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到今年初,炒股的人哭了,買理財產品的人笑了。股市用周立波的話說,綠得像森林公園,每天都跌出新感覺。而理財產品卻紅火得不得了,幾乎天天都能收到多家銀行的推銷短信,收益率一升再升,起售點一降再降。
在通脹率高企的當下,存款利率很難實現保值功能,很多家庭已經把購買理財產品當作最主要的理財方式。中國社科院陸家嘴研究基地報告顯示,2013年全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4.9萬只,資金規模已超過25萬億元。每到年中、年底的考核期,商業銀行都會鬧“錢荒”,吸儲壓力巨大,在這時發行短期高利率的理財產品似乎成了一個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因此出現了上述的紅火局面。
在多種理財方式里,理財產品應該是技術含量最低的,操作方法幾乎和定期存款沒有區別。不過,在選擇理財產品時還是容易出現一些誤區。
誤區一:理財產品沒有風險,肯定不會虧本。
由于理財產品是從銀行買的,老百姓很容易會認為它就是利息更高的存款,但這個認識是錯誤的。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穩健性較高,但它絕對不等同于銀行存款。根據相關規定,銀行理財產品在本金和收益中只能承諾“保一頭”,即保本就不能保收益,保收益就不能保本。想要兩頭兼顧是不可能的,如果有理財產品這么承諾,那一定有陷阱。所以,如果你特別看重本金安全,就要好好閱讀理財產品說明書,其中明確標明“保本”的,本金才絕對安全。
如果是不保本理財產品,就存在投資風險。風險評級有助于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風險越高收益一般也會越高。
誤區二:承諾收益率一定能夠兌現。
理財產品不是存款,存款賺的錢叫“利息”,理財產品賺的錢叫“收益”。存款是儲戶借給銀行錢,銀行必須支付利息,除非銀行破產,否則利息一定有保障。而理財收益則是銀行配置資產的投資收益,銀行與客戶間是委托代理關系,因此,理財收益不一定有保障。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分清這一產品是固定收益還是浮動收益。
不論是固定收益還是浮動收益,都會標明一個收益率,但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一定能達到預期。前段時間有個新聞,百度出了一個理財產品,打出了8%的高收益率,大家爭相購買,也讓監管部門警惕起來。后來百度趕緊聲明,這個8%只是預期收益率,是個目標,不一定真能達到。
誤區三:在相同風險下,收益率越高的產品越值得買。
理論上這話沒錯,但必須認識到,在成熟的市場中,高收益必然要付出高代價。如果風險相同,那么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一定會附加其他條件,在購買前一定要清楚了解。
比如,高收益率的產品,資金門檻就高。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很容易看中一個理財產品,便興沖沖跑去買,卻發現自己的錢沒達到要求,這樣的尷尬事時有發生。
理財產品的期限長短也是影響其收益率的重要因素。理財產品根據期限可以分為流動、短期和中長期三類。流動型理財產品相當于活期存款,當天申購、當天贖回;短期理財產品期限從7天到3個月;中長期理財產品期限一般在3個月到1年,也有更長的。理財產品相比銀行存款和開放式基金等金融產品,最大的弊端就是未到期的產品無法提前贖回,資金的流動性會受到影響。因此,如果把所有存款都用于購買理財產品,很容易出現急用錢時拿不出來的狀況。
這種情況下,建議把要買理財產品的錢按是否急用分為幾塊,分別購買不同期限的產品。而如果你能夠判斷未來金融市場的走勢,則可以更加靈活地購買。比如你在10月有了一筆錢,你判斷年底會有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那么你就應該先買一個30—50天的理財產品,以便到時做更好的投資。
此外,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時間,從你申購理財產品到購買成功,一般會有幾天的時間,理財產品到期后錢再轉回存款賬戶,也需要幾天。這兩個時間應該是越短越好,因為在此期限內,你的錢不能隨意使用,而銀行只會付給你活期利息,因此這兩個時間越長,你損失的收益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