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應用、語言水平和語言技能。其中,語言技能是最基本的語言能力。個人使用語言的技能,主要指聽、說、讀、寫的能力。聽、說是指口語交際中聽得懂、會說。讀、寫是指書面語交際中能認讀、會書寫。
語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在協調人類生產和生活方面具有基礎作用,服務于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也影響社會的發展。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種的國家,豐富的語言文字創造和承載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漢語漢字歷史悠久,使用人數眾多,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志和文明成果,為創造和傳承中華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成年人口中文盲占80%以上。漢民族語言還存在著很嚴重的方言分歧。概括地說,它分為七大方言:北方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每個方言又分多少不等的次方言,次方言內常常還有語音、詞匯和語法上的差異。其中,大部分是語音方面的分歧。在七大方言中,閩方言的內部分歧較大,分為閩東、閩南、閩北、閩中和莆仙五個次方言。不同地區的人,如果各說各的方言,往往不容易理解對方講話的內容。甚至在同一個省里、同一個縣里,交談都會發生困難。例如,我國福建省大田縣的方言就相當復雜。新中國解放初期,大田縣全縣人口27萬,分散居住在1107個自然村,交通閉塞,主要方言有5種,即前路話、后路話、閩南話、桃源話、客家話。同一種方言在不同的村落,語音還有很大差異。全縣會講普通話的人只占總人口的2%。
漢語內部不僅方言分歧嚴重,而且還存在書面語和口語長期脫節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之初,部分識字的人因不會講普通話而不能用口語而只能靠書面語進行交流。而另一方面,漢字的結構復雜、筆畫繁復、不能直觀表音,又給初識字的小學生、掃盲學員、以及文化較低的廣大群眾學習、應用漢字造成了一定困難。
漢語方言的分歧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交際障礙,制約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政令的暢通;漢字的難讀難寫影響了工農大眾文化上的翻身,進而影響了國家的建設發展。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且為了推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政府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定了文字改革的三項任務: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1956年,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并指出漢字簡化的方針是“約定俗成,穩步前進”,即選定字形時要盡量采用群眾中已經通行的簡化字,推行步驟采取逐步分批實施的方式。《漢字簡化方案》在收錄民間流行的簡化字過程中,經過分析、歸納,主要有8種簡化方法:減省原字形體;保持原字輪廓;草書楷化;采用古字體;用符號代替原字一部分;另造形聲字;同音代替;其他方法。
《漢字簡化方案》收入的515個簡化字的平均筆畫數為8.17畫,與簡化字對應的544個繁體字的平均筆畫數為16.08畫。由此可見,簡化字的平均筆畫數比繁體字的平均筆畫數減少了近一半。這大大方便了漢字的認讀和書寫,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想接受文化教育和漢字難的矛盾,為掃盲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據統計,2006年我國青壯年文盲已降至4%。
1956年,國務院發布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推廣普通話采取大力提倡,重點推行,逐步普及的方針。所謂重點推行,從地區來說,南方方言區是重點;從城鄉來說,城市是重點;從部門來說,學校是重點;從對象來說,青少年是重點。195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方案》是專門用來為不表音的漢字注音的,是普通話教學的有效工具。《漢語拼音方案》已由中國的國家標準發展成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經過5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國民的語言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據20世紀末“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統計分析,我國能夠使用普通話進行交際的人口比例已經提高到了53.06%,在非文盲人口中寫簡化字的人口比例達到了95.25%。與50年前相比,我國人民群眾的語言交際障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克服,為我國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對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以及擴大對外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編輯 吳婷 郝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