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從中東回來,到那里特別高興,但有一點覺得特別難受。高興的是,到處可見格力品牌的空調掛在墻上。覺得很難受是,有商家講‘格力空調非常好,我們賣得也很有勁,但是很辛苦,中國制造給我們很大的壓力。’這個商家說,如果格力空調搬到泰國制造,會好賣很多。”這是讓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非常糾結的切身例子。中國是世界強國,為什么中國制造沒有得到世界的尊重?
2011年,某著名國際公關公司曾針對中國品牌展開全球性調查,結果顯示,歐美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知之甚少,即使海外品牌知名度相對較高的海爾,也與韓、日著名家電品牌存在較大差距。在歐盟,甚至某些成員國政府會不定期發布針對中國產品的消費警示。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國企業將進一步加大拓展國際市場的力度,在本土市場取得優勢地位之后,走向國際市場是中國企業新的歷史使命。實際上,隨著日系家電在全球市場日漸式微,中國有關企業必須盡快填補日系退出留下的市場空間。一個嚴峻的現實是,中國企業啟動國際化戰略的時機與韓國企業大致相當,但在國際市場的表現與韓系企業相距甚遠。中國至今未有一個品牌被國際主流消費者認可。仍以海爾為例,1990年代即啟動國際市場開發,且堅定不移地執行自主品牌戰略,截至目前,海爾在國際市場仍未建立主流品牌影響力,甚至至今未做出利潤貢獻。
為什么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走得如此艱難?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就企業層面而言,兩大瓶頸一直未能實現實質性突破是根本。首先是技術,尤其是專利技術、核心技術,仍然是中國企業的最大短板。產品是技術的物化,沒有領先的技術就不可能有領先的產品,這個邏輯恐怕不難理解。目前,中國企業在全球格局中扮演的仍是技術追隨者角色,創新能力無法和國際企業相媲美。其次是品牌。目前,中國尚未誕生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品牌影響力不足,導致國際主流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較少考慮中國品牌。
但是,如果僅僅從企業角度檢討,我們將無法得出客觀而全面的結論。因為,還有一個影響中國制造、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表現的因素,那就是國家品牌形象。
什么是國家品牌形象?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買一輛進口轎車,有兩輛車供你選擇,一輛來自德國,一輛來自印度,你選擇誰的可能性比較大?選擇前者的可能性比較大。為什么?因為在大多數消費者的觀念中,德國制造的印象好于印度制造。簡單地說,這就是國家品牌形象。所謂國家品牌形象,即消費者對一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產品的整體看法。
近年來,中國制造從品質到技術均有明顯改善,甚至有些產品已經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但是總體看,中國制造仍然難以比肩發達國家,這是必須承認且不容回避的事實。國際機構調查顯示,中國制造在國際消費者心目中仍然以“廉價、低質”為主;甚至在一些發達國家消費者心目中,中國制造甚至是有毒的、危害消費者健康的。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頻繁爆發的環境污染及食品安全事件,在互聯網時代無一不傳遞到全球,對國際消費者勢必形成負面心理暗示,并危及中國制造、中國產品。
因此,中國企業要想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品牌地位,國家品牌形象這個因素不容忽視。換言之,如果國家形象得不到實質性改善,這個國家的產品也將受到連累。那種認為產品形象是企業自己的事的觀點,是狹隘的、錯誤的。這實際上意味著,政府是改善企業國際形象的相關方,而不是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