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屏幕上,一架飛機掠過一片荒漠,飛行員正在和隊友通話。下一秒,鏡頭切換:一張地形圖出現在屏幕上,畫面外,響起一句句口令聲……當你正在好奇這是哪部好萊塢大制作的預告片時,屏幕上出現了一行字:“這不是科幻片,這是我們每天的工作。”接著美國空軍的標志出現了。
看到這里你明白了嗎?這是美國的征兵廣告片。
1973年,美國全面實行志愿兵役制;1999年,入伍人數達到最低點……面對征兵越來越難的境況,軍方開始與頂級廣告公司合作,耗費巨資拍攝征兵廣告。2003年,國防部投入5.92億美元(1美元約合6.2元人民幣)在征兵廣告上。2005年,美國陸軍與廣告巨頭IPG集團簽訂了長達5年共13.5億美元的合同,邀請好萊塢導演參與制作。
每部征兵廣告都有自己的主題,有的強調“強大”——想獲得榮譽感、提升能力、發掘潛能、變得更智慧嗎?“穿上陸軍軍服就可以,加入陸軍就能使你強大”;有的強調“精英化”——海軍陸戰隊光輝的歷史和特殊的訓練場景是否令你熱血沸騰?“只有少數人才能贏得這項榮譽”;還有的強調“國際化”——“地球70%的面積被水覆蓋,80%的人類生存在海洋附近,而美國海軍在海上100%堅守”。
別以為美國征兵廣告僅僅是向好萊塢取經,反過來,這種軍隊色彩也深深地影響了好萊塢。早在1927年,軍方協助拍攝了電影《翼》,這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的戰爭片,還榮獲第一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二戰后,美國的國防部、海軍、陸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都設立了電影聯絡處,這些聯絡處在好萊塢大片的制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軍方會以優惠價格,為大片提供坦克、直升機、核潛艇、航母等設備,以及基地和戰斗人員等。作為回報,軍方有權修改劇本,以塑造軍方正面形象,因為這能起到推動征兵的效果。
1986年,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壯志凌云》就是最典型的征兵電影——風華正茂的飛行員、靚麗的F—14戰斗機、溫柔美麗的情人、親密無間的戰友、霸氣的航母、激烈的空戰、時髦的語言……這一切無不令年輕人心潮澎湃。軍方甚至在一些上映《壯志凌云》的電影院設立征兵點。有年輕人看完電影出來后激動地說:“我在哪里報名?”按照軍方的說法,電影上映后,海軍航空兵的入伍人數增加了500%。
2012年上映的《勇者行動》也可以看做是一部征兵電影。影片根據海豹突擊隊的真實故事改編,其中解救人質、抓捕恐怖分子的過程都是由部隊撰寫、設計的。
《變形金剛》系列電影的導演邁克爾·貝和軍方有過多次愉快的合作。軍方對《變形金剛》的贊助是空前的,僅在一部中就出現了12種飛行器,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四大軍種悉數亮相,有些場景甚至就在五角大樓內拍攝。就連片中機器人、無人機的運用,也與軍隊主推人工智能的主旨相一致。
除了廣告和電影,美國軍方還推出相關的電子游戲和漫畫書,在社交網站上建立主頁,發布士兵們的照片和個人故事,并推出介紹軍事知識的應用軟件……為了拉近和年輕人之間的距離,美國軍方真可謂煞費苦心。近幾年的征兵目標都圓滿實現,對花了大錢的軍方來說,也算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