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朋友問我理財秘訣,我都告訴他們要學習,大多數人都會擺出一副“又聽到空話套話了”的表情,讓我十分尷尬,但這確實是我的真心話。如果真有聚寶盤,那絕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只能是你自己靠學習掙來的。
說到學習,有必要先澄清幾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理財交給專業機構好了。持這種觀點的人,不懂理財又不想學,只想別人告訴你怎么賺錢。天下要有這么好的事,大家都成有錢人了。理財是根據每個人或家庭的具體財務狀況做綜合規劃,這包括收入、支出、現有財產的分布等,更寬泛地講,還包括你的性格偏好、家庭成員結構等。我敢保證,你很難找到真正了解你、又值得你完全信任的理財顧問。再者,理財是一輩子的事情,生活和工作在不斷發展變化,財務狀況和財務需求也跟著發生變化,你的理財顧問也能跟著你變嗎?
第二個誤區:理財不是學出來的,是真金白銀賠出來的。的確,放眼看去,讀書時的學霸,真正成為理財高手的并不多。理財需要實踐,但只有實踐沒有理論同樣不行。你選定了一種理財方式,就要用幾年的時間沉浸進去,以實際操作為切入點,同時必須有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三個誤區:買了很多投資理財的書一本本看,就是學習了。書店里的理財書籍真是浩如煙海,有統計稱,這類書是世界上出版量最大的,比小說都多。對于初學者來說,購買理財書籍是一件碰運氣的事,因為每本書的內容對你而言都是全新的,說錯了你也無法分辨。你甚至還會發現,書中理論互相矛盾的比比皆是,還有一些理論看似很迷人,但對你來說可能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
否定完別人,接下來要講講我對學習理財的理解。
首先當然是要明白基本的名詞。金融理財中有很多詞的確讓人匪夷所思,本來很通俗的意思,經過金融表述就變得撲朔迷離。比如“頭寸”“貼現”“杠桿”“M2”“ETF”“復利”,等等。據說,在金融的起源時期,由于涉及到重大的財富,為了安全、保密,金融界內部發明了很多暗語,類似于江湖上的“黑話”。這些“黑話”發展到后來,就成了進入這個行業的人的第一道門檻。邁不過這道門檻,你根本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投資人。試想,你的投資顧問建議你買ETF基金,而你對這種基金一無所知,敢買嗎?
其次是要學好數學,看懂報表中的數字。巴菲特總結,他的投資秘訣無非6點:評估資產價值、規避風險、保留安全邊際、專注、做自己能夠勝任的事、讓復利發揮效用。其中第一點評估資產價值,至少需要你有高中數學功底,最好還會一點會計。第三點保留安全邊際,也是利用你的數學和會計知識判斷公司的資產價值是不是高于股價。
我常聽到一些小股民怒斥莊家無良,被大機構欺騙,賠得血本無歸。而當我問:“你的股票市盈率多少?”他們憤怒的面孔馬上變得茫然,“市盈率是什么?”說實話,我對這些小股民并不太同情——莊家無良,但您好歹也用知識武裝一下頭腦,讓自己有點抵抗風險的能力。中國的投資市場是有種種不規范,但在這個市場上,一切活動都由數字來表現。既然要入市,那看得懂數字不是必須的嗎?
最后,做理財的人,要時刻關注國內外形勢。不是那種政治八卦,而是政經大勢。這一點不用多說,金融史上有許多人因為預測出某個大的趨勢,而打造出很牛的大企業或成為億萬富翁。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找到了投資高回報的機會。即使你沒有這么大野心,只想選對一只股票或一個理財項目,準確研判大勢,也會讓你獲益無窮。
學習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是學會思考,有獨立的判斷力,這樣你才不會人云亦云。投資市場中有個奇怪的定律,那就是“多數經常要服從少數”。只有通過系統的學習,配合實踐經驗,你才會成為幸運的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