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亞當·珀森(下文稱珀森)身材魁梧,一臉大胡子。除了體形上夠分量,他的頭銜也很重要:他擔任所長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大牌經濟學家云集,是美國朝野普遍認可的跨黨派獨立智庫;他還曾在英國央行及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深厚的學術素養。這次,他受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之邀,來華參加中美歐經濟學家共同參與的“改革:機遇與挑戰”閉門研討會。5月17日上午,珀森在主辦方準備的小會議室接受了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的專訪。
中國改革有積極的政治氛圍
環球人物雜志:您經常來中國嗎?
珀森:我來過8次,也是第三次受CF40邀請來中國。應該說,真正的深入訪問是與CF40合作之后。我和妻子到訪了上海、杭州、蘇州等很多地方。實際上,中國最大的變化在我來之前就已經發生,但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在仍然讓我興奮。我和同事也愿意花更多時間在中國,討論各種經濟問題。
環球人物雜志:您就任彼得森研究所所長時說過,這個智庫要適應一個變化的世界。這世界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珀森:有3個。第一,美國不能獨自完成所有的事,必須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合作;第二,世界范圍內,全球化的程度已大大加深,超過人們預期;第三是經濟的飛速發展。30多年前這個智庫成立時,我們的關注重點是外部事務,對外貿易、匯率、保護主義等。如今這些問題仍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發生在邊界內的事情,比如美國、日本、中國、巴西的內部改革。
環球人物雜志:您提到了改革,中美都在改革,有何差別?
珀森:首先,在中國,改革的好處顯而易見。無論是鄧小平的改革,還是習近平、李克強正在進行的改革,都能讓人們看到自己的生活正發生積極變化。而美國的建設已經完成很久,普通人有時很難看出改革帶來的變化,要回顧很多年才會看出差別。其次,中國的改革比美國要宏大得多。今年3月我參加過一個發展論壇,人們在談論非常根本性的變革,比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金融關系。而在美國,我們至少50年、也許80年沒有看到這樣大的改革了。
環球人物雜志:中國改革所面臨的挑戰也因此而更大。
珀森:某些方面說是的,但從另一方面看,挑戰也更小,因為中國人看到了改革的好處。很多中國人聽到改革這個詞,想到的就是積極正面的東西。美國改革的政治氛圍沒有這么好。
讓健康的金融體系給人回報
環球人物雜志:對中國領導人來說,如何既推進改革、又保持社會的穩定?
珀森:新領導人正在加強對腐敗的打擊、加強對不良貸款的控制、加強對地方融資的控制。作為經濟學家,我個人的看法是,中國經濟需要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減少對房地產的依賴,更多地轉向國內消費。要有穩定的經濟增長與穩定和諧的社會,就要讓勞動階層分享到發展的好處。這是個艱難的任務。
另外一個挑戰是,要讓人們的儲蓄有個好去處,能得到好的回報,風險又不能太高?,F在不少人有大量儲蓄,他們的選擇往往不是利息很低的銀行儲蓄,就是高風險的房地產投資。中國政府正在設法打擊房地產市場的投機,但同時需要給民眾其他的替代投資。
環球人物雜志:比如哪些投資品?
珀森:從歷史上看,很多國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債券市場,讓人們投資。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放開存款利率。這可能會導致一些銀行倒閉,但這沒關系,大家都這樣做。
環球人物雜志:中國正在進行金融改革,銀行可以破產,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護小儲蓄者?
珀森:理論上講這很簡單,要有存款保險制度,同時告訴民眾,這種保險只保護存款,不保護其他理財產品。
環球人物雜志:銀行系統改革的重心應該放在哪里?
珀森:除了存款保險和投資產品多樣化外,更重要的是要切斷所謂“關系貸款”。相當數量的地方銀行迫于政治壓力,會放出很多不良貸款,有的是給地方政府,有的是給官員的親友,這是威脅銀行安全的。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中國,也出現在德國和英國。應該懲罰這種行為。
對房地產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
環球人物雜志:國際金融危機已發生多年,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
珀森:我們能學的很多。首先,美英上世紀90年代對金融市場推行過度放松監管的政策是個錯誤。我們需要更好的監管來穩定市場。其次,事實證明,有些“老式”的金融和貨幣政策效果更好。第三是和中國有關的,也是最大的教訓,就是對房地產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顯然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你們的香港同胞曾經很痛苦地對付地產泡沫,要在這個問題上防患于未然。
環球人物雜志:我讀過您的一篇文章,您說擁有住房不一定是一件好事,這怎么理解?
珀森:謝謝你讀這篇文章,因為這和我要說的觀點有關。在有些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從稅法到銀行政策都對房產投資特別有利,直到房產市場崩潰。這些政策看起來是保障人們有房住,但事實上只會讓人們欠下不應該欠的債務,讓他們被束縛于房產而難以遷移,也增加了政治、經濟的壓力。
我的觀點是,政府不應該把(讓民眾)擁有住房作為政策的目標,而是要有一個住房政策。政府讓民眾有安身之所,但這不等同于讓他們擁有房產的產權。我的觀點在美國不太受歡迎,但我一直在設法表達這個看法。
環球人物雜志:住房政策的重心如果不是擁有房產,那應該是什么?
珀森:每個國家都不一樣,這與當地的人口、法律、文化都有關。在美國,重點是要保證在城市周邊有一定的地皮,用于建造民眾可負擔的住房。然后要保證有足夠的公共交通,同時對某些人大量圈占地皮的行為有足夠的限制。此外,我們也應該修改稅法?,F在購買住房的人的按揭利息是可以抵稅的,這是政府對買房人的一種巨大的補貼。很多人因為這種補貼而購買更大的房子,這種情況應該改變。
我不太清楚中國的具體情況,但我認為,住房政策應該讓擁有住房和租住房屋之間的成本有較大的差別,應該讓最窮的人也有地方住,同時有良好的公共交通,便于人們遷徙。
大的金融危機不至于發生
環球人物雜志:您有一個觀點,央行的挑戰不僅僅是要識別房地產泡沫,而且要戳破泡沫。央行如何戳破泡沫?
珀森:這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困難得多??梢钥纯聪愀鄣貐^和澳大利亞的做法,兩地的政策制定者非常清楚問題在哪里,毫不猶豫地出手減緩房地產價格的上漲,戳破泡沫。在澳大利亞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在香港地區要困難得多,這與香港特區政府的權力有限有關,也因為有很多來自內地的房地產需求。我認為,政府應該更直接地干預房地產市場,正如中國所做的。全世界也在觀察中國的做法及效果,希望能從中了解到一些東西。
環球人物雜志:房地產泡沫被戳破后,中國會發生金融危機嗎?
珀森:我不認為在美國或者日本曾經發生的那種金融危機會發生在中國。也許金融領域會有一些問題,減緩發展速度,影響一年到兩年,GDP增速會降低一兩個百分點,但這不是危機。在中國,人們購房的首付比例很高,這讓他們更能夠承受房價下跌。風險要嚴肅對待,但它還在政府處理能力之內。
環球人物雜志:金融危機中很多國家推出了金融刺激政策,回頭看這些政策好不好?
珀森:總體是好的。經濟減緩,你就使用金融刺激政策,這在原則上是對的。美國、英國、日本和其他國家迅速采取了刺激政策,總的說來情況就比較好。當然,具體的做法不同,有些國家把錢用在投資上,有些用在消費上。而且這些刺激政策應該是暫時的,當經濟好轉就不再使用。
環球人物雜志:中國需要新的刺激政策嗎?
珀森:以經濟學家的觀點看,也許不需要。我想今年中國的發展速度會慢一些,正如政府預測的。明年也許會快一些。但這和2008年、2009年的情況不同,當時政府是看到了來自外部的巨大風險,他們必須有所行動。如今,以我的觀點看,如果增長率在一兩年里從7%降到6%,不妨隨它去。當然,如果情況更嚴重,領導人認為有必要,他們會有所行動。
環球人物雜志: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受到的關注就像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一樣。中國應該如何避免遭遇日本經濟的那種波折?
珀森:上世紀80年代,日本很多事做錯了。當年的日本民眾工作努力,但缺乏足夠的社會保障,所以民眾儲蓄很多。政府利用了這一點,但也造成很多問題,房地產價格飛漲,地方政府浪費,等等。中國要防止類似錯誤。要讓民眾得到足夠的儲蓄回報,同時健全社會保障,這樣民眾就不必儲蓄那么多了。
第二是不要把出口的成功本身視為目的。有些企業在國際化環境下表現很好,這與企業自身有關,也與政府創造的良好出口環境分不開,但我認為前者是決定性因素。在日本,人們曾經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出口,于是他們操縱匯率,利用銀行貸款和外貿政策來擴大出口。但加速促成的東西,終有一天要垮掉。
第三點,目前中國做對了而日本做錯了,就是中國勞動力隊伍很好地使用了女性和年輕人。我剛剛從日本來到北京,日本輿論對政府的一個批評就是在女性就業方面說得多做得少。在日本有那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但沒有用她們。而我看到中國年輕的專業人員中有相當數量的女性,這對中國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2014中美歐經濟學家學術交流會在北京舉行
為促進中美歐經濟學家學術交流,探討三方共同關注的經濟焦點問題,更好地為政府部門提供政策建議,5月17、18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聯合知名智庫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及歐洲布魯蓋爾研究所,在北京舉辦主題為“改革:機遇與挑戰”的2014年度中美歐經濟學家學術交流會。參加研討的有彼得森研究所所長亞當·珀森、布魯蓋爾研究所所長貢特拉姆·沃爾夫及全國政協副主席、CF40常務理事會主席陳元,CF40特邀嘉賓、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CF40學術顧問、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等諸多業內專家學者和權威人士。
大會議題包括“中美歐經濟的前景、風險和挑戰”“經濟長期停滯?”“金融改革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通脹與資產價格動態”“布雷頓森林體系七十年:回顧與展望”等。有關專家就“中美雙邊投資的機遇與挑戰”“美國國家出口戰略”等話題作了主題演講,并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