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18日,中美高水平大學校長圓桌會議在美國芝加哥召開,我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會議并發表主旨講話。中美高水平大學校長圓桌會議由芝加哥大學、萊斯大學和北京大學共同主辦,來自美國的杜克大學、芝加哥大學、華盛頓大學、萊斯大學等11所美國高校和來自中國的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2所高校的校長出席了會議。會議期間,來自中美兩國的20多位大學校長圍繞“當代大學與政府的關系” “當代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和“大學的內部治理結構”三個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在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陳群主持的以“當代大學與社會的關系”為主題的會議中,與會中美校長們結合各自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分析了各自大學與社會的關系,分享了學校在處理與社會關系的問題上的成功經驗。下文按與會嘉賓發言先后順序,對會議精彩內容進行報道。
陳群:討論“當代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意義重大
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陳群:現代大學與社會的關系,這個主題不僅僅局限于商業、企業、藝術、文化、政治、人口和技術,這是一個舊話題,但現今有其特別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中國大學而言。目前,中國大學都面臨著壓力和深化改革的需求,以及如何在社會中重新定義自身位置的現狀。中方大學校長非常希望與美方展開交流,借鑒學習,希望我們接下來的討論能夠富有成效。我們的討論共有四位發言者,第一位是來自于萊斯大學的李達偉校長。
李達偉:研究型大學與社會關系的獨特之處
美國萊斯大學校長戴維·李達偉(David Leebron):“現代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議題。美國目前約有4500所高等教育機構,涵蓋了各層面的教育,有兩年制的社區學院;有非常小規模的宗教學院,還有包括今天在座的一些大規模的私立院校,如紐約大學;公立院校,如華盛頓大學、得州農工大學等。就規模而言,紐約大學與公立院校相當。大學的規模差異性很大,不同類型的學校也有不同的使命。與其試圖論述4000多所院校與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我不如將發言重點放在研究型大學上。
在美國,大家總是對研究型大學的數量有爭議,數量基本維持在300左右,約7%~8%的大學是研究型大學。我校與其他大學不同之處主要體現為三種不同的關系。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對于所在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機構。他們不必為此去爭論,只要查看員工數就能一目了然,他們是城市里最重要的機構。即使是小規模的大學,如萊斯大學,對休斯頓市也有直接的影響。我們是規模較小的研究型大學之一,但我們對休斯頓市產生的影響比學校本身規模大很多倍。對坐落在小城市的大學而言,更是如此。
研究型大學與社會關系的獨特之處在于學校的國際化義務。但學校的國際化義務與學校對地方、對國家的義務相關。學校以不同的形式扮演著服務于全世界的角色,把人們集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學校能提供可持續的教育資源。當我們步入數字教育的時代,大量的網絡公開課程已經或將要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教育機會。我校提供的第一門課程是軟件課程,在慕課中評價很高。最開始時吸引了大約10萬名學生,這個數字幾乎是學校歷史上畢業人數總和的兩倍。因此,我們現在可以以一種新的方式對社會作出貢獻,而不再局限于物理地域之內。我們要將此融入我們的工作中,但這一變化也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在美國,人們只要打開電視,就可看到很多激烈的討論,但我們希望開展經過深思熟慮、有數據和分析支撐的討論。
我們可將科研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投入應用并造福于人類。我們一直有著長遠目標,研究人員在興趣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在我看來,知識帶來良善、良知。這是我們的基本信念,這一信念不只是針對我們現在已知有益的知識,也包括那些我們現在不知道其益處的知識。學校一定要保持其獨特、有價值和重要的部分。
許寧山:現代綜合性大學
能為社會提供的服務
中山大學校長許寧生:大學作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關鍵力量。同時,大學的成長和發展也依賴于社會的支持,而社會的進步也會從不同方面對大學提出新的要求,對此大學應做出積極的響應。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是現代大學的三大基本任務?,F代綜合性大學有文、理、醫學、工學全面發展的強大學科基礎,具備了為社會發展各方面提供多方位服務的能力。大學在自然科學、科技、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對于社會發展起著積極作用。長期以來,中國高校非常注重依靠科技成果轉化來滿足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中山大學位于廣東省,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增長的需求,對大學提出了科技交流之外的更多要求。
越來越多的大學認識到綜合性大學至少能夠從四方面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中山大學也采取了積極的舉措。第一,為社會的人才培養帶來更多的優質資源。在這方面,中山大學建立了整合國內外優質教育和科研資源的新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促進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再創廣東信息技術工程發展新優勢。中山大學整合國內外優質教育與科研資源,積極推進與美國知名高??▋然仿〈髮W合作辦學,建立了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同時,在中國順德和美國匹茲堡分別設立了兩個面向技術開發和產業應用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其目標是創新教育模式,引領信息技術工程人才培養。二是促進廣東核能的快速發展。中山大學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共建了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培養核工程領域實用型專業人才,共同開展核能利用的相關研究,提升核能產業發展水平。三是提升醫學研究的轉化和醫療服務能力,解決臨床醫學的難題。 中山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旨在促進醫學科學研究的發展,培養臨床研究與轉化醫學科研人才。
第二,利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成果推動社會的發展。近年來,為促進社會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山大學建立了19個非政府社會工作中心,引領了地方社會工作的發展。
第三,為社會提供更廣泛更全面的醫療服務。近年來,中山大學充分利用醫學資源,促進廣東省醫療和衛生保健系統的發展。中山大學已經為醫療服務、醫療質量、醫療衛生覆蓋面的提升以及人群健康的促進和人群期望壽命的延長作出了突出貢獻。
第四,聯合社會力量共建研究平臺。中山大學正在全力推進與廣東省、廣州市等共建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將于2015年建成。屆時,中心擁有的峰值計算性能10億億次以上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廣州超級計算中心將成為融高性能計算、海量數據處理、信息管理服務于一體的世界一流超算中心,為廣州、廣東乃至華南地區的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引擎。
值得關注的是,大學教授通常更專心致力于教育和科研。對于服務社會,大學教授常常缺乏興趣和熱情,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多。社會和大學應共同努力,建立一種有益于雙方的有效機制,激勵大學的教授們投入更多的精力開展應用和轉化研究,促進社會全方位發展。
馬克·萊頓:強調科技應用的同時
應注重學生的培養
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長馬克·萊頓(Mark S. Wrighton):我非常有幸能在不同的時間段訪問中國,我想說,中國研究型大學所取得的發展令其他發展中國家羨慕,中國很多大學在競爭人才、獲取資源、提升影響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為此感到高興。我認為,研究型大學對社會有特殊的責任,不僅要培育下一代,更要創造知識。近年來,人們似乎更加強調新知識給社會帶來的利益。以前,教授可以追求學術而不必考慮實際應用,而今日則更加強調實際應用。
我們應該努力發現資源,以可以承受的價格提供這種資源,且必須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提供資源,這對我們來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是一種挑戰。我們聽到了來自社會的很多訴求,比如人們要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當然,減排不可能一下子就實現,但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邁進。我認為,科研合作可以加快為所有國家發展清潔能源的步伐,將重要的相關政策與正確的框架相結合,我們為此要付出很多努力。美國有50個州,但在很多方面各州并不團結??梢哉f我們有50個不同的能源政策,整個國家卻沒有統一的方案。我到世界各地訪問的時候,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都對清潔能源非常感興趣,希望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現今,全世界在積極推進公共健康領域的發展。我的一位同事來自印度,從事社會工作,他對公共健康領域很感興趣,將其與處在貧困狀態下的大規模人口相聯系。地球上20億人每天都面臨著能源緊張的問題,華盛頓大學的幾名教授在印度拍了一個相關的紀錄片,從中可以看到,科學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改善貧困地區人群的生活。
發達國家面臨一個巨大挑戰:世界上的人口在增長,但同時也在老化。記得上周末《華爾街時報》上有一篇文章提到,在中國有一個老齡化金字塔,美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我擔心只有當人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才去尋找解決方案。我認為,我們將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老年癡呆癥。在美國,如果你的年齡在85歲以上,那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患上老年癡呆癥。65歲以上的人群里,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比例約為10%。 隨著生活方式、營養和醫療的改善,人口老齡化將更加明顯。在美國,新誕生的女嬰中有50%可以活到100歲。從長遠看,老年癡呆癥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挑戰,這也是大學可以合作共同應對的問題。
正如我剛剛所說的,人們強調知識創造所帶來的實際效應。我們在創造知識的時候應該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回報。作為一名化學家,我認為科學應用至關重要,但也要清楚地意識到,大學是知識的守護者,是文化的中心,通識教育對學生而言更具價值。
我們最大的責任是確保學生在離開學校時,已經為他們做好準備成為社會領導者,不論他們是政治家、科學家,還是律師、大學校長。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生為長久、豐富的人生做好準備,為改善全世界人們的生活質量做好準備。
李元元: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比以往更密切
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非常榮幸參加今天的會議,希望通過與各位的交流獲得更多啟發,開展更加廣泛的合作,推動大學的發展與進步。下面我將從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角度與各位分享我的想法。
隨著社會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日益緊密,互動更加頻繁。對于不同的國家,大學的社會責任大體上是相同的。在培養優秀人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大學更要著眼于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輻射人類文明進步的共同需要。
我們只有更加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才能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良性互動;只有不斷創新學術思維,才能引領科技前沿,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大學如何主動回應社會需求,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這四大功能,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成為擺在我們所有大學校長和教育界同仁面前的重要課題。
大學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公民道德、社會責任與文化價值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美國高校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學生的通識教育基礎與專業科學訓練,都走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前面,培養的優秀畢業生在世界各地和社會各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吉林大學作為中國辦學規模最大的大學之一,面向校內6.9萬名全日制學生開展教學;也始終積極倡導充分利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國內、國外各種資源,鼓勵大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學校的40多萬名校友,在世界各地貢獻著他們的力量。其中,70多位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09位成為副部長級以上領導。
高校是新知識、新技術、新學科、新文化的策源地,發揮著經濟發展“加速器”、社會進步“推動器”和政府決策“思想庫”的作用。多年來,吉林大學依托自身學科特色,著眼于人類健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化學、低碳汽車、高壓先進科學研究、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大陸萬米鉆探技術及裝備、醫學免疫學、重大人獸共患病與動物疫苗等人類面對的重大問題領域,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走在了國內或國際學術前列,在解決國家戰略前沿課題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吉林大學與吉林省政府等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合作密切。針對吉林省的實際需求,學校專門制定了《服務吉林發展與東北振興行動計劃》,在科技平臺建設、政策咨詢服務、人才培養、文化建設服務、智力引進五個方面設計了18個項目,與70多個地方政府部門簽署了戰略合作聯盟共建協議,與多家大型企業開展了產學研合作,搭建了一批科技成果推廣與轉化的信息平臺,初步形成了輻射全國的科技協作服務網絡。
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的新形勢下,各國人民共同面對的環境、健康、能源、安全等世界性課題日益增多,單靠一個國家是無法解決的,因此各國大學也要主動承擔起國際責任。
近年來,中國高校正在努力融入國際高等教育體系,推動多文化溝通,搭建開放式科技合作平臺,與國外伙伴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積極推動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其中,中美兩國的合作成效尤為明顯。比如,吉林大學與海外伙伴共建的20個中外聯合實驗室中,一半都是與美國高校合作的。這些聯合實驗室在現代農業、理論科學前沿、食品科學與安全、新型汽車、系統生物學等領域產生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在公共外交、管理、國際問題等領域為兩國政府決策提供了咨詢。
吉林大學地處中國東北,毗鄰俄、日、朝、韓、蒙等東北亞國家,在東北亞問題研究上具有一定實力與特色。面對朝核危機與半島形勢復雜化等局勢,在六方會談陷入停滯的背景下,吉林大學連續牽頭組織了三次民間六方論壇,邀請東北亞各國及美國的專家學者,就朝鮮半島形勢、東北亞地區安全與合作以及各國的應對策略等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并形成了有價值的研究報告。
總之,大學是創新人才培養與高新科技研發的重要基地,對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肩負著歷史使命,大學正與社會發生著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密切的互動關系,社會的發展進步也為大學的內在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今天,非常榮幸能夠與10余位美國名校校長和國內兄弟院校同仁,共同討論現代大學發展的問題。吉林大學作為中國辦學規模最大、學科門類最齊全的大學,衷心希望未來能與各位在座的國內外同仁開展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馬克·萊頓:
與企業協同合作 共同解決問題
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長馬克·萊頓(Mark S. Wrighton):我認為有幾個障礙妨礙高校與政府協同工作。剛剛有人提到我們的政府領導人善于辭令,但缺乏后續資金支持,而這些資金支持是使他們的建議實現的關鍵。在麥克唐納國際學者研究院獎學金項目中,華盛頓大學已與28所高等教育機構開展了國際合作,資金支持全部來自私人捐贈,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不過,做事的規模取決于慈善捐贈的數額。美國聯邦政府給了我們很多僅限于討論的口頭支持,但在重要合作方面,財政支持卻很少。在科學和工程領域合作方面,你可能會認為障礙之一是知識產權。很多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比如,波音公司是一家制造商業飛機的大企業,也有龐大的國防業務。他們既做研究,也做制造工作,還在世界各地做銷售。他們的領導宣布:波音公司是一家全球性公司。我想通過與企業協同合作,共同解決一些問題,企業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知識產權的問題,幫助我們應對比較敏感的、有關技術管轄的法律等方面的事情。
張杰:產學研合作是一條正在探索的道路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中國的大學在過去35年的發展中,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中國的大學在產學研方面應該說是走了一條非常曲折的道路。中國的很多大學都辦過校辦工廠,也成立過一些公司,盡管一些公司變成了上市公司,但實際上對大學的產學研成果的推廣并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后來,大學所在的城市也幫助大學做過一些事情,似乎也不太成功。我認為,產學研的兩端分別是“產”和“研”,“研”的核心價值觀是創新,“產”的核心價值觀是利潤。利潤和創新并不能很簡單地建立起一個橋梁,只有通過市場才能真正建立起橋梁。四年前,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產業技術研究院,這和通常的研究院不同,工作人員主要是律師、風險投資商。這些人深知市場的需求與法律知識,他們在很多專利技術向市場轉化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道路,將很多重要的成果都推向了市場。對于中國大學來講,產學研合作是一條正在探索的道路。
王恩哥:探索產學研合作成果回饋大學之途徑
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剛才張杰校長講到中國大學在產學研合作方面的探索,令我高興的是,北京大學在這方面比較幸運。比如,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由北京大學于 1986年投資創辦,是詮釋中國政府“創新”理念,即“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典范企業之一。依托北京大學,方正集團擁有并創造對中國IT、醫療醫藥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方正集團自創辦以來一直秉承北大精神,“方方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走出了一條“創新責任之道”。但是,方正集團并沒有給予大學很多的回饋。實際上,政府沒有給這個公司進行很多實質的投入,并將其歸作為類似于國企一樣的機構,因此方正集團每年給政府的回饋非常大。我們也正在和政府討論一種新的模式,是否能把方正集團作為北大的基金會。如果這樣,方正集團就能成為北京大學的內部機構,將其營利回饋給學校,真正使學校受益。
林建華: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大學使命
浙江大學校長林建華:世界能否持續和平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F在,教育備受關注的問題是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是“大學和社會的關系”,我認為這個關系涉及很多層面。我們可以討論國家、民族、區域的各個層面,而大學就要對不同的層面做出應有的反應。舉個例子,我認為,民族主義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對國家發展有好處,另一方面對整個世界的穩定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面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大學應如何發揮作用,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我們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剛才大家也提到了,美國大學的使命是為世界培養領導人才。我覺得這種認識非常有遠見。但據我觀察,中國很少有學校將其作為使命。我們經常說,要為國家、民族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但是很少有學校會致力于為世界培養領導人才,從目前來看似乎只有美國的學校這么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聽到更多的答案。
謝和平:全世界的大學應深入合作
共同解決全球問題
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大學肩負著應對全球挑戰的社會責任,我談談自己的經驗,僅供大家分享。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后,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支持災區重建。自那之后,我們開始思考一些人類共同的問題,比如極端天氣、能源危機等。人類要有防御災害的意識與知識。5·12汶川地震發生后,四川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整合雙方優勢資源,開始籌建“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致力于災后重建與管理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努力提高人類抵御各類災害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2013年,該學院已經正式成立,學院初期設立了6個系、2個研究中心和1個研究所,重點開展重大災害應對研究及災后重建技術服務、社會管理、專業人員培養培訓。全世界都迫切需要這樣的專業人才,比如緊急救護、安置、社會管理等專業,這是一個新的領域。我認為,全世界的大學要聯合起來,共同解決全球問題,應對挑戰,這是大學的使命。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