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淡江大學是臺灣私立大學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現有學生2.8萬名,僅次于臺灣大學。今天我作的報告內容比較廣泛,分為前言、精進強化人才培養和兩岸高等教育的契機三部分。
一、前言
隨著高等教育競爭時代的來臨,大學的精英教育逐漸轉變為普及教育,這一點在臺灣已經非常明顯,大陸目前也有這樣的趨勢。大家普遍認為,大學要重新定位,發展自己的特色。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強努力:第一,持續學習,不斷創新,達成學校的愿景使命;第二,分級授權,團隊合作,滿足并超越學生和教師的需求;第三,以市場為導向,多元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競爭,創造未來。現在,大學里很多科系的設置都是非常傳統的。但是,當今社會需要我們注重市場導向,關注學生未來的整體發展和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只有多元發展才能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創造未來,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現狀。
對于高等教育使命的演進,大家有目共睹。1150~1500年,歐洲中古大學認為教學(teaching)是高等教育的使命。1600~1800年,歐洲及拉丁美洲的現代大學開始將民族國家化(nationalization)也加入高等教育的使命。19世紀,美國認為民主意識很重要,因此,大學紛紛將民主化(democratization)作為高等教育的使命。同時,19世紀的德國大學卻將研究(research)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到了20世紀,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成為高等教育的使命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又逐漸成為21世紀現代大學的一項使命(見圖1)。大家會發現,高等教育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有越來越多的工作,沒有時間好好享受生活,因為大學的使命太多元了。
我比較喜歡日本的一句諺語:“沒有行動的愿景是一場白日夢,沒有愿景的行動是一場噩夢。”可見,在大學治理中,我們既要有領導(leadership),也要有策略(strategy),這樣才能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見圖2)。
二、精進強化 人才培養
現在,各校最重要的任務是提升教學品質和學生素質。我相信,這也是大家的共識。為此,淡江大學主要加強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各院系依照自身的定位,規劃發展自己的特色。第二,了解新生學業水平,適性調整教學難度。在臺灣,公立大學是大家的首選,因為其設備比較齊全,學費也較低。相反,私立大學的辦學就比較辛苦,因為每新增加一所公立大學就會大大影響私立大學的新生數量。因此,我們每年都會對新生的中文、英文、數學成績進行分析,然后將結果通知各個系所,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新生的入學程度,并據此調整教學難度。如果教學還和以前一樣難,那么現在的學生可能會面臨困難。第三,以學生學習成果為主,訂定具有挑戰性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第四,提高學生的全球競爭力,加強兩岸四地交流。除此之外,我們還提出了5P的策略思考,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見圖3)。
淡江大學的使命、愿景、價值、策略與治理五項辦學理念,藉由宮燈教室的形狀構建了一棟品質屋(見圖4)。品質屋的屋頂由使命、愿景、價值三部分組成,下面的六個支柱是學校的辦學策略,最底層是學校的治理方向。
淡江大學的使命是“承前啟后,塑造社會新文化,培育心靈卓越的人才”。如何培養心靈卓越的人才呢?對此,淡江大學主要通過實踐“三環五育”來培育淡江人成為學有專長、心靈卓越的棟梁之才(見圖5)。“三環”指的是專業課程、核心課程與課外活動等三項課程,“五育”指的是德、智、體、群、美教育內涵。淡江大學的專業課程由院系所規劃設計,核心課程由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負責推動,發展至今已有顯著績效。學生事務處負責推動課外活動課程,幫助學生養成團隊精神。總之,“三環五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從生活中培養學生,使其具備企業界最需要的特質。
“國際化、信息化、未來化”三化教育理念是淡江大學永續經營與發展的根基。具體來說,國際化,即基于人類共享一個地球的理念,通過語言、文字和文化增進相互的溝通與了解,創造一個全球生命共同體的概念,構建淡江人的國際觀思考模式。信息化,即構建最完備的信息網絡,協助教學、研究與學習的開展,以培育淡江人信息人性化的人文關懷。未來化,即以“科技整合”與“未來情境”的方法為主要導向,建構淡江未來的愿景,以認識未來、適應未來,進而創造理想的未來。
通過諸多努力,我們力求幫助所有淡江大學畢業生培養八大基本素養——品德倫理、獨立思考、樂活健康、團隊合作、美學涵養、全球視野、資訊運用、洞悉未來。其中,品德倫理素養的養成是最重要的。最近,淡江大學獲得了臺灣教育部門頒發的友善校園獎。值得一提的是,淡江大學是全臺灣唯一一所榮獲友善校園獎的大學,其他都是中小學。
三、兩岸高等教育的契機
“競合”(co-opetition)一詞現在被大家廣泛采用,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共同策略,彼此合作,創造最大價值。作為一所私立大學,淡江大學是和大陸開展交流合作比較早的臺灣院校。早在1991年,淡江大學就和廈門大學有了第一次接觸。當年正值廈門大學70周年校慶之際,我校校長應邀參加了該校的慶祝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岸高等教育的合作最早起源于淡江大學和廈門大學,兩校對兩岸高等教育的合作和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淡江大學一直和大陸高校保持著良好的交往。今后,我們希望這種良好的交往能夠得到長久發展。
長期以來,我們發現大陸的學生勤勉好學,臺灣學子富有創造力,雙方交互交流學習,可以彼此激發學習潛能。截至目前,在臺灣攻讀學位的大陸學生共有3000多人,其中淡江大學就有250人,大約占了1/10。各校的交換生或研修生有很多,但是學位生需要由臺灣教育部門分配名額并有嚴格的限制。在臺灣,淡江大學招收的大陸本科學位生人數最多,與大陸有很多的互動。
今后,兩岸高等教育要想進一步加強彼此間的交流合作,可以朝四個方向努力。第一,人才培養:打造優質的教學環境,互相吸引優秀人才。第二,學制交流:促進兩岸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第三,科研交流:建立世界級研究基地。第四,資源共享:整合伙伴學校豐富的資源,互惠互進,發展特色。
一所大學要想獲得成功,需要有宏觀的愿景策略、致勝的領導團隊、優質的教師學生。我個人認為,宏觀的愿景策略是最重要的。此外,充足的資源設備和明確的績效指標也很重要。
最后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的最新著作《第3選擇》。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復雜問題。在面對問題時,大家通常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決,但是每個人的想法和做事方式都不同。因此,在談判時,大家經常采取妥協的辦法處理問題,而妥協的結果很有可能是“1+1=1.5”。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可以把“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變成“我們”的想法,這樣就很可能會出現“1+1=10”的結果。我相信,兩岸高等教育也可以通過“第3選擇”,實現競合發展、和諧共贏、知識卓越再提升。
(本刊根據現場錄音和PPT整理)
編輯 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