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們交流不可缺失的媒介。文字克服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有助于人們交流信息和思想。在全球化時代,先進的通訊技術和現代的智能設備進一步壓縮了人們之間的物理距離。然而,現代技術沒能消除人們之間的誤解和偏見。
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得不依賴的翻譯出了大問題。我們在翻譯時,常被不同文字之間的翻譯如何做到“信達雅”所困惑。
一些詞語可以在不同語言之間互譯,如中文的“樹”與英文的“tree”;一些詞語可以在不同語言中找到相應的對譯,如中文的“胸有成竹”與英文的“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還有一些詞語,雖然字面意思可以用另一種語言翻譯,但其內涵卻是不同的,如中文的“龍”和英文的“dragon”。
當然,這只是不同文字之間翻譯遇到的常見問題。我們在翻譯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時,麻煩會小點,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再創作”來回避無法翻譯的部分。然而,當我們在做新聞報道時,我們卻只能解讀而不是“再創作”事件。于是,大家對同一事件產生了不同的解讀。
為了不被錯誤或不準確的解讀所誤導,我們必須更加仔細地澄清事實。猶如我們在看小說,只有具備閱讀原文的能力才能欣賞其文字的魅力。
生活在地球村的村民們,如果要想更好地了解我們的鄰居,學習一門外語十分重要。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思想和貨物交流已成常態,掌握一門外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能力。跨文化交流亦成為我們生活的一種手段,因為我們不僅要與他人解釋我們的理念和推銷產品,更需要向他人學習和獲取我們需要的東西。
編輯 郭偉 張金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