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元化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構建多種多元化欣賞教學活動模式。通過多元化音樂欣賞教學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得到審美體驗,豐富情感體驗。在音樂欣賞中提高學生的修養,理解人類文化的多元性,不斷豐富學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關鍵詞]高中音樂;欣賞教學;多元化
一、教學內容多元化
古今中外的音樂珍品浩如煙海,絢麗多彩。學生可較為全面地了解并學習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尤其在當今音樂教學改革中,在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還應更多地探索音樂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廣泛研究中外音樂文化的縱橫關系,把音樂欣賞教學放在多元音樂文化的比較之中展開,使學生對中外音樂文化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在學習中,可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維的視角,識別各種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下的音樂特色,認識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態下的音樂異同,體會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區別。
作為音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了解各種音樂的表達形式,對各種音樂文化進行審美體驗,了解各種音樂在其文化中的價值,還要在不同的音樂文化之間進行比較。進行多元化音樂欣賞教學的同時,還必須注意保留自己的傳統音樂。傳統民族和外族文化的音樂之間,達到一種健康的平衡,包容其他民族文化的音樂。
二、教學形式多元化
音樂欣賞是一項音樂審美活動,它的基本意義是從中獲得音樂的審美體驗。音樂欣賞的對象多種多樣,學生欣賞音樂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都是圍繞著音樂的審美體驗這一核心來進行的。
音樂欣賞體驗是多元化的,受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文學修養、不同的思維角度與價值觀念的影響。同一部音樂作品在不同的聽眾心中會激起不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不同的共鳴。審美體驗的多元化是人的認識規律在欣賞教學領域的特殊體現,其特殊性在于由于感知主體的個性差別(諸如生活體驗、思維定勢、認識水平、認識角度、認識方法等),導致其對欣賞客體(即音樂作品)的切入點、共鳴點、感悟度把握的差別,從而也導致不同審美主體在音樂欣賞中,所獲得的審美體驗層次的不同,這就是審美體驗多元化的必然性。
三、教學模式多元化
1.自主性學習。這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和激勵學生主體的自覺意識,使學生樂學、會學,從而養成和發展個性品質。在欣賞歌曲《青藏高原》時,教師利用一些描繪西藏風光的圖片或錄像,特別是大草原和成群牛羊,還有雪域高原等這些畫面,先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西藏的遼闊,結合畫面來了解西藏風情,體會該如何表現西藏音樂的風格。同時,讓學生自己聯系地理課上學過的知識,自己介紹青藏高原的地理風貌,加深學生對青藏高原的印象。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就會主動地找出歌曲的旋律與其地理風貌所共有的特征,展開想象,再運用自己掌握的音樂知識分析作品,使學生在音樂的感性認識基礎上逐步提高到理性認識,并學會自主欣賞,最后做到即使沒有教師指導,也能獨立欣賞一些簡單的作品。
2.合作性學習。在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構建師生合作教學、生生合作學習的集體性教學模式,充分開發課堂集體的交往、信息網絡、群體心理氣氛等社會心理因素的教學潛能,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活動中,學會交際,學會參與,學會關心,促進學生個性社會化。教師改變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創造合作學習的課堂氣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多元化音樂欣賞教學中,可以建立課堂學習小組,著重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換意見,扮演欣賞作品的不同角色,挖掘集體潛能,體驗合作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3.創造性學習。這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多想、多問、多實踐,開發創新意識,發展創造性思維,形成創造性個性品質。如在欣賞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的教學中,先分主題、分段落,形象地欣賞,再完整地欣賞全曲,教室中一片“靜寂”,只有音樂在師生的心中跳躍,此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調動,聽覺、視覺的感官全部被打通,學生運用所學的多學科知識,綜合地去欣賞這首音樂作品。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