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的遏制利器
美國的B-52轟炸機和B-1B轟炸機在未來高強度防空環境中的生存力十分堪憂,特別是現階段各國都在發展隱身戰斗機,屆時,空中大型目標都是這些戰斗機首先攻擊的靶子。B-2或許依然先進,但數量太少,禁不起消耗,而且維護費用高昂。隨著有源相控陣雷達等反隱身手段的發展,B-2也很難全身而退。
從發展初衷看,美國發展新型轟炸機對外遏制的因素更突出。2006年,美國空軍就開始新型隱身轟炸機的設計工作,該項目被稱為“下一代轟炸機”(NGB),戰機計劃2018年服役,所以又被稱為2018轟炸機。它是更先進的“2037轟炸機”服役前的一個過渡。但由于技術復雜,并且單價達到數十億美元,時任防長羅伯特·蓋茨于2009年撤銷了NGB項目。
新任防長帕內塔上臺后,空軍再次提出發展轟炸機,只不過更換了一個名字,改為“遠程打擊轟炸機”(LRS-B)。可能有人會問,為啥叫這個名字,轟炸機有幾架“不遠程”的,其名字為何改來改去?其實,作戰要求和性能有區別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NGB項目剛被前任防長以無可辯駁的理由給否了,空軍好意思再拿上去讓新防長批錢嗎?所以,甭管是不是換湯不換藥,必須得換個名字。
造價高于B-2
對于一支龐大的戰略空軍而言,沒有轟炸機,特別是沒有能執行戰略任務的轟炸機是不可想象的。不僅如此,轟炸機也是美國空軍能夠與海軍競爭,能夠在國內立足的關鍵裝備,下面就扒一扒美國海空軍的恩怨史。
上世紀40年代,當海軍計劃大批量建造大甲板航空母艦時,剛剛從陸軍脫離出來的空軍將領們就游說國防部不要大量建造航母。最終,海軍的那批航母沒建成,相應的資金給空軍造了戰略轟炸機。從那時開始,海空軍就結下了梁子。日后,海軍和空軍幾乎事事都“對著干”:海軍喜歡軟管空中加油,而空軍則偏好硬管加油。空軍用噴氣式RC-135實施電子偵察,而海軍則使用螺旋槳的EP-3。這里有技術路線的不同,但更多的還是軍種文化的差異與競爭在作祟。就拿坐車來說,空軍的官員喜歡坐“后艙”,而海軍的將領們則習慣與“舵手”們并排而坐。當時甚至有一個笑話說,如果蘇聯人研制了一種新型戰斗機,美國空軍可能會無動于衷,而要是美國海軍研制一種新型戰斗機,那空軍的將領們一定坐不住了。在一些重要崗位的爭奪上,空海軍也互不相讓。太平洋戰區司令一職長期由海軍掌控,國防部曾打算安插一位空軍將軍,結果遭到海軍和司令部的強烈抵制,最終不了了之。
美國空軍成立60周年之際,正當空軍滿懷信心地展望未來之際,一些學者們就開始舊事重提,拿“解散空軍”說事。原因很簡單,美國空軍的大部分能力海軍都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從核任務來看,空軍的“民兵”彈道導彈被不斷縮減,而且其生存力遠不及海軍的“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論對陸攻擊,海軍的航母可以載著其攻擊機不受地域的限制到處炸,而空軍戰機則要與別國協調基地和空域。隨著F-35B的陸續服役,美國空軍在隱身飛機領域的壟斷地位也正逐漸喪失,那么轟炸機就從某種程度上成為支撐美國空軍存在的基礎了。
盡管不能說空軍只有靠戰略轟炸來與海軍競爭,但這肯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戰略轟炸機是美國空軍唯一一種在常規戰爭中可以從本土直達歐亞大陸縱深的武器,也是美國三位一體一個重要分支。所以,盡管轟炸機成本高昂,上馬轟炸機的各方阻力巨大,但是美國空軍仍然孜孜以求。

謀求絕對的優勢
目前,俄羅斯正在研制類似B-2的新一代轟炸機。一旦俄羅斯的轟炸機研發成功,美俄間的轟炸機技術差距會大幅度縮小。從保持技術優勢的角度著眼,美國也會加速新型轟炸機的研制。
那么,新一代“遠程打擊轟炸機”到底有哪些優勢呢?總體而言,這是一種中型的亞聲速隱身轟炸機。據英國《國際飛行》雜志介紹,新型轟炸機是一種大小介于F-15戰斗機和B-2轟炸機之間的轟炸機。它具備很強的隱身能力,使其能安全地穿透敵方的防空網,在嚴密設防的敵方領空飛行作戰。另外,它是一種亞聲速飛機,而非此前設想的超聲速飛機。美空軍高層認為,這樣的亞聲速轟炸機足以滿足新一代過渡轟炸機的要求,隱身能力比超聲速巡航更重要。而研制全新的高超聲速隱身轟炸機,完成其“全球快速到達”的戰略目標,將是其遠期目標。新一代飛機采用的隱身技術,使得其可探測性、可維修性、保障性都會上一個臺階。
該機或將采用“可選有人駕駛技術”。什么是可選有人?就是說,保留有人駕駛能力,同樣具備無人駕駛模式。有人或許會問,美海軍的X-47B都能著艦了,空軍還那么保守,留個座艙干什么。實際上,對于大型轟炸機而言,不差那一兩名飛行員的空間和重量。人員支持系統、座艙等設備的重量所占比重遠遠小于戰斗機以及與戰斗機重量相似的攻擊機。而作為一種可能執行核任務的飛機來說,不得不保留座艙及有人駕駛能力。從目前情況看,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太可能放心讓無人機攜帶核彈執行任務。而無人模式則能發揮其長時間滯空以及減小被擊落后飛行員被俘的政治風險。在這種模式下,可以通過空中加油連續飛行24小時以上。相比之下,有人駕駛轟炸機只能飛行5個小時甚至更短。美國專家稱,一次突擊續航時間增加5倍(或者更多),將使得計劃中的80到100架 LRS-B轟炸機在一個遠在反介入威脅范圍之外的基地起飛,通過持續不斷的攻擊而完全控制類似伊朗這樣大的國家。
所以,新一代轟炸機或將這兩種模式合二為一。當然,這里的無人駕駛并不是說像現在的“捕食者”系列無人機那樣采用遠程遙控駕駛模式。未來,無人機不僅能自主飛行,還能自主地重新進行任務規劃,它們將具有先進的機載任務管理軟件,使其能滿足不斷變化的任務規劃需求,例如規避突然出現的機動式防空系統。此外,美國人稱該機將使用“系統家族”技術。這是美國人炒作出來的概念,實際上就是讓轟炸機實現多種功能,形成一個偵察、打擊、監視的家族。不過,出于成本考慮,美國官員后來在解釋該技術時宣稱,只會研制一種飛機,而不是多個型號,這意味著按照美國人的預想,該機可以深入亞洲大陸腹地,偵察敵方彈道導彈發射架等反介入系統目標,然后將數據傳回太平洋上的潛艇或驅逐艦上,通過其搭載的巡航導彈,對這些目標實施遠程精確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