當我適應(yīng)了當?shù)氐纳睿貏e是和群眾融為一體時,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實。”

一年365天,幾乎沒有歇著

那些年,種地、拉煤、打壩、挑糞……勞動的磨練讓這個從來沒干過農(nóng)活的青年逐漸成熟。在鄉(xiāng)親們眼中,習近平能挑一二百斤麥子走10里山路不換肩,是個“吃苦耐勞的好后生”。

習近平插隊梁家河村后,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基建隊勞動。基建隊的主要任務(wù)是打壩淤地。在黃土高原,為保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必須在溝道中筑壩,防止水土流失。

梁家河村村民梁新榮那時只有10多歲,回憶起當年的歲月,習近平干活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里系一根點炮時用的導(dǎo)火索,沒有一點書生的架子。”村民梁有昌則用“吃苦耐勞”來形容習近平。在他的印象中,農(nóng)歷二三月的光景,陜北的冰雪剛剛?cè)诨暯浇?jīng)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打壩是習近平對梁家河村最大的貢獻之一。”石玉興如此說道。

除了打壩,還要開荒、挑糞、收麥、放羊,一年到頭,知青們幾乎每天都要勞作。延川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地形以梁、峁、溝、川為主。梁家河村也是這種典型地形,當年的知青每天都要爬坡干活。村民曾指著門前一座百米高的陡坡告訴媒體記者:“你敢爬上去嗎?習近平當年就要爬上去干活再下來。”村民們都說,習近平“干活不惜力,能吃苦”。

習近平在2003年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節(jié)目專訪時,回憶了那段歲月:“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幾乎沒有歇著。下雨刮風在窯洞里鍘草,晚上跟著看牲口,還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

對他來說,這種磨練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滋養(yǎng)。“我生活在他們中間,勞作在他們中間,已經(jīng)不分彼此,他們對我坦誠相待,讓我做赤腳醫(yī)生,做記工員、農(nóng)技員。我所記得的,是他們曾經(jīng)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淳厚樸實的品質(zhì)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這段經(jīng)歷也促使習近平形成了日后廣受追捧的“黃土地”風格:非常坦率,說話總讓老百姓聽得懂。

除了勞動,就是讀書。盡管學業(yè)中斷了,但習近平對知識的渴望始終如一。知青剛下鄉(xiāng)來梁家河村時,曾發(fā)生過一個小插曲,1975年10月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石春陽至今記得很清楚:“當時有個后生,平時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給知青扛箱子的時候,他率先挑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棕箱,結(jié)果在路上還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時候,他隨手掂量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才發(fā)現(xiàn)遠沒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當,嘴里嘀咕說,這北京知青是不是帶了金元寶。后來證實,那個箱子是習近平的,里面裝的是一箱子書。”

在偏僻落后的陜北農(nóng)村,這箱書成為習近平比金元寶還貴重的財富。一段趣事為人們津津樂道:下鄉(xiāng)初期,一次習近平從北京返回延川,因路途遙遠,先到了延安縣馮莊公社找王岐山借宿一夜,兩人合蓋一床被子。當時習近平正好帶著“寶箱”里一本經(jīng)濟方面的書,王岐山如獲至寶,當即就給留了下來。

習近平的愛看書讓梁家河村的村民印象深刻。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jīng)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好像也有數(shù)理化”。“他看書有個特點,喜歡把幾本書攤在桌子上看,不讓人動。有一次,我翻起來看了看他的書,他不讓我動,說要是其他人動,他就生氣了。”石春陽說。

先后寫了10份入黨申請書

“干活不惜力”,“有知識、點子多”的習近平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信任,不但入團入黨,還擔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

習近平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及自己在延安入黨的經(jīng)歷。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近平在和陜西代表團一起審議兩會工作報告時,就曾感慨道:“我是在延安入的黨,是延安養(yǎng)育了我,培養(yǎng)了我,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賀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詩里所描繪的:我曾經(jīng)‘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實際上,習近平入黨時經(jīng)歷了鮮為人知的坎坷。

1971年,與習近平一起來到梁家河村的不少知青都參軍了。而當時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正被“監(jiān)護”在北京衛(wèi)戍區(qū),由于家庭的原因,習近平只能留在梁家河村繼續(xù)勞動。

1973年,許多大學開始恢復(fù)招生,一心求上進的習近平目標是清華大學。但當時進大學是考試加推薦的模式,家庭成分和背景非常關(guān)鍵,要根正苗紅才行。為此,習近平的母親齊心專程趕到延安,找到時任延安地區(qū)知青辦主任高明池,希望習仲勛的問題不要影響子女。延安這邊的問題解決了,但當時的清華大學由“文革”紅人遲群、謝靜宜掌管,清華這一關(guān)被卡住了。這次波折讓習近平下了決心,要留在梁家河村好好干。高明池后來也證實了這一點:“這個娃娃,上進心大,決心大,頭一回受那么大打擊,決定不走了,要憑自己的本事,給地方做出成績。”

因為家庭背景,習近平的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他曾先后寫過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公社都不敢批,認為他沒有劃清界限。習近平的入黨問題,最后被提到縣委常委會上,由當時的縣委書記申昜(音同陽)拍板批準。曾在延川插隊的北京知青丁愛笛在一篇名為《陜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憶》的文中提到,他曾聽到申昜與文安驛公社書記白光星的談話:“白書記,人家近平在你們那里表現(xiàn)得不錯,幾年了怎么還在那里攔住不讓入黨?這是我們陜北的孩子,我今天就請你來給我說說理由。”申昜還說:“他爸爸的結(jié)論在哪兒?沒有。不能因此影響他入黨。”

1974年1月,習近平終于入黨,并很快當選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那時年紀不大,但生活上要自立,語言上要交流,勞動上要吃苦。”村民武輝認為,毛主席那句“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可以大有作為”,在當年的習近平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

年輕支書:為村民建成陜西第一口沼氣池

在延川縣城,有一座著名的“知青橋”。橋兩側(cè)的護欄上,鐫刻著一幅幅反映知青插隊事跡的宣傳畫。有當年名揚全國的赤腳醫(yī)生孫立哲在案板上為群眾做闌尾炎手術(shù)的畫面,有毛遂自薦當生產(chǎn)隊長并同陜北女子結(jié)為夫妻的丁愛笛的故事,有后來成為著名作家的史鐵生在煤油燈下讀書寫作的身影,還有習近平大辦沼氣池解決村民照明、燒火做飯問題的場景。用這樣一種方式紀念和留住一段特殊的歷史,表達了當?shù)乩习傩盏那橐狻?/p>

黃土地成為習近平施展自己才干的第一個舞臺。那時,梁家河村已經(jīng)修通了一條外出的小路。冬天,社員除了搞農(nóng)田基建外,還有一件事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飯取暖用。這些煤由汽車從附近的子長縣拉到文安驛公社,再用架子車沿著小路拉到梁家河村。兩人一輛架子車,每車能拉三四百斤。石玉興回憶說:“路平的時候還好說,要是遇到上坡,不出幾身汗是拉不上來的。”

拉煤費力又費事,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有一天,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一些農(nóng)村在搞沼氣池,用來做飯、照明,既方便,又廉價。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坐不住了。幾天后,習近平到公社請了假,自費跑到綿陽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shù)。那時,延安還沒有通火車,他要坐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車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習近平給社員們講沼氣的好處,從未接觸過化學、不知道沼氣為何物的鄉(xiāng)親們聽得云里霧里。習近平知道這是一個新生事物,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用事實來說服社員。

幾個月后,當社員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做飯照明時,不由得更加佩服這位“有知識、點子多” 的年輕支書。1975年,全村在習近平的帶領(lǐng)下一共建成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社員做飯、照明的問題。

正是建沼氣池一事,讓習近平在全縣知青中為人熟知。2010年10月,申昜在延安干部學院作報告,題為《擔任23年縣委書記的感受》,就提到這段往事,并稱在“上級叫干啥就干啥,上級叫咋干就咋干”的年代,延川在建沼氣池這件事上體現(xiàn)了一點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

在梁家河村第一口沼氣池建成30年后,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參觀浙江淳安縣下姜村時,專門參觀了當?shù)氐恼託獬兀⑿ρ宰约菏墙ㄕ託獬氐摹皩I(yè)戶”。

除了自主創(chuàng)新建沼氣池,習近平還組織村里的鐵匠成立鐵業(yè)社,打造的農(nóng)具既能自給自足,又能賣到附近村莊增加集體收入。北京曾獎勵給知青先進人物一輛帶斗的三輪摩托車,他卻設(shè)法換成手扶拖拉機和磨面機、揚場機、抽水機等農(nóng)用工具給鄉(xiāng)親們用。

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生活對習近平影響至深,這段與黃土高原鄉(xiāng)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歲月,不僅讓習近平和當?shù)乩习傩战Y(jié)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國的農(nóng)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什么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他在自述文章《我的上山下鄉(xiāng)經(jīng)歷》中寫道:“基層的艱苦生活,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而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只要想起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還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戰(zhàn)的勇氣,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處驚不變,克難而進。”他15歲來到黃土地時,一度充滿迷惘;但他22歲離開黃土地時,卻已經(jīng)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和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鄉(xiāng)親們排隊送他上學

1975年,清華大學在延安地區(qū)有兩個錄取名額,其中延川縣有一個,這讓習近平重燃上大學的希望。“我那時一邊當村干部,一邊總想著有機會還是想上學深造一下,因為讀書讀得太少了。”

這一次,機遇終于降臨。因為建沼氣池,習近平已經(jīng)成為延安地區(qū)的先進知青,他的志愿在延川縣委獲得順利通過,但清華大學招生辦的人不敢做主,要請示校領(lǐng)導(dǎo)。恰巧那時正刮“右傾翻案風”,遲群、謝靜宜都不在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當時的負責人劉冰做主說可以來。此時,習仲勛已經(jīng)被下放到洛陽耐火材料廠,廠里為習近平上學開了個土證明:“習仲勛同志屬人民內(nèi)部矛盾,不影響子女升學就業(yè)。”習近平終能如愿了。

臨走前,習近平專程去縣委書記申昜家里向他告別,申昜的老伴做了一碗只有過年才能吃上的紅燒肉款待他。申昜對習近平叮囑再三:“第一,回北京路過洛陽,先去看一下你父親,向他報告這個好消息。第二,告訴你父親,(我)這個縣委書記和你一樣,也是南梁的后代,我相信南梁的人不會反黨,你父親不會反黨。第三,我不送(推薦)你上大學,心里過不去,對不住南梁人!”(編者注:申昜的父親申世梁和兩個叔父都是習仲勛、劉志丹創(chuàng)建的南梁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的紅軍,先后犧牲在戰(zhàn)場上。)

梁家河村的家家戶戶都請習近平吃了送別飯。習近平上學當天,全村人都沒上山干活,排了很長的隊送他上路。送了10多里,社員們還不舍得回去。習近平哭了,說:“你們對我這么好,我不想走,就在這里扎根農(nóng)村一輩子吧。”一個和他要好的青年農(nóng)民大聲對他吼道:“你快走,你上了清華大學,我們就有條件去北京,要不然去北京沒有人管我們的飯。為了我們將來去北京,你必須得走。”之后,送行的社員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些。但十幾個年輕人一直步行60里送習近平到延川縣城,晚上又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里打地鋪。第二天,習近平帶著社員們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紀念照,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紀念。

習近平離開延川后,一直與申昜一家保持著聯(lián)系,逢年過節(jié)不忘寄賀卡、打電話、捎禮物。他也始終牽掛著鄉(xiāng)親們,先后幫村里通了電、修了橋、翻建了小學。任福州市委書記時,他專程回到梁家河村,挨家挨戶看望大家,為貧窮老人帶去了慰問金,給孩子們帶去了新書包、文具和用來提醒上學時間的鬧鐘。他任福建省領(lǐng)導(dǎo)時,還把身患重病的陜北農(nóng)村故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不僅掏錢支付全部費用,還多次邀請故友到家中做客。

在清華大學,習近平讀的是化工系基本有機合成專業(yè)。1998年,習近平再度返回母校,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的在職博士研究生。他對中國農(nóng)村市場化建設(shè)、農(nóng)村擺脫貧困、福建山海聯(lián)動發(fā)展、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理論與實踐、福建省發(fā)達地區(qū)率先基本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和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與完善、農(nóng)村市場化建設(shè)與中國加入WTO等問題進行了系列研究,著書并發(fā)表文章。

“非常踏實”的秘書

大學畢業(yè)后,習近平被分配到國務(wù)院辦公廳,擔任當時的國務(wù)院副總理、政治局委員兼中央軍委常委、秘書長耿飚的秘書。據(jù)耿飚1985年之后的秘書孔祥琇回憶,習近平報到的時候是3月下旬,那時“耿飚還在西山的指揮部,當時(中國)還在進行(對越)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與此同時,作為國務(wù)院副總理,耿飚還要負責協(xié)助鄧小平、李先念處理外交事務(wù),并且分管國家民航總局和國家旅游局。1981年3月,耿飚改任國防部長。

根據(jù)習近平的本科學歷,辦完入伍手續(xù)后,他被定為副連級,工資是每月52元。耿飚當時的司機楊希連和耿飚的小女兒耿焱回憶,那時,耿飚有3名秘書,習近平最年輕。3名秘書的辦公室跟耿飚的辦公室是對門。習近平剛擔任秘書時,改革開放大幕開啟,工作非常繁忙。由于沒有自己的房子,父母的房子又遠在交道口,習近平不常回家,住在單位提供的宿舍里。“沒有休息日,隨叫隨到,半夜三更也一樣。首長的事情完了他們還沒完,還要整理文件、接電話什么的。做重要職位的秘書都特別辛苦,必須盯在那里,找不到人不行。”耿焱說。

機要秘書要有一個好腦子,耿飚就曾要求習近平記下幾百個電話號碼。很多事情,耿飚不允許習近平當場用筆做記錄。“他有時候也會‘作弊’,”孔祥琇說,“一些事情如果實在無法記下來,他會聽完了趕緊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寫在紙條上,悄悄塞進兜里。”

耿焱說:“父親覺得近平是一個非常踏實的小伙子,用心學習。”耿飚喜歡下圍棋,并要求秘書們盡快學會圍棋,認為這樣能夠訓(xùn)練大局觀。據(jù)“棋圣”聶衛(wèi)平回憶,習近平很早就“學會了圍棋規(guī)則”。

“(當秘書)這段經(jīng)歷對他來說應(yīng)該很重要,他可以參加很多中央的會議,參與一些軍隊、地方和外事的工作,有些會議、文件,中央怎么處理他應(yīng)該都很清楚。他(2007年)從上海調(diào)到北京來以后,到所有的老一代人家里看望,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不陌生’。如果他一輩子都是在地方,一下子進中央,那真的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但他不會,因為他很熟悉了,這是他的優(yōu)勢。”耿焱說。

2000年耿飚去世,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和耿飚的小兒子耿志遠一起撿起耿飚的骨灰,裝入骨灰盒。如今,每逢新年,習近平都會給耿飚的妻子趙蘭香老人送去賀年片,并寫上“身體健康”等祝福語。

初到正定,沒有迎送之禮

1982年,在北京當了3年秘書的習近平,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決定:離開中直機關(guān),到基層鍛煉。據(jù)習近平回憶,在當時他們那一批人心中,有一種從紅土地、黑土地、黃土地、綠草原上終于回來了的感覺。有些人認為在“文革”中吃夠了苦頭,現(xiàn)在不能再虧了;還有一些人存在著要求“補償”的心理,尋求及時行樂。“我對他們的不解感到悲哀。”習近平接受《中華兒女》雜志采訪時說,“我們的活動范圍,半徑不過50公里,離不開北京,不愿意出去把北京的戶口丟了。我說,我們要出來,當年老一輩出去,是慷慨激昂。我們在‘文革’中上山下鄉(xiāng),是迫不得已。但在這種不得已里頭,我們學到、體會到了很多的東西。現(xiàn)在一切都好了,那些禁錮我們的‘左’的東西都解除了,我們更要去奮斗、努力,好好干一番事業(yè)。”

習近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耿飚,耿飚勸他:“想下基層可以到野戰(zhàn)部隊去,不必非要去地方下基層。”習近平最終沒有接受這個建議。“古人鄭板橋有首詠竹石的名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想改幾個字,作為我上山下鄉(xiāng)的最深刻體會: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基層離群眾最近,最能磨練人。”習近平回憶說,“那時候從北京下去的人,實際上就是劉源(劉少奇之子、現(xiàn)任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和我。他是北師大畢業(yè),要下去。我是在中央機關(guān)工作了幾年,我也要下去,我們倆是不謀而合,都要求走跟工農(nóng)相結(jié)合的道路。”

1982年,劉源到河南省新鄉(xiāng)縣七里營公社(鄉(xiāng))報到,從副書記、副鄉(xiāng)長開始做起,后任新鄉(xiāng)縣副縣長、縣長。同年春天,習近平被組織分配到河北省正定縣任縣委副書記。“當初我來的時候,說是讓到一個好縣。我說什么是好縣,回答說正定是好縣。我開始說到平山也可以,組織上說別去平山了,那時平山還因為派性(斗爭)扔炸藥包呢。”2005年4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回正定考察時說:“我從政的始發(fā)地在正定。”

當時,習近平乘著一輛綠色吉普車前往正定縣委大院報到。在人們的印象中,習近平高大魁梧,身著褪色的綠軍服,背著簡單行囊。“近平同志來正定工作,沒有迎送之儀。當時縣委安排了一間平房作為他的辦公室兼宿舍。”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的何玉回憶說。

習近平初到正定,有些人認為,這位高干子弟無非是下來鍍鍍金、做做樣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這份苦,就會卷鋪蓋走人。對此,習近平后來在接受《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采訪時說:“對干部子弟的評價……一種說法是‘龍生龍,鳳生鳳’,另一種說法是‘紈绔子弟,一塌糊涂’。我認為,有句古話說得很好:‘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不是什么‘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干部子弟將來要成為什么人,關(guān)鍵要靠自己后天的、努力的追求。”習近平就是帶著這樣的心情走馬上任,分管農(nóng)村經(jīng)濟、精神文明建設(shè)、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政策,以及文化、教育、衛(wèi)生、體育和計劃生育等工作。

與農(nóng)民作家賈大山結(jié)下深厚友情

正定北距首都北京250公里,南距河北省會石家莊15公里。在1985年出版的《正定縣大事記(1949—1983)》中,習近平作序?qū)懙溃骸罢ㄊ且粋€古郡,地近京畿,四射通衢,早是人文薈萃之地。”正定確實出過不少名人,遠有三國名將趙云,近有元代文學家白樸,上世紀80年代初的文化名人則是農(nóng)民作家賈大山。習近平到正定的當晚,便去拜訪了他。

“文革”結(jié)束之后,中國文壇被壓抑了10年的能量得以釋放,涌現(xiàn)出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1977年,賈大山的短篇小說《取經(jīng)》發(fā)表在當年第四期的《河北文藝》上,后來迅速被《人民文學》等刊物轉(zhuǎn)載,并于1978年獲得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當時的獲獎作品還有劉心武的《班主任》、賈平凹的《滿月兒》、王蒙的《最寶貴的》等。賈大山與賈平凹一度被稱為“二賈”,《取經(jīng)》和賈大山的另外一篇作品《花市》還被選入全國中學語文課本。賈大山小說里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農(nóng)村,而愛讀書、愛學習、有過7年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歷的習近平,“讀過幾篇大山的小說,常常被他那詼諧幽默的語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實優(yōu)美的描述和精巧獨特的構(gòu)思所折服”。

習近平在時任中國作協(xié)河北分會主席李滿天的陪同下,先是來到賈大山的家里,不遇,又趕往其供職的縣文化館。當時,副館長賈大山正在辦公室里與幾位文友討論作品,沒有理會剛進來的兩個人。習近平悄悄地坐了下來,邊聽邊等。趁賈大山喝水的間隙,老朋友李滿天向賈大山介紹了習近平。“大山同志扭頭一轉(zhuǎn)就說:‘來了個嘴上沒毛的管我們!’”

賈大山比習近平大10歲,當時早已名聲在外,有一絲清高,或者說淡泊名利。據(jù)湖北作家王成啟回憶,1980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開辦文學講習所,培養(yǎng)文學新生力量,那一期的33名學員中,與王成啟同住一室的賈大山是最聰明的一個。“一次,一位女同學來我們寢室串門,指著胳膊上被蚊子叮的紅疙瘩對賈大山撒嬌:‘大山,你看北京的蚊子多厲害!’賈大山愣愣地看一眼,一本正經(jīng)地說:‘那說明你還有點人味!’”作家鐵凝也曾評價:“賈大山仿佛不太看重文壇對他注意與否。河北省曾經(jīng)專門為他召開過作品討論會,但是他卻沒參加。問他為什么,他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面對這樣一位作家,習近平不慌不忙。在《憶大山》中,習近平寫道:“雖然第一次見面,但我們卻像多年不見的朋友,有說不完的話題,表不盡的情誼。”確實,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曾因家庭問題下鄉(xiāng)。賈家祖上經(jīng)營一家食品雜貨店,賈大山于1964年遷出縣城,到當?shù)剞r(nóng)村務(wù)農(nóng),下鄉(xiāng)時間同樣是7年。這足以讓他們聊上幾個鐘頭。臨別時,習近平勸賈大山留步,賈大山好像沒聽見似的。“就這樣邊走邊說,竟一直把我送到機關(guān)門口。”習近平寫道。

幾天后的一個晚上,意猶未盡的習近平把賈大山約到了縣委大院“再續(xù)前緣”。兩人越聊越投機,分別時已是第二天凌晨3點,縣委大院的大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他們沒打擾熟睡的門衛(wèi),習近平蹲下身去,讓賈大山踩著他的肩膀翻過大門。后來,兩人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約見一次,有時在習近平的辦公室,有時在賈大山家里。如果是后者,聊完后賈大山總是把習近平送到縣委大院門口,兩人再次上演疊羅漢,只不過互換一下位置。長此以往,兩人成為親密的朋友,賈大山成了習近平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

賈大山鐘情于文學創(chuàng)作,對正定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也了如指掌:隆興寺始建于隋朝,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臨濟寺是佛教臨濟宗的祖庭;豐富的古建筑曾吸引梁思成和林徽因?qū)掖卧煸L……在一次縣委常委會上,習近平提議賈大山出任縣文化局局長。由于賈大山不是黨員,最后縣里還特意給文化局開了綠燈,不設(shè)黨組,由局長主持全面工作。

習近平在《憶大山》中寫道:“雖說他的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可當起領(lǐng)導(dǎo)來卻不含糊。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層、訪群眾、查問題、定制度,幾個月下來,便把原來比較混亂的文化系統(tǒng)整治得井井有條。在任期間,大山為正定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護、維修、發(fā)掘、搶救,竭盡了自己的全力。”

習近平離開正定后,每年都會與賈大山聯(lián)系,賈大山之子賈永輝家里一直保留著習近平寄來的信件和賀卡。1997年2月,賈大山因病去世,習近平專門撰寫并發(fā)表《憶大山》一文,深情懷念這位“好朋友、好兄長”。賈永輝說,父親生前只評價過習近平一句:“這是個儒生。”

工作大膽,不唯上,只唯實

習近平在正定結(jié)識的另外一位名人是大自己13歲的呂玉蘭。呂玉蘭是河北省臨西縣東留善固村人,小學畢業(yè)后帶領(lǐng)村民開荒種樹、打井修渠,從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姑娘逐步成長為聞名全國的女勞動模范和女省委書記。但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呂玉蘭因為莫須有的“八大問題”,被免去省里的所有領(lǐng)導(dǎo)職務(wù),1981年9月任正定縣委副書記。

在懷念呂玉蘭的文章中,習近平寫道:“正定縣是我國北方糧食單產(chǎn)最早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的縣。”(編者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綱要》規(guī)定,糧食每畝平均年產(chǎn)量,在黃河、秦嶺、白龍江、黃河(青海境內(nèi))以北地區(qū),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qū),由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嶺、白龍江以南地區(qū),由400斤增加到800斤。)正定早在1967年糧食畝產(chǎn)量就達到了400斤,這也是正定是所謂“好縣”的有力證據(jù)。但長期以來,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擾,正定只看重糧食生產(chǎn),忽視了多種經(jīng)營,經(jīng)濟并不富裕,是有名的“高產(chǎn)窮縣”。全縣每年上交征購糧7100萬斤,每畝平均負擔200多斤。為了保征購,不得不壓縮經(jīng)濟作物,致使種植結(jié)構(gòu)單一,林、牧、副、漁不能平衡發(fā)展,糧食雖然增產(chǎn)了,農(nóng)民卻不能增收。1981年底,正定縣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48元。“玉蘭同志了解到征購過重的情況后,就主張縣委如實向上級反映。”

習近平同意呂玉蘭的看法,但當時的縣委書記馮國強、縣長程寶懷不愿讓剛主持工作的習近平出面,擔心對他造成不利影響。習近平說:“實事求是向上級反映問題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你們不用擔心。”他和呂玉蘭一起,多次跑省進京,向上級部門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現(xiàn)實困難。1982年初夏,國務(wù)院派出調(diào)查組。這一年秋后,決定把正定糧食征購任務(wù)減少約2000萬斤,給正定人民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時任正定副縣長王幼輝評價道:“這件事關(guān)系到正定縣42萬人的利益,由此可以說明近平工作大膽,有魄力,不唯上,只唯實。”

當時,全國范圍內(nèi),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在三大產(chǎn)業(yè)中的比重還很高,在正定這個農(nóng)業(yè)大縣更是如此,加之涉農(nóng)人口眾多,“三農(nóng)”問題也就成了習近平的重點工作領(lǐng)域。一天晚上,習近平來到程寶懷的辦公室,說:“老程,你看報紙沒有?南方一些地方正推行農(nóng)業(yè)‘大包干’,效果不錯。河北省還沒有啟動,咱們縣能不能先行一步,選個經(jīng)濟落后的公社,先搞個試點,然后在全縣推廣。”程寶懷早有此意,但他告訴習近平,馮書記認為還不能搞,要等等中央和省里的文件。習近平說:“我認為‘大包干’是件好事,是調(diào)動農(nóng)民種田積極性的好方法。‘大包干’分配簡單,農(nóng)民容易接受。這樣吧,你和玉蘭同志談?wù)劊胰フ荫T書記通通氣。”在習近平的推動下,里雙店公社搞起了“大包干”試點,當年的農(nóng)業(yè)產(chǎn)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1983年1月,正定下發(fā)了包干到戶責任制辦法,在河北省首開先河。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習近平依然勤儉。他的辦公室里,只有一張三屜桌、一個文件櫥、一把椅子、幾個方凳等簡單擺設(shè)。兩個條凳支起一塊木板就是他的床,床上鋪著一條滿是補丁的褥子。“老房子泛潮,天晴時,近平同志曬褥子,機關(guān)干部都好奇地數(shù),究竟有多少補丁,誰也沒有肯定答案。”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的何玉說。當時縣委辦公室的一位干事記得,他愛人曾幫習近平拆洗過一次褥子,發(fā)現(xiàn)那其實不是補丁,褥子的布料本身就是用舊衣服拼接成的。這位干事想買一塊布料讓愛人做條新的,習近平拒絕了:“不用了,這褥子挺好的。”

出行時,習近平也很簡單。“當時縣里最好的車是兩輛212吉普車,如果不是特別急,近平同志都堅持騎自行車,他說這樣既省汽油,又能聯(lián)系群眾。”何玉回憶說。

“那時經(jīng)常騎自行車下鄉(xiāng),穿梭于滹沱河兩岸,從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騎不動了,得扛著自行車走。”習近平回憶道。如果在鄉(xiāng)下吃飯,不論是在鄉(xiāng)鎮(zhèn)食堂還是在百姓家里,習近平每次都是自己買飯票或用餐后留下伙食費,不搞特殊。“我記得他最愛吃的是老鄉(xiāng)家的玉米餅子和小咸菜。”王幼輝說。

據(jù)正定縣退休老干部張五普回憶,習近平很少待在縣委機關(guān),一年里大部分時間都在鄉(xiāng)下跑。習近平把這看成是一種學習,無論是遇到年長的還是年輕的村民,他都誠懇地說:“我是來學習的,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和指教。”他認為,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張五普第一次見到習近平是在1983年春天,那時他在西兆通公社任書記,習近平騎一輛舊自行車來公社調(diào)研,下車就和他握手。“我說:‘習書記,你怎么自己來了,你認得路啊?’習書記說:‘打聽,我打聽著就來了。’”

習近平在2000年接受采訪時曾說,“剛出道”時,有一種“躊躇滿志、無往不勝的感覺”。后來在浙江任職時,他更堅持“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shù)厥形瘯浺欢ㄒ鼙樗械泥l(xiāng)鎮(zhèn),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qū)”。這是一句至今在全國廣為流傳的名言。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跑遍了正定的每一個村。他也贊同毛澤東的那句話:“我們共產(chǎn)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jié)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為招人才,到各地“三顧茅廬”

1983年7月,30歲的習近平出任正定縣委書記。這時,黨的工作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經(jīng)濟建設(shè)上,他發(fā)現(xiàn),正定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值得開發(fā)。1983年末,中央電視臺要拍攝電視劇《紅樓夢》,原計劃投資49萬元在正定搭建“榮國府”臨時外景地,拍完了事。習近平提議,把“榮國府”建成永久建筑,這樣既可以增加畫面真實感,又能為正定增添新的景觀。然而,建設(shè)實景“榮國府”需要投資300多萬元,正定的許多領(lǐng)導(dǎo)對此心存疑慮,認為這個投資數(shù)目太大,難以收回。習近平、程寶懷等人只好耐心說服,希望大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旅游、長遠的眼光看發(fā)展,同時他們不得不到處“要錢”。

習近平利用時任石家莊市委書記賈然來正定作報告的機會,向他匯報修建“榮國府”遇到的困難。習近平說,正定縣歸石家莊市管是早晚的事(編者注:當時地市分設(shè),石家莊地區(qū)轄正定縣),修建“榮國府”對石家莊也有好處,現(xiàn)在資金不夠,請賈書記支援20萬元。賈然同意了。經(jīng)過多方籌措,1986年8月,“榮國府”終于建成。1987年,隨著電視劇《紅樓夢》的播出,正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當年就有130萬人次前來參觀游覽,門票收入達221萬元,旅游收入達1761萬元,很快就收回了投資。

如今,“乒乓球訓(xùn)練基地”也是正定的一張文化名片。最初,正定只有一個留村乒乓球業(yè)余體校。習近平認為,乒乓球體校建在一個村子里,選拔體育苗子的面太窄,不如搬到縣城,這樣可以在全縣乃至全國挑選培養(yǎng)對象。1984年,在他的推動下,乒乓球體校搬到了縣城。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國家乒乓球隊訓(xùn)練基地。

經(jīng)濟的發(fā)展需要大量人才。1982年,正定對全縣知識分子進行3次大普查,建立了正定有史以來的第一本“人才賬”。同年11月,正定下發(fā)了《關(guān)于發(fā)揮知識分子作用改善知識分子工作和生活條件的規(guī)定》,給各類人才安心工作、獻計出力吃了定心丸。

留住本地人才還遠遠不夠,習近平希望吸引全國的人才來正定發(fā)展。據(jù)《正定縣大事記(1949—1983)》記載,在1983年4月召開的一次主題為“放開政策、振興經(jīng)濟”的干部會議上,習近平強調(diào)人才的重要性,要求認真落實縣委“招賢”的9條措施:搞成項目可按比例分成;用人不問出身,只要有技術(shù)專長一律接收;一時辦不齊手續(xù)可先來后辦;允許研究項目失敗,不追究責任;建人才樓、招賢館;來去自由,感覺不能發(fā)揮專長可以調(diào)走,等等。

習近平還到各地“三顧茅廬”。正定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就是習近平扯開嗓門喊人才。武寶信是石家莊機床附件廠的工程師,他利用業(yè)余時間研制出“三露”(粉刺露、亮膚露、增白露)等醫(yī)用化妝品,暢銷全國,后來還創(chuàng)建了民族日化品牌“大寶”,但當時的廠領(lǐng)導(dǎo)對他有不同看法。武寶信得知正定重視人才,便有到正定工作之意。習近平知道后,于1983年初帶著縣長、副縣長等干部來到武寶信居住的小區(qū),準備上門當面邀請。因為不清楚武寶信家的具體住址,他們只能一家一家打聽,但到了晚上10點多,還沒找到人。焦急的習近平只好扯開嗓門在小區(qū)樓下大聲喊了起來:“武寶信!武寶信!……”武寶信聽到后,趕緊從屋里跑出來迎接。經(jīng)過幾個小時的暢談,武寶信當場答應(yīng)了習近平的邀請,很快攜帶科研項目落戶正定,一年為正定創(chuàng)造了30多萬元的利潤。

習近平還成功說服了遠在無錫的邱斌昌。邱斌昌是無錫一家機械企業(yè)的骨干,習近平在無錫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他,親自做工作,讓他到正定擔任當時瀕臨倒閉的縣油嘴油泵廠廠長。據(jù)邱斌昌的妻子楊多寶回憶,為了讓邱斌昌安心到正定工作,習近平曾兩次到她單位做她的思想工作。“其實,習近平同志第一次跟我說起這事時,我就滿口答應(yīng)了。沒想到,他是那么細心,第二次又來做我的思想工作。”邱斌昌到任后,正定縣油嘴油泵廠的效益一天天好轉(zhuǎn),不到一年產(chǎn)值就翻了一番,職工的收入也水漲船高。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媒體將正定縣順城關(guān)村農(nóng)民甘國田的“率先致富獎”證書公之于眾。證書由時任縣委書記習近平和縣長劉樹章簽發(fā),簽發(fā)日期為1985年1月20日,“主要事跡”一欄寫著:“種花專業(yè)戶,一九八四年純收入14000多元。”原來,甘國田敢為人先,靠規(guī)模種植月季花致富,成了正定首批萬元戶之一。

除了“率先致富獎”,習近平和劉樹章當時還簽發(fā)了“伯樂獎”“文學創(chuàng)作獎”“改革開拓獎”“自學成才獎”“發(fā)明創(chuàng)造獎”“最佳效率獎”“最佳管理獎”“批評建議獎”“最佳醫(yī)務(wù)獎”“園丁春芽獎”“余熱獎”等10余個單項獎,獲獎的有70余人。時至今日,身為國家主席、黨的總書記的習近平還在強調(diào):國家發(fā)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

習近平來到正定后,1983年,正定工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為27781萬元,比1981年增長34%,年均增長16%。而此前的年均增長率為10%左右。

1985年6月,32歲的習近平任廈門市副市長,后任福州市委書記、福建省省長等職,2002年后任浙江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等職,2007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2007年1月,有記者問習近平,如何給自己在浙江的5年打分。習近平微微一笑,說:“我怎么可以給自己打分?打高了別人說我驕傲,打低了別人說我自卑。”習近平認為,這個分數(shù)應(yīng)該由老百姓來打,“知政失者在草野”。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這是習近平37歲時填寫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的句子。這句話,既是青年習近平對焦裕祿精神的理解,也是他從青年時代就植根于心中的堅定信念。如果從年齡來看,他和那一代人的青春,始于“文革”,終于改革。但從理想信念方面來看,那一代人的青春之火,正延續(xù)于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嶄新階段。正是青年時代的苦難,砥礪出一生致力于實現(xiàn)的藍圖,待到藍圖實現(xiàn)時,方能“遂了平生意”。(本文參考了新華社《“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記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華商報《習近平副主席在延安插隊的日子》、鳳凰網(wǎng)《知情者憶習近平在延安梁家河的7年插隊生活》、新華社《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河北日報《同呼吸才能心相印——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間堅持群眾路線紀實》等報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中文网|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综合色亚洲|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伊人久综合|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九九九精品视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亚洲精品在线91|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69av在线|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毛片网站观看|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 成人国产|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亚洲动漫h| 午夜丁香婷婷|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欧美在线一二区|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毛片视频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亚洲区一区| 亚洲手机在线|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999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