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部署。每個城市的具體定位和表述不盡相同,比如,廣州市規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大都市;重慶市規劃建設國際中心城市;天津市規劃建設經濟中心城市、國際港口城市和生態城市;北京市和上海市規劃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全球城市,等等。
中心城市不同的功能定位將直接決定城市的發展路徑、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國際化策略。現代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堆砌和房地產的無限度膨脹,以及人口和生產要素的高度聚攏,其核心應該是提高知識創新能力、文明創造能力、人類發展的引領能力。為此,一流的人才培養體系,特別是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成為打造國家中心城市關鍵中的關鍵。
當代社會處在全球化發展的時代,是一個日漸開放的社會,因此中心城市還具有國際性和開放性的基本特質。通過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構建國際化的高等教育體系,既是推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舉措,又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務與發展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心城市的建設,外延靠房地產發展和要素擴張,內涵則取決于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文章簡要介紹上海市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具體設想與做法。
一、戰略導向
所謂戰略導向問題,即上海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原因所在,這與上海的城市定位有直接關系。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上海要加快建成“四個中心”(即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進而建成世界城市。上海作為一個港口城市,有其自身的發展劣勢與優勢。最大的劣勢是自然資源十分有限,最大的優勢是具有溝通內陸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便利。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國際化大都市,必須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這關鍵取決于高水平的人才與高質量的教育。
正基于此,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旨在全面提升本市教育國際化水平,面向國際社會全方位開放本地教育市場,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加快培養、集聚國際化高水平人才,為早日建成“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其中,重點領域是推進本地高等教育國際化。也就是說,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需要。
上海市政府于2010年頒布的《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戰略方向,并在全國較早地發布了《上海市教育國際化工程“十二五”行動計劃》,對推進教育國際化進行全面部署。
二、戰略目標
戰略目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工作指引。推進教育國際化,要實現什么樣的戰略目標?上海目前的選擇是:促進教育內涵發展,提升當地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區域教育國際化水平,力爭把上海建設成為亞洲最受歡迎的留學目的地城市之一和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很顯然,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過程,將是不斷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過程。這意味著,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需要其他城市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以及國際社會的廣泛參與。這將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當然也是一個充滿發展機遇的過程。
三、核心任務
圍繞上述戰略導向和戰略目標,上海市有關部門明確了核心任務,即培養國際化人才,讓學生具備國際交流、理解、合作、競爭的能力。第一,教育國際化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形式豐富多彩,但無論是引人才、辦學校、建項目,還是建機制、搭平臺、搞交流,其核心任務都應該是人才培養。第二,推進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應該是培養一大批新興人才,即國際化人才,這類人才應該是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高水平國際化創新人才。這意味著,傳統的教育理念、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等都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個十分艱巨的過程。通過教育國際化全面提升當地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能力,是當務之急。
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讓更多的學生從教育國際化過程中受益,能力得到提高,視野得到拓展,這是我們推進教育國際化的根本任務,也是我們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靈魂。在具體實踐中,我們應緊緊抓住這個靈魂不放松。
四、工作抓手
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階段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抓手將有所不同。現階段上海市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抓手是加強學校能力建設。
與國際、國內主要城市相比,上海目前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還不高,競爭力還不強,特別是高校的知識創新能力、發展服務能力、學科影響力等,都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為此,我們明確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學校能力建設,主要途徑是擴大開放和改革創新,同時給予必要的投入和支持,力爭通過一段時期的集中努力,比較顯著地提升全市高校的國際化辦學質量和辦學能力,進一步提升整個城市的國際化水平。
五、主要措施
為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十二五”期間,上海市實施了“教育國際化工程”,并給予專項財政支持。主要思路是: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引進來、走出去;鼓勵創新,充分發揮學校工作積極性;加強入口管理,特別是準入資格管理;加強過程監管,建立長效機制和動態監管機制;注重實效,加強質量管理;力爭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多種模式并舉、系統管理的教育國際化格局。
(一)探索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新機制
探索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新機制可以看作是辦學模式和辦學過程的國際化,具體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探索中外合作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新機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紐約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合作成立的上海紐約大學已于2013年開始招生,首期300名學生已經報到,其中51%的學生來自中國大陸,其余學生通過美國紐約大學招生系統錄取后進入上海紐約大學。
二是探索產學研深度合作的國際教育園區發展新模式。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在跨國企業較為集中、新興產業發展較為迅速、條件較為成熟的重點地區,試點建設教育國際合作試驗園區;鼓勵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教育機構、研究機構、培訓機構落戶園區,試點開展合作辦學、聯合科研,設立培訓中心等。
三是探索中外院校合作舉辦營利性教育培訓的新機制,利用國家建設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契機,初步計劃在自貿區內開展中外院校合作舉辦營利性教育培訓的試驗。
四是探索中外合作辦學綜合管理機制。根據上海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和上海城市發展的需求,市教委堅持“扶需”“扶特”“扶強”,按照發展優先原則、改革創新原則、分類指導原則和選擇限制原則,形成辦學者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相結合的管理新機制。
五是探索上海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機制,包括開展“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評選、試點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認證等,在加強入口管理的同時,進一步強化過程管理,更好地保障學生利益。截至2012年底,上海市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199個(機構32個,項目167個),其中示范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8個,共有5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自愿參加了認證。
(二)大力發展來華留學教育
大力發展來華留學教育可以看作是學生隊伍的國際化的主要途徑。具體包括五方面的措施:一是設立“上海市外國留學生政府獎學金”。從2007年開始,上海市財政每年發放一定資金,用以資助品學兼優的外國學生來滬學習。2013年共發放資金3200萬元。今后將增設本科生全額獎學金,擴大獎學金受益面。同時,鼓勵學校、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社會組織設立各類來華留學生獎學金,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的獎學金體系。
二是面向留學生開發特色精品課程與專業,提高留學生教育課程與專業建設水平,并以此為契機,推動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力爭建設一批國際水準的學科專業。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建成17門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80門市級英語授課品牌課程,并組織開發了多語種的“當代中國研究”系列教材,內容涉及當代中國語言、當代中國經濟、當代中國法律、當代中國教育、當代中國社會等。
三是加強外國留學生預科培養。2012年,上海師范大學建立首個地方性預科學院——上海市外國留學生預科學院,主要為市政府獎學金生和其他有需要的留學生新生提供漢語和基礎知識的強化培訓,以及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輔導,幫助留學生順利度過學習生活適應期。
四是建設外國留學生輔導員隊伍,加強對外國留學生學習、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服務、咨詢和指導。
五是推進服務支撐體系創新。如依托高校,建設上海市外國留學生服務中心、上海市外國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基地、上海市外國留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2012年,上海市共接收外國留學生51036名,其中學習期限超過6個月的長期生36628名,學習期限在6個月以下的短期生14408名。
(三)多渠道支持師生出國學習與培訓
多渠道支持師生出國學習與培訓的具體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設立“上海市高校學生海外學習、實習項目”。從2010年開始,市財政設立專項,每年出資約5000萬元,資助一定比例的高校學生赴海外知名院校、研究機構、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學習或實習,讓更多優秀學生獲得拓展國際視野的機會。2012年共資助5800多人出國學習、實習。
二是支持教師和管理人員參加海外培訓。市教委通過設立培訓專項,提供政策便利等措施,支持高校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赴海外培訓。2012年共派出6個市級教師出國培訓團,總人數為119人。美國加州“影子校長”和“影子教師”項目已是第五年派出參訓人員,取得了良好的學習培訓效果。
(四)加快吸引各類優質國際智力資源
加快吸引各類優質國際智力資源的具體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設立“海外名師引進項目”。從2010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支持高校引進海外名師,開展教學與科研活動。2012年,共有24所高校的40名海外名師獲得資助,為高校的學科建設和隊伍培養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二是鼓勵高校建立海內外聯合科研平臺,支持高校加強與外國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以及海外一流專家的合作,建立聯合科研平臺,吸引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來上海開展高水平研究,共同完成科研項目,提高高校的科學研究水平。
(五)穩步開展境外辦學
高校教育國際化是一個雙向的過程。為此,上海市鼓勵本地有條件的學校開展境外辦學,在海外建立分校或參與國外院校相關專業的建設。比如,200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在新加坡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研究生院,成為中國第一所在海外設立的研究生院,至今已經培養了400多名商界管理人才。2012年,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與芝加哥市立大學聯盟合作,建立“芝加哥分校”,設立護理專業,2013年首期招生300名,受到美國當地學生的歡迎。
(六)推動教育國際化體制機制綜合改革
2013年4月,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上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綜合改革試驗區。上海市將以此為契機,全面推進教育國際交流合作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探索教育國際化推進新模式、運行新機制和管理新舉措,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全面提升教育國際化發展水平。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