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情況下,人們對氣味的認識只停留在“香”與“臭”;“好聞”或“難聞”的表象上。可是,氣味的深層奧秘卻比我們的認知要復雜得多。
中國公安部南京警犬研究所的專家們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人體氣味的收集與研究工作,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人體氣味庫”,利用氣味識別技術,多次成功協助辦案民警緝拿兇手,使公安戰線又多了一件克敵制勝的法寶。
研究人員最初遇到的難題是罪犯氣味的提取、保留與鑒別,這些困難被一個個解決后,他們又對氣味的產生及作用于人心理的機制發生了興趣,想從化學的角度弄清楚人體的氣味淵源。
“信息素”的源頭在腋窩
人類早就發現氣味能使人興奮的現象。后來又發現昆蟲和動物在發情期能通過空氣傳播分泌“蠶酮”和“雄酮”來吸引異性。希臘文將這兩種物質統稱為“興奮情緒攜帶者”,為了簡潔明快,被翻譯成了“信息素”。昆蟲和動物的信息素多來自尿液或性器官,而人類的信息素則主要來自腋窩。
說腋窩是氣味集散地,是因為它有兩種汗腺,一種叫“外泌汗腺”,它通過蒸發汗液來幫助調節體溫,一般人約有300萬條左右的外泌汗腺,它們分布在毛囊附近。另一種汗腺叫“頂漿分泌腺”,大約有2 000條,它們多數集中在人體腋窩和生殖器附近的部位。男女之間可通過頂漿分泌物的交換,來進行一種看不見的“化學信息素”的交流。在選擇配偶時,它是潛意識因素的組成部分。而難聞的腋嗅,是寄生在這些敏感位置的細菌,分解人體分泌物時產生的副產品。
“氣味紋”的概念,是30多年前由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勒維瑟·托馬斯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身體氣味攜帶著一種免疫蛋白的識別標志,就像人的臉和指紋一樣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是與生俱來的,并且一生都不會改變,這是構成人體氣味的主旋律,是由人種、基因、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氣候環境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隨著生活中各種外界氣味的影響,以及汗液、油脂等人體的分泌物在受到細菌的分解后,散發出的氣味都會與主旋律相混合,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氣味,但始終不會改變人生來就有的那種氣味,這就為指正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方便。研究證明,每天人的每只腳分泌的汗液量為16毫升,其中只有1‰穿過鞋底透出,但在每個腳印上所留下的脂肪分子,足夠警犬嗅出人的蹤跡了。
在探索中前進
狗對氣味的感知能力可達到分子水平,將硫酸稀釋1 000萬倍后,狗仍能嗅出。人穿過的雨靴,雖經過3個月之久,警犬也能嗅出穿靴的人,最神奇的是訓練有素的軍犬能嗅出“蛙人”通過呼吸器從水下發出的氣味,其嗅覺靈敏度比人高100萬倍。
動物是靠什么才具備如此靈敏的嗅覺呢?原來它們的鼻子里有一個軟骨結構——犁鼻器,犁鼻器是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信息素感應器,位于鼻腔或者口腔頂部。蜥蜴和蛇類的犁鼻器十分發達,犁鼻器的內壁覆有感覺上皮和嗅粘膜,并通過位于感覺上皮深層的犁鼻神經(嗅神經的分支)與腦相連,具有傳遞嗅覺信號的功能。由于犁鼻器不與外界直接相通,因此它的這部分嗅覺作用主要靠舌的活動才得以完成。蜥蜴和蛇的舌尖經常從上唇正中的縫隙內頻繁地伸出口外活動,旨在探知和搜集空氣中的各種化學氣味物質,當舌尖縮回口腔時,即進入犁鼻器,便將化學分子溶解于嗅粘膜上,從而產生嗅覺。
目前,人類外激素(信息素)也已被科學界確認,只是,接受人體外激素的器官,即犁鼻器卻已高度退化。人類在胎兒和新生兒時期,有很明顯的犁鼻器結構,新生兒似乎也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后代一樣,能通過母親乳頭散發的外激素尋找乳房,但是隨著嬰兒的成長,犁鼻器會逐漸退化。美國科學家是最敢挑戰傳統理論的,鹽湖城猶他大學的一個專題研究組經過對不同人種的重新解剖發現,人類一樣具有神秘的犁鼻器,只不過是長得更小更隱蔽而已,它處于鼻腔內壁上方幾厘米的地方,樣子像錐性的小穴。為獲得實驗數據,研究人員制作了專門的儀器,并提取了一些人體物質,當這些物質以氣體的形式吹向這個小穴時,小穴所在的鼻腔位置產生了明顯的放電現象,進而改變了受試者的血壓、心率和激素水平。
該項實驗成果極大激發了人體氣味學研究的進程。走在最前列的是美國費城的莫奈爾化學成分感知研究中心。該中心的首席科學家喬治·布勒笛在談到人體氣味研究的廣闊前景時說:“人體氣味的刑偵應用只是這項研究的初步成果,我們已經提取出人在喜怒哀樂時散發出的不同氣味。今后你如果愿意,嗅一嗅愛人棉質內衣的味道,就能了解他處于怎樣的心理狀態。此外,我們還發現,人在罹患不同疾病時也會造成身體氣味的變化,通過呼吸或人體揮發物幫助診斷病情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