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待10年之后,中國和俄羅斯在5月21日簽下了“世紀大單”:《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下文稱備忘錄)以及《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下文稱合約)。根據合約,從2018年起,俄羅斯向中國輸氣量每年增長,最終實現年供應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合同總額4000億美元(約合2.5萬億元人民幣)。這份談了10年的合約對中俄雙方意味著什么?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勤華。
環球人物雜志:合約為什么談了那么久?
許勤華:天然氣是一種商品,價格隨行就市。中俄天然氣合作與普通買賣一樣,關鍵點是價格。一方面,俄羅斯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儲藏,手里有貨,且賣貨收入約占其財政支出40%,賣的價越高,收入越多。富裕的歐洲一直是俄羅斯天然氣的慷慨買主,平均價格保持在400美元每千立方米,由此俄對價格有很高期盼。另一方面,中國不像歐洲,我們有天然氣儲藏,也自產天然氣,加上居民消費能力較低,不能也不愿支付歐洲國家的高價。談判時間因此比較長。
環球人物雜志:分歧如何解決?
許勤華:合約的成功簽署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也是中國戰略耐心的一次實踐。中國沒有因為缺氣“亂投醫”,而是立足于自己,開拓多元海外氣源,同時等待一個獲取雙贏的合作時機。10年時間里,“頁巖氣革命”給俄天然氣出口市場帶來一些影響,北美天然氣可以賣到歐洲;能源科技革命的日新月異,煤制氣、煤層氣等的出現,給俄羅斯作為資源國的優勢心理帶來一些影響;烏克蘭危機也使俄羅斯認真地對待與中國的戰略合作。當然,經濟是基礎,建立在緊密經濟合作上的中俄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從這一點看,此次合作的成功意義非凡。
環球人物雜志:這份合約對中國的產業和經濟有什么好處?
許勤華: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開始慢慢轉型,2007年已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這意味著國內天然氣生產已經滿足不了消費需求。現在,我們從卡塔爾、澳大利亞等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經海路運往中國。而與俄羅斯的長期合約從陸路供應天然氣,加強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能力。另外,天然氣是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充足的天然氣供應,對于我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環球人物雜志:百姓能否獲益?
許勤華:最直接的好處是我們消費的能源干凈了,大氣就會干凈,我們就能擺脫霧霾的魔爪。其次,天然氣是一種多元化利用的能源產品,其氣態液態轉化過程中,能夠供冷、供熱和發電,形態也便于儲藏和運輸,燃燒性能更為穩定,有利于小型、分散式能源的發展。老百姓使用天然氣,生活會便利,能源利用率會更高,價格也會相對更加經濟。
環球人物雜志:合約如何執行?
許勤華:合約執行方主要為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中國石油公司。在執行過程中會根據情況,在價格和履約方式上做相應調整,而供氣量逐年遞增,直到最后38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