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父親節,微信里好多人曬送給父親的祝福,曬自己享受到的那些父愛。從小到大,爸爸沒有對我說過什么溫情的話,也少有溫情的舉動。11年前,在他剛去世不久,我對媽媽說:“我覺得爸爸不愛我。”媽媽說:“不是這樣的,你大學畢業坐火車去北京的那天,你爸在家里一直念叨著‘火車快到沈陽了吧,這會兒快過山海關了吧……’等接到你報平安的電話,他才松了口氣,‘終于到北京了’。”
聽著媽媽的話,我眼前仿佛出現了爸爸坐在那張老沙發上,一邊看著報紙一邊喃喃自語的樣子,瞬間感受到那濃濃的父愛伴著火車一路呼嘯而來,淚水也洶涌而至。
是啊,世上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太少太少了。可總有人像我這樣,抱怨父母不夠愛自己,或是根本不愛自己。
一個女友說,父母從小就偏愛姐姐和弟弟,她夾在中間像是多余的。當她快30歲時,還忍不住跟媽媽翻舊賬,說小時候有一次她只給姐姐做新衣服,自己只能穿舊的。媽媽聽了難過地流淚解釋:那不是因為愛姐姐多過愛她,而是那年姐姐要上小學了,做媽媽的覺得姐姐更需要一件新衣服,才能不被別人笑話。只記著這件事的她卻忽略了媽媽曾給她買的那些新衣服,家里也只供她上了大學。
還有一個好友的媽媽60歲了,還時常跟90歲的老母親抱怨,小時候她是如何為了搞革命而忽略自己,甚至從來沒在母親懷里躺過。90歲的老人委屈地說:“難道你從小是靠墻站著長大的?”事實上女兒曾經因為一離開媽媽的懷抱就苦惱,白天黑夜都要媽媽抱著,整整一年多。
渴望更多的父母之愛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不難理解。但父母并非完人,因為社會環境、生活的壓力,他們的愛不能表達完全,或有缺失,甚至有所偏差都是在所難免的。但他們拼盡全力愛孩子的心不應受到質疑和否定。也許有人會說:“我沒發現父母哪兒愛我,他們就是不愛我……”作為過來人的我,只想告訴你,那是你太在意自己的感受,一直停留在索取的階段,還沒學會如何感恩與付出。
有些人總是對那些父母“對不起我們”的事兒耿耿于懷,甚至會記恨一輩子。只不過父母是用自己的方式來愛我們,可能是我們不需要的,或是讓我們感受不到的,甚至是讓我們厭煩的。
但在那些不被我們接受的行為背后,父母的白發和彎曲的脊梁里藏著的卻都是對我們深深的愛,不管我們記不記得,承不承認,他們就在那里,從未離開。而我們缺少的是細膩的體味,是與他們更多的交流。去尋找、去發現父母曾給我們的那些愛,就會發現,一句話、一頓飯、一件衣服里都是愛,讓我們不能不愛他們,我的父親母親。
[—請參閱本期P48《我的父母,額滴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