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各國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科技發展上,都日趨互相依賴。然而,生活在一個國際村莊里的各國人民講的卻是不同的語言。如何讓大家都能在經濟全球化中獲益?語言是關鍵。
幾個世紀以來,新的技術和新的管理方法大都首先以英文或者其他主要西方語言出現。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中國人民一直努力學習外文,還有許多人致力于把大量的資料、圖書和網頁內容從外文翻譯成中文。如果沒有翻譯,我們很難在經濟和文化上達到今天的水平。
隨著中國翻譯市場的快速成長,已經有100多所高校開設了翻譯本科專業,159所高校設有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課程,2014年將有大約40所高校增設翻譯碩士專業。
在中國,外語和翻譯學習將會繼續發展,因為人們意識到,多一門語言就多一個思路、多一個就業機會、多一個成功渠道。
然而,語言學習還有比經濟發展更加深刻的內涵。在每一個字母和文字后面,都存在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不同的文化傳統。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為什么那樣想、那樣做,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學習其語言。
要達到心靈的溝通,開展交流與合作至關重要。上個世紀90年代,鄧小平為中國制定的外交方針里引用了一句古話“韜光養晦”,翻譯成英文就是要“低調行事”。鄧小平不希望中國扮演國際社會主義領導者的角色,而且中國也不具備擔當該角色的條件。中國“不扛旗、不當頭”,要走和平外交路線,不搞“陰謀外交”。但是,有外國學者片面地理解這句話,將其錯誤地翻譯為“隱藏才能,等待時機”,給中國外交造成了負面影響。
當中國夢的理念提出后,有人問:中國夢是中國要當超級大國,還是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要想懂得中國夢的含義,需要關注其三個組成部分,即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中國夢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也是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分享的果實。中國夢帶給其他國家的是機遇,而不是噩夢。如果外國譯者能擁有較好的中文功底,能對中國的近代史有所了解,就可以避免人們對中國外交政策的誤讀,也不會產生對中國夢的不安。
一個發展起來的中國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理解其他國家的人民如何看待中國,如何看待世界。同時,中國人民也需要更加有效地對外展示和說明中國。我們真切希望了解中國的外國朋友幫助我們介紹中國。我們特別需要懂中文的外國朋友參與這項事業。
當前,中國翻譯市場上60%的業務是中譯外,這一趨勢仍在上升。這與30年前中國翻譯市場主要是把外文的技術、管理經驗和文化藝術翻譯成中文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說,中國的翻譯事業正在從輸入型翻譯為主向輸出型翻譯為主轉變。
國際翻譯界普遍認為,如果一個人選擇把自己的母語翻譯成外語,那就是選錯了職業,因為最能有效發揮自己語言能力的辦法是把外語翻譯成母語。然而,由于多種原因,長期以來,而且在未來的很長時間內,中譯外還將以中國人翻譯為主。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需要有更多的外國人從事中譯外。可以肯定地說,學習中文和會使用中文的外國朋友在中外交流方面將有更多的機會發揮作用。
有兩個現實的例子說明在翻譯方面合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第一個例子,中國正在進行各級政府的簡政放權改革,其中一個措施就是合并一些政府機構,減少重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我們簡稱之為“推進大部門制。”有外國學者將其翻譯成“建立更加龐大的政府部委”。第二個例子,中國的中央人民政府叫國務院,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門是外交部。但長期以來,在中文里美國的外交主管部門(the Department of State)翻譯成國務院,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混亂。這種誤譯在兩個翻譯方向上都存在。
一種理想的局面是,能建立某種機制,讓具有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坐在一起探討如何把各自國家的基本國情、方針和政策傳達給他國受眾。這將減少誤會和懷疑,增進理解和互信。只有當人們能夠真正理解對方的意圖時,才能建設一個對利益攸關方都有益的穩定和平的世界。對于從事語言教育國際合作的人們來說,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全球化。
編輯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