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看過一個關(guān)于股神巴菲特的故事。1991年7月的一天,巴菲特受邀參加比爾·蓋茨父母舉行的私人聚會。事后,巴菲特對朋友說:“晚飯時,比爾·蓋茨的父親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專注,而比爾·蓋茨的答案和我一樣!”由此可見,專注成就人生。
專注力,是指一個人專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動時的心理狀態(tài)。它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品質(zhì)和習慣,對于學習、生活、工作都至關(guān)重要。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專注力的重要性,為孩子做事不專心而感到擔憂和焦慮。那么,要如何發(fā)展孩子的專注力呢?
不破壞孩子的專注,給孩子一個專注做事的環(huán)境,盡量不打擾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恰恰是發(fā)展孩子專注力的基礎(chǔ)。很多父母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在孩子專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時,比如搭積木、玩玩具、閱讀、畫畫、玩水、觀察事物等時,常常不自覺地去以指導和幫助的名義打斷孩子,告訴孩子該怎么搭,如何畫,或催促孩子吃飯、喝水、休息、離開等。甚至有的父母對我說:“我給孩子買了培養(yǎng)專注力的玩具,可孩子就是不玩,非要去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和游戲……”
當孩子專注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我們視為浪費時間、不務(wù)正業(yè),非要孩子按我們的意志去“學習”專注力,結(jié)果卻往往破壞了孩子專注力,也容易引起孩子逆反,更不專注做事。我們非但不應(yīng)隨意打斷孩子做事,還要盡可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利于專注學習和做事的環(huán)境。有的家庭一吃完晚飯,母親就開著電視在客廳看韓劇,父親在書房“嘩啦嘩啦”地和朋友打麻將,孩子被逼得窩到客廳一角,根本無法專心看書、寫作業(yè),可父母卻又反過來責怪孩子學習不專注。
在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時,我們要盡可能地專注。經(jīng)常有父母通過短信、微信、私信等方式問我:“我的孩子做事不專注,該怎么辦?”我回復:“那您現(xiàn)在做什么呢?”對方答復:“我在陪孩子啊!”邊陪孩子,邊擺弄手機,幾乎成了父母陪伴的常態(tài)。想想,我們連陪孩子時都缺乏專注,又如何要求孩子做事專注?越是年幼的孩子越缺乏自我意識,往往基于本能,靠潛意識和外界交流,所以,他們的心靈感應(yīng)能力也更加強大而敏感。父母的陪伴是否專注,孩子能清晰地感知到。我們的不專注,不僅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同時也讓孩子為了確認爸爸媽媽是否愛自己,而把關(guān)注點放在父母身上,不能專心于自己手中的事情。
孩子情緒能力的強弱,也是影響其專注力的重要因素。很多孩子之所以無法專心地學習、做事,其實是內(nèi)在的情緒或情感問題所導致的。比如,一個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孩子,會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看法。上課時,老師不點名地提醒有的學生溜號了,他就會認定老師是在批評自己,甚至還會擔憂: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下課后,會不會找我去辦公室?會不會通知我的家長?試想,處于這種擔憂和恐懼中,孩子可能安心地聽課、看書嗎?所以,發(fā)展孩子的專注力,不能忽視對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一個有自信、心態(tài)積極樂觀的孩子,做事自然更專注。
電子產(chǎn)品,對年幼孩子的專注力也是一種傷害。無論是想通過動畫片、電腦游戲?qū)⒆舆M行“早教”,還是因為自己太忙,把孩子托管給電腦、電視、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都會損害孩子的專注力。因為這些刺激的畫面會讓孩子習慣被動接受,喪失主動性,導致孩子注意力缺失,不愿讀書,對環(huán)境刺激的敏感性低,意志力薄弱等問題。我不是讓父母硬性禁止孩子接觸任何電子產(chǎn)品,而是希望父母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更高質(zhì)量的親子陪伴,比如游戲、閱讀、戶外活動等,讓孩子有更多機會體驗真實的生活。這不僅利于孩子專注力的發(fā)展,還利于良好親子關(guān)系的構(gòu)建。
父母還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發(fā)展孩子的專注力:自己做事專注,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盡可能給孩子一個規(guī)律的生活,秩序有利于發(fā)展專注力;對孩子的要求要合理,過高標準容易讓孩子注意力分散;讓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過多的目標和誘惑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尊重和保護好孩子的興趣、愛好,他喜歡的事情自然會專注地做;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幫孩子做好時間管理,節(jié)約的時間由孩子自由支配;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利用一些發(fā)展專注力的小游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