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同學之間的相處好像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課間大家盡量避免討論功課,只是說些娛樂八卦。有人頂著黑眼圈來學校,卻說昨晚看《來自星星的你》看到凌晨兩三點;拿了高分,卻調侃地說,好幾道題是自己瞎蒙的……
我不是班級里成績出眾的學生,更不是稟賦超群的天才。我沒有強勁的記憶力,如果那些學習成績好的人是“兔子”,那我只能算是勤勤懇懇一步一步爬的“烏龜”。我上課要認真聽講,聽不懂的要課后自己琢磨,再不行就得去問老師,除了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還得啃一堆課外輔導書以鞏固課堂上的知識點。晚睡早起,我覺得自己很努力了,每當試卷發下來,上面的分數不高不低,我就感到挺滿足了,因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然我也明白,我還要更加努力。
有些學生與我不同,他們輕輕松松就能拿高分,比如小A。她上課不怎么做筆記,好像也沒有很專心地聽講,也從來沒見她做過課外習題。下課后她也從來不追著老師問問題,而是跑去學校的小賣部買零食,再不然就是翻看新買的八卦雜志,大聊特聊最火的偶像劇、網上的新鮮事……
她這樣的學生就是上天派來讓我嫉妒的吧,我那么努力地學習,也就才一個中等水平的成績,而她,好像每天都以吃喝玩樂為主,學習仿佛只是順帶,可成績卻總能穩穩地保持在優等生的行列里。
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她嘴里說的“輕輕松松”可能并不是那么回事,也許她放學回家后把自己關在屋里做題復習;也許她每天都捧著課外輔導書熬夜到深夜;也許她周末還要去參加課外輔導……
一天課間,小A忽然湊過臉來問我:“上午英語課的課堂筆記能借我看一下嗎,你知道我上課很少做筆記。”
“小A跟我借英語筆記?開什么玩笑,我沒聽錯吧?她竟然向我一個中等水平的普通生借筆記,難道她不是應該首先向成績和她一樣好的優等生借嗎?”
我心里這么疑惑著,但還是回答她:“好啊,沒問題,不過下午沒有英語課,我沒帶筆記本,明天帶給你吧。”
第二天我把英語筆記帶給小A,沒想到她臉上竟然露出有點吃驚的表情。
“我跟好幾個人借筆記,她們要么說沒帶,要么說字跡潦草我看不清楚,最后都沒借給我,所以昨天你說你也沒帶的時候,我以為你也是不想借給我而編的理由。”小A接過筆記本的時候有些不解地說。
“為什么不借給你呢?”我更不解地問。
“下個禮拜就要月考了,可能她們都想好好復習考個好成績吧。換句話說,不想借給我,就是不想我復習得太好,又考了個高分超過她們吧。”小A說。
“既然知道競爭對手不會借筆記給你,那你為什么上課不記筆記呢?”我想也沒想就問了。
小A頓了頓,說:“其實我都有記筆記,只不過是記在書上,放學回家后,我第一件事是整理筆記。只是昨天上英語課,我太困了,走了一會兒神,有個知識點沒聽太明白,所以才要借別人的筆記看看。”
過了好一會兒,我鼓起勇氣問她:“你學習成績這么好,是有什么學習的捷徑嗎?能輕輕松松地學,輕輕松松地拿高分?”
聽完我的問題,小A笑了起來:“你大概是想問我,為什么上課好像不怎么認真聽課,課下也不積極復習,喜歡看偶像劇、聊八卦,那我什么時候認真學習,用什么學習方法,能一直保持好成績。”
“學習是一件很公平的事,從來沒有輕松就能拿高分的學生。那些說沒有認真寫作業復習的人,肯定都把課堂筆記認真研究過,課本上的作業都做過一遍,甚至還找來課外輔導書做題;那些你看他好像上課在干別的事,或者開小差沒認真聽講的人,他不是真的在玩,可能老師講的內容他真的已經聽懂了,不過是想休息一下,或者故意擺出‘不認真’的樣子;那些說自己考前沒認真復習,還有好多知識點沒看完的人,很可能前一晚都把筆記背了好幾遍,沒準兒自己還押了幾道大題……”小A平靜地說出了她的高分“秘技”。
我若有所思地說:“你說的我也知道一些,不過我不明白,其實大家都很努力學習,為什么都要表現出一副很謙虛的樣子呢,不愿意承認自己很努力?”
“我是很努力學習,但在別人面前,我卻總是有意無意地想要表現得沒那么努力,因為這樣一旦最后結果不好,別人可能會想,‘她本來就沒有很認真準備啊’,我就不會感到太丟臉,不用擔心別人會笑話我了;而如果結果很好,大家就會覺得我很幸運或者我是個天才。說到底,我只是不想背負太多的心理壓力,所以才表現得很‘謙虛’,你覺得我這樣有些虛偽,是不是?”小A最后的問題令我有些意外。
我笑了笑,回答說:“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虛偽,但我好像懂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處事原則,大家表現出來的樣子只是他想讓別人看到的,只是他真實自己的一部分。”

一直以來,大人都告訴我們,做人不要過分張揚,要虛心自謙,不能表現得太突出,不要過多談論自己的成績和努力,不然,稍不留意就會被認為是驕傲自大,甚至還有可能招來別人的嫉妒和討厭。很多優等生的心理就是如此,他們的“謙虛”其實并不是虛偽,我們應該去多留心思考他們“謙虛”背后的動機。他們優秀,所以老師、同學的目光都會匯聚到他們身上,而保持優秀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所以他們漸漸變得患得患失,變得有些言不由衷。
當然了,優等生們大可不必那么“謙虛”,拋除顧慮,卸掉心理壓力才更有利于學習。青春短暫,正是大家以誠相對的寶貴年華,偶爾幾次的考試失利根本不會影響好學生的形象,相反的,其他同學會覺得“學霸”容易親近了,原來他們不是神,也會考砸,大家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