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億多少數民族人口中,約有6000萬人仍在使用本民族語言。據相關統計,現在有13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和30多種少數民族文字。中國少數民族社會語言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包括兩方面,一是在民族地區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二是依法保障少數民族使用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力。
中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國家語言生活中重要的知識載體和信息傳播工具。中國絕大多數現代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的知識信息都是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產生、傳播和應用的。因此,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中國公民如果不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就無法平等和充分地參與國家社會生活。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其早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和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程度還遠遠達不到現代化國家應有的水平。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仍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過去,中國民族地區的語言教育計劃規定在小學高年級或中學才開設國家通用語言課,而最近的語言教育計劃規定從小學開設國家通用語言課,并要求到2020年,所有接受過義務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要能夠熟練掌握國家通用語言。當然,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例如西藏、新疆、內蒙古,實現這個目標會存在較大的困難。
同時,少數民族使用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力之一。顯然,少數民族語言的社會功能與國家通用語言不同,它們更多地體現在少數民族的母語權力、傳統文化載體和協調國家語言與民族語言關系等方面。因此,少數民族使用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對于保障少數民族平等的社會權利、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保障少數民族母語權力方面,中國政府主要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對有歷史文獻記載的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朝鮮語等保持較好的民族語言,進一步促進它們的標準化、信息化等語言現代化的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母語使用和發展的需要;二是對眾多無文字記載的瀕危少數民族語言,開展“科學保護”的語言規劃,特別強調多樣性的民族語言對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
編輯 王俊烽 李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