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同行們:
當今,科研領域出現了許多以跨學科理念為基礎的新趨勢和新方法,如全球化、可持續發展、地緣政治等。科研的進步促進了教育政策的發展,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就對科研新方法中包含的人文主義問題,特別是語言和認知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進行這項研究的其中一個研究中心由L·伊萬紹夫(L· Ivashov)教授領導。伊萬紹夫是俄羅斯著名的地緣政治專家、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他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研究世界發展進程。顯而易見,全球化是現代世界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世界發展進程是以地緣政治為重要支撐的。
在過去的20年里,地緣政治的形成和發展引起了包括俄羅斯在內各國學者的極大興趣。這些研究大多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為形成世界秩序和世界文化互動的不同范式奠定了基礎。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學者查爾斯 E·梅里亞姆、哈羅德 F·戈斯內爾(Charles E. Merriam, Harold F. Gosnell)和俄羅斯政治學家雅科夫·沃爾科夫(Yakov Volkov)、卡瑪路金·卡德日耶夫(Kamaludin Gadzhiev)、謝爾蓋·普洛斯古林(Sergey Proskurin)、列昂尼特·伊萬紹夫(Leonid Ivashov)等都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這些問題都屬于跨學科研究議題,只有通過不同領域專家的緊密合作才能解決。
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共提供60多個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教育項目,這些項目是以俄羅斯一致的文化認同感和突破性的現代化建設為基礎的。
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的大量研究顯示,地緣政治對培養跨文化交流媒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新型人才、新一代語言專家)的國際化文明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致力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我校多方面的研究和學術活動都立足于世界文明進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地緣政治因素。
隨著世界兩極格局的瓦解,分歧和矛盾相繼涌現。俄羅斯學者康斯坦丁·索科洛夫(Konstantin Sokolov)認為,不同文化和文明系統之間的碰撞決定了整個世界的發展過程。
新的歷史機制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的作用變得日益明顯,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沖突正在填補兩極格局結束后留下的空白。
亞歷山大·季諾維也夫(Alexander Zinoviev)在其《通往超級社會的道路》一書中對“文明”給出以下定義:“文明是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人類群體在特定的時空出現、維持、消亡。有些群體成員是同時存在的,有些群體成員存在的時間不同,但處在同一群體中的至少兩個成員的存在時間是部分重合的。因此從宏觀上看,人類群體是一個從出現、維持到消亡組成的連續的歷史過程。”
在我看來,這個相當復雜的命題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他們將利用跨文明的能力應對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地緣文化作為全球的特殊部分,由不同歷史、宗教、種族、傳統、習俗、心理、價值觀、語言的人聚居在一起形成,其發展歷史表明每個地緣文化群體都與眾不同,因為它們分別屬于特定的傳統文化,并且按照慣例,一個地緣文化文明的代表就是這個語言文化的代表。
俄羅斯文明是系統演化的,這一特征的界定有其獨特性。一直以來,俄羅斯處于東西方之間的特殊位置。俄羅斯是由有著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民族組成的獨特群體。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共同居住群體的不斷擴展形成了俄羅斯。這個群體有共同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價值觀及共同使用的語言——俄語。
然而在世界文明體系中,俄羅斯并沒有明確的位置。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俄羅斯是東正教世界的一部分;有些人認為俄羅斯是個獨立的歐亞文明;還有些人否認俄羅斯自給自足的發展,認為它是一個“亞文明”(undercivilization)。
我認為,俄羅斯可以被稱為獨立的“俄羅斯文化”。它是一種獨立的、原創的、獨特的歐亞文明和文化。不同的文化元素、文化流派相遇并深深交織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以東正教為核心并與其他宗教(伊斯蘭教、佛教、猶太教)相聯結的文明。俄羅斯人是不同民族和民族性的代表,具有雙重身份。比如,他們認為自己既是多民族國家的公民,也是擁有獨特宗教信仰的獨特人群的代表。總的來說,這種雙重身份是任何多民族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因此,跨民族導向的國家發展是培養專家的關鍵因素,甚至可以說是任何領域專家培養的關鍵。
以下陳述都基于最近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and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in Asia,CICA)的相關背景。在會上,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科技和人文領域合作的廣泛問題交換了意見。在達成全面深度的伙伴關系和戰略合作、樹立新的里程碑之前,俄羅斯做了大量的工作。兩位領導人強調,俄中兩國要共享在全球和區域內的優先權。普京總統的訪華、與習近平主席的會晤推動了俄語和漢語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推廣。在跨學科的基礎上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地緣政治在世界進步、發展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奠定了基礎。
當前的俄羅斯領導人已經為本國選擇了以下改革方向:在保證沒有任何制度和文化認同上的劇烈變化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和俄羅斯的技術實現突破性的現代化。
我相信,俄羅斯東正教教會提供的認知地圖方法對俄羅斯國家現代化的論證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俄羅斯的改革方式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認為,現代化是一種道德責任,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漸進的改革來解決社會的不公正問題。
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提出的現代化藍圖旨在恢復現代化的傳統基礎,但對于如何為這些變化提供動力,目前還沒有十分明確的措施。
我認為,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關于現代化的認知地圖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見圖1)。從我的角度看,上述觀點和方法揭示出俄羅斯不僅有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也有維系其文化身份的特殊機遇。同時,俄羅斯已經做好準備,在新的地緣政治體系和新的教育范式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文章系作者2014年6月5日在世界語言大會上的主旨發言)
編輯 秦悅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