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開放合作的世紀。當前世界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全新階段,我國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在這種變化的大潮流中,我國要得到更大發展,就必須要深度開放。教育是我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傳承文化、增進友誼的重要橋梁,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
近年來,成都市武侯區成為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基礎教育國際化研究實驗區”,參與了《推進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理論與實踐研究》國家級課題研究,并運用武侯區基礎教育國際化實踐的區域與學校經驗,提供了研究資源與樣本,提出了管理辦法與政策建議。為此,武侯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全域國際化的戰略構想,制定了《教育國際化五年行動計劃》,全面實施以基礎教育為主要層面的教育國際化改革創新實驗。筆者就成都市武侯區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推進情況、基本認識、基本做法、發展方向做簡要介紹。
一、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基本認識
(一)縣域推進是縣域基礎教育國際化實施的有效途徑
武侯區在區域內以學校為單位推進教育國際化,雖然取得了一些實踐層面的成果,但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國際化工作推動力不大、輻射力較小、校際之間差異較大、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等問題。一些學校有較豐富的資源,校長和教師形成了共識,教育國際化也開展得很好;而有些學校的地理位置沒有優勢、資源相對較少、師生國際化理念不強,幾乎不開展教育國際化的相關工作。
如果以省和市為主體來推進,涉及的范圍太大,而大區域內的地區差異和地方領導機制,也會使工作無法做實、學校辦學水平不平衡導致虛位推進等問題出現。
以區縣為主體的教育國際化推進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它既能克服以學校為主體推進時出現的問題,又能切實改進以省、市為主體推進時面臨的范圍過廣、差異過大的問題??h域推進能有效整合區域內學校的校本資源,依托區域行政和專業兩條線共同推動,更具廣泛性、群體性、指導性和拉動性。
(二)教育國際化是國民教育的有益補充
對于基礎教育階段是否應推進教育國際化的問題,有很多爭論,其核心是“國際化是不是西方思想的滲透或侵蝕?”我認為,這個問題有魂、體、表三個層面?!盎辍笔巧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基礎教育要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绑w”是國民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國民教育體系在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及在傳承創新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表”就是通常所說的教育國際化、教育合作交流等。
基礎教育國際化是在傳承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有國際競爭力的教育發展空間。因此,基礎教育國際化是遵循教育的“魂”和“體”,在教育的“表”上進行充分挖掘和思考。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國際化不是把學生送出國,不是照抄照搬國外教材,而是在課程中挖掘、開發、整合國際元素,豐富和發展傳統課堂模式。武侯區教育局匯編的《武侯區國際理解教育系列叢書》正是遵循這種原則,受到了廣大師生、家長的好評。
(三)教育國際化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張秀琴到武侯區調研時說過,國際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如果我們這樣做,何愁培養不出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呢?
基礎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國際化人才,而是為國際化人才培養奠定基礎。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區域推進應聚焦在國際理解教育上,國際理解教育應與和平教育、環境保護、多元文化等國際熱點問題緊密聯系,在提倡“愛家、愛集體、愛城市、愛祖國、愛地球”等價值觀的基礎上,提升兒童和青少年應對全球化挑戰所必備的知識技能和溝通技能,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教育國際化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
教育國際化不是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只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方面,一個舉措。因此,教育國際化當前的根本任務是促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區域推進基礎教育國際化要通過實質性的人員交流、地區和學校間的國際合作、跨國教育活動等,整合、創新國際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現代化發展。
(五)教育國際化是本土創新和區域創造的有效融合
教育國際化是雙向的,一是學習與借鑒,二是輸出與推廣。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中包括吸收、批判、改造、融合、創新、輸出等。教育國際化關鍵在于本土創新和區域創造,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國際水準的教育品質。
二、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基本做法
武侯區基本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基礎教育國際化推進模式,包括頂層設計、標準引領、政策創新、平臺搭建、交流合作、研究支持、課程建設、氛圍營造、全民融入9個核心環節。
(一)頂層設計
武侯區委、區政府成立了以區委書記為組長的加快推進教育國際化先導區建設領導小組,出臺了武侯區《教育國際化五年行動計劃》,保障了政府資金五年投入2.5億,啟動了教師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學生能力培養工程、教育國際化進社區工程建設。
(二)標準引領
武侯區建立了區域教育國際化的30項核心指標體系,制定了國際化示范學校的評估辦法與評估標準,開展了相應的督導評估。另外,還與美國舊金山大學共同開展了青少年健康成長標準和教師專業發展標準的研究。
(三)政策創新
為保障區域內所有學校全體師生參加國際化活動,以及教育國際化在規范的道路上發展,成都市武侯區非常重視政策的制定。近三年來,武侯區先后制定了16項政策文件。
(四)平臺搭建
武侯區目前已與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列治文學區、英國韋克菲爾德地區結為友好地區;武侯區30余所學校分別與美、英、法、德等十幾個國家的學校建立友好關系,在美國等地建立多個教師培訓基地。
(五)交流合作
2012年,武侯區舉行了“成都市武侯教育國際交流月”活動,來自英國、美國、新加坡等5個國家的教師帶著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武侯教師進行“中外課堂大碰撞”。在此期間,以“一周一個國家,一周四類活動”的方式開展活動,舉辦“中英教育交流周”“中美教育交流周”“中法教育交流周”“中新教育交流周”。每個交流周期開展四類活動:中外課堂大碰撞、校際連線課程互動、教育學術交流、教育論壇,從而將更多、更先進的教育國際化理念、教學方式引入武侯教育領域,促進教育國際化發展,同時也面向世界全方位地展現武侯積極探索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道路。
我們可以看出,世界通過課堂計劃、中英校際連線、海外“武侯課堂”、雙語教學實驗等計劃和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武侯區學校的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
(六)研究支持
作為全國首個基礎教育國際化研究實驗區,武侯區與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共同開展了《區域推進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促進了武侯區學校的國際交流合作工作。
(七)課程建設
武侯區積極研發國際理解教育教材,實施中美、中英國際課程共建,在全國率先系統匯編了涵蓋學前至高中各學段,職業、社區教育的國際理解教育教材,包括《童眼看世界》《認識地球村》《走遍地球村》等8套共15本叢書供各級各類學校使用。
(八)氛圍營造
武侯區大力推動國際化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全民終身教育與國際接軌,加快“學習型社區”創建的步伐,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武侯區每年舉辦以“國際教育”為主題的中小學“送教進社區”公益講座、文化共享活動200余場次,培訓居民近4萬人次。
(九)全民融入
武侯區教育全面實施“教師國際交流能力提升工程”,啟動了“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在美國、英國多地建立了校長、教師海外培訓基地,每年選派100多名干部和教師赴美研修一個月。同時,武侯區大力實施武侯教師“全球招募計劃”,建立了由國內外32名教育專家組成的“武侯教育全球智庫”。目前,全區96%的中小學聘請了外籍教師或助教,所有中小學的英語教師都參加了暑期外語培訓,初步形成了中外教師共教共研的常態機制。
三、基礎教育國際化理論探究和創新實踐
(一)理論探究
針對在縣域推進過程中的理論建樹、政策突破、資源挖掘、人才培養、實踐模式、績效評估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有關理論探究主要涉及6個方面:一是基礎教育階段教育國際化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任務,二是教育國際化與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的關系,三是以區縣為主體的基礎教育國際化動因及其特征,四是教育國際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相容與共生,五是偉大“中國夢”指引下對基礎教育國際化的認識,六是教育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地位與作用。
(二)創新實踐
基礎教育國際化的重點是改革創新,為此,武侯區設立了16個課題,并確定了前期開展的9個課題。一是區縣級政府主導下推進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典型模式創新,二是區縣推進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政策突破,三是國際理解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在課程層面的具體融合實驗,四是區域教育質量標準審視下“國際課程本土化,本土課程國際化”的可行性分析,五是基礎教育國際化環境下多樣性、個性化的深度課程改革實驗,六是教育國際化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典型實驗,七是國際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和評估標準的本土化運用和結果比較,八是教育國際化視野下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學生能力發展標準、學生健康成長指標及評價體系建設,九是教育國際化視野下師生發展數據標準樣本采集與常模建設。武侯區將努力形成包括理性認識、操作模式、典型案例等在內的實踐經驗成果。
武侯區對縣域基礎教育國際化的實踐和探索才剛剛開始,與發達的區縣還有很大差距,在發展過程中還會遇到困難和挑戰。但是我們堅信,只要堅持教育的“魂”和“體”,堅持科研引領,做實全域推進,武侯區的區域基礎教育國際化工作一定能成為有效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抓手,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的人才打下基礎。
編輯 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