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化協會是英國促進文化教育和國際關系的重要組織,旨在為世界各國人民創造國際發展機遇,促進思想碰撞與知識交流,并構建英國與各國人民的相互融合與信任。
75年來,英國文化協會堅持不懈地支持東亞地區的教師專業發展。如今,英國文化協會的教學中心已遍布全球47個國家,并與各國教育部、相關協會和教育機構合作,攜手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協會的工作主要涉及教育評估、課程設計和教學、教學能力、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輔導和教學資料等。目前,英國文化協會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和重慶均設有辦公室,其工作涵蓋了英語教學及評價、藝術、教育及社會等多個領域。
近年來,中國的英語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此外,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有了較大提升,主要體現在:越來越多地采用結對活動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使用多媒體技術活躍課堂,采用更加豐富的交際式教科書,為學生提供更多支持等。
然而,中國傳統的英語課堂仍存在諸多弊端:面對應試壓力,教師普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學進度較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翻譯和背誦,師生互動較少;學生學業成就評價幾乎完全依靠“知識點測驗+教師打分”的方式,而不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測試。
傳統英語課堂所奉行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即“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是訓練者,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中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賴于反復練習,應努力避免犯錯”,并不是金科玉律?!敖浑H式語言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交際式語言教學強調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互動和有意義的溝通,利用合作學習、發現學習和“嘗試—錯誤”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創造性地使用語言。教師應該成為“輔助者”而不是“主導者”,還應該做到因材施教。
中國現今英語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在課改目標的指引下,中國的英語課堂也在發生著變化。例如,課堂活動變得更具有真實情境性,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此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此外,教師更加關注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更加注重師生互動與學生自主學習,盡量避免出現教師唱“獨角戲”的情況。
未來中國英語教學的發展還需要多管齊下:教師發展不能僅依靠教師單方面的努力,學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都必須參與其中;教師培訓應務實并以技能培訓為基礎;英語教學目標應更加清晰,并采用國際英語教育相關書籍和材料;國家級英語考試應著重測試學生的溝通技能等。
編輯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