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風險是一種被嚴重誤讀和低估的企業運營成本。不論法律風險導致的損失有多大,在企業家的眼里這些都是或然性的損失——沒趕上,是理所當然;趕上了,是命不好。這種誤讀,導致企業普遍不重視法律工作,因為偶發的事件很難控制和管理,何況法律風險導致的損失有多大?對企業經營目標的影響又有多大?在事前很難預測。
事實上,企業家更傾向于低估法律風險帶來的損失及其對企業經營目標的影響。所以,即便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血淋淋的教訓,企業依然會熟視無睹。幾乎沒人把法律風險當做是企業必然發生的一種運營成本來管理,也沒有人認為這種運營成本會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經營目標。這種誤讀和低估也許就是中國企業平均壽命為什么只有2.9年、還在不斷縮短的主要原因。
法律風險僅僅是一種可能的損失嗎?還是企業必須付出的運營成本?如果企業面臨的僅僅是一次決策,那么法律風險是或然的,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問題是企業天天面臨相似的決策。理論上,一個概率為10%的法律風險,其法律風險行為重復10次,就會給企業帶來一次實實在在的損失。所以,對企業而言,法律風險不是一種可能性,而是一種必然!法律風險導致的不是一種或然的損失,而是一種可預期的成本!這種可預期的成本就是法律風險成本,是指企業由于法律原因或是采取法律措施不當而引起的損失或是預期利益的減少。
法律風險成本對企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實證研究課題組使用了“法律風險成本指數”(又稱“龍龜指數”)作為評價法律風險對企業經營目標影響大小的標準。該指數是指企業每百元凈利潤所負擔的法律風險成本。
課題組的研究表明,2012年中國上市公司的法律風險成本指數是9,這意味著2449家上市公司每掙100元凈利潤,在法律風險方面的成本支出為9元。其中指數最高的100家上市公司當期法律風險承辦指數高達380.50,這意味著這100家公司每掙100元凈利潤,在法律風險方面支出的成本高達380.50元,這是一個何等觸目驚心的數字!
以上還只是中國企業中最好2449家公司的法律風險管理現狀。對一般企業而言,這一指數更加不容樂觀。盡管我們無法直接計算全國中小企業的法律成本指數,但可以做一個估算:2012年,我國地方各級法院(不含最高院)受理案件1220.4萬件,同比上升4.4%,審、執結1147.9萬件,審限內結案率為99%,結案標的額1.7萬億元。假定其中一半跟企業有關,企業訴訟中的一般是由法律原因或是由于采取法律措施不當引起的,則中國企業僅訴訟這一塊的法律風險成本大約是0.425萬億元。同年,我國GDP是51.93萬億元,2012年中國企業平均利潤率為6.3%,利潤約為3.33萬億元。換言之,僅僅是訴訟這一小塊,法律風險成本指數是12.7,如果加上仲裁、壞賬中的法律風險成本,這個指數很可能接近、甚至超過30,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每掙100元,在法律風險損失方面的支出要超過30元。30元的法律風險成本,如果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哪怕是砍去一半,如果不考慮影響有限的稅收,中國企業的利潤就會增加15%,而這就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法律風險對企業經營目標的影響!
中國神華總經理凌文認為,“昨天的競爭靠成本,誰成本低,誰就有競爭力;今天的競爭靠技術,誰能創新技術,不斷地研發出技術附加值高的新產品,誰就有競爭力;明天的競爭靠風險管理,誰少犯錯誤,誰不犯大錯誤,誰就有競爭力。”而大多數企業風險最終都將表現為法律風險,因此,我們要重塑企業法律服務的價值,將法律風險管理能力視為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