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1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來訪的保加利亞總統普列夫內利耶夫在會晤后共同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保加利亞共和國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公報》。隨后,兩國元首又共同見證了兩國政府海運協定、互設文化中心備忘錄等合作文件的簽署。這一系列文件的簽署標志著中保的關系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那么,這些不同類別的國際協定文書有什么區別,各有什么作用?
答:在各類國際協定文書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條約”。條約通常用來記錄締約國間達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協議,是規定締約國間權利和義務關系的國際法律文件。條約包括和平條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和平友好條約》;邊界條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富汗王國邊界條約》;以及同盟條約,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但簽訂條約程序繁瑣,現在通常只就較重要的事項簽訂條約,使用較多的為聯合公報、聯合聲明、協定、備忘錄等。此次中保兩國簽署的一系列文件也體現了這種趨勢。
聯合公報、聯合聲明和聯合宣言是類似的國際協定文書。聯合公報分為一般聯合公報和條約性聯合公報。一般聯合公報表明兩國或多國對同一問題的共同看法,多用于國際關系中禮節性友好往來的正式報道,一般不需要雙方或多方代表簽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4年6月,由周恩來分別同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吳努共同發表的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兩個聯合聲明。條約性聯合公報則是雙方或多方對某一問題達成的協議,規定了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它需由各方全權代表簽署,具有約束力。比如中日兩國政府發表的聯合宣言等政治文件,以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它們分別是中日、中美關系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當簽約方的看法存在分歧時,也可在聯合公報或聲明中闡述各自的立場。比如,在2011年《中美聯合聲明》中,兩國對人權問題的不同立場就是這樣表述的:雙方重申,盡管兩國在人權問題上仍然存在重要分歧,但雙方都致力于促進和保護人權。美方強調,促進人權和民主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方強調,不應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
作為國際協定文書形式出現的“協議”在中文中通常被直接稱為“協定”。協定通常由兩國政府或行政部門簽署,使用范圍廣,比較有針對性,可就經貿、法律、科技、旅游等專門問題達成協定。同時,協定一般規定了有效期限,到期后,在各方同意的基礎上可以續簽。
在此次中保兩國簽署的文件中還出現了備忘錄。 備忘錄意指“雙方經過協商、談判達成共識后,用文本的方式記錄下來”,以防止遺忘或作提醒之用。它的格式更為靈活,而且沒有篇幅限制,可以用來詳盡闡述某一問題、要做的某件事,或澄清誤解。備忘錄有時也稱作諒解備忘錄。“諒解”旨在表明“協議雙方要互相體諒,妥善處理彼此的分歧”。備忘錄可作為外交照會和國際會議決議的附件,也可作為獨立文件使用。
國家間簽訂的協定文書還有其他種類,比如2013年12月,按照習近平和奧巴馬達成的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共識,為推進中美經濟關系的發展,中美雙方按商定發布《關于加強中美經濟關系的聯合情況說明》,闡明雙方將開展的合作。(李儼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