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一本名叫《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日本名《阿花的味增湯》)的書,讓全世界無數人為之感動淚奔。該書作者是來自日本的一家人。爸爸安武信吾、媽媽千惠和女兒阿花。父親是日本新聞社的一名記者,女兒阿花今年11歲,就讀于日本福岡立草江小學四年級。
而媽媽千惠,則在6年前離開人世。那一年,阿花剛剛5歲。但對于一位曾用心陪伴、愛護并教會了女兒“世間最了不起的本領”的媽媽來說,自己走得了無遺憾……
對媽媽來說,孩子是超越自己生命的人生至寶
2001年,阿花相戀多年的父母走入了婚姻殿堂。那年,父親安武信吾34歲,母親千惠26歲。千惠是乳腺癌患者,結婚前剛做了手術。醫生當時給她的建議是:必須捱過5年,癌癥不再復發后,再考慮懷孕生子。
盡管丈夫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為了妻子的健康,這輩子都不要孩子。但是,千惠卻在偷偷地做著“拼掉性命也要為他生個孩子”的準備。結婚一年后,千惠懷孕了。她一個人去醫院檢查,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各項身體指標都非常正常,千惠喜不自禁。懷孕第100天,千惠才對丈夫吐露秘密:“再過半年,你就要當爸爸啦!”
安武信吾什么都沒說,這個年近40歲的男子,從那以后,每天早上都會陪妻子吃完早餐后再去上班,無論加班到多晚,他都會回家,而不是在辦公室的沙發上打發一晚。2003年6月,安武信吾和千惠的女兒阿花出生。看到女兒的那一刻,千惠哭著說:“這一刻,我知道還有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人生至寶。因為,孩子的到來,證明了我曾來過這個世界……”
滿心都沉浸在女兒到來喜悅里的安武信吾,并沒有從妻子的這句話里聽出厄運再次襲來的信號。而且,從懷孕到生產,再到剛8個月的女兒學會叫“媽媽”,千惠的身體狀況一直都很好。但是,2004年5月,千惠在所執教的學校(千惠是音樂老師)組織的例行體檢中,被查出乳腺癌復發……
“曾經來過這個世界”一語成讖,癌癥復發來得兇猛,不間斷的治療卻遲遲不見顯著效果。當“隨時都會離開”成為千惠和丈夫無法回避的話題,她開始思考:“該給女兒留下點什么,才讓她不至于在沒有媽媽的日子里,能好好地活下去?”癌癥復發后,千惠不得不辭掉了學校的工作。丈夫的薪資雖然還不錯,但每月還要支付女兒出生后新買房子的按揭貸款。這個家庭,可沒有大筆的錢留給孩子。
健康第一,學習第二,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看到妻子每天都在想著如何給女兒留下“愛的遺產”,而不是積極配合醫生早日治好病,安武信吾很生氣。“孩子固然重要,但你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就不重要了嗎?畢竟,孩子長大會離開我們……”千惠哭著打斷丈夫:“是我先離開她好不好?即使沒有癌癥,我們也會先于孩子離開……”
乳腺癌復發后,這個家庭開始了一日三餐的糙米生活,因為千惠不能吃肉,不到一歲的阿花也不能再吃母乳了。讓千惠欣喜的是,女兒并不像其他孩子一樣討厭這健康卻也寡淡的飲食,她超愛吃納豆,也愛吃大醬湯。她興奮地說:“女兒喜歡納豆、大醬湯這些即使沒有太多錢也能買到的食物,這讓我放心了。因為這意味著即使她以后沒掙到什么大錢,也能活下去。”當然,這也讓自癌癥復發后,就一直想給女兒留點什么的千惠恍然大悟。教女兒做飯、洗衣和灑掃這樣的家務活兒,這樣,當她離開后,阿花就能照顧自己了。
醫生說,如果保持好的心情,積極配合治療,千惠還能活3到4年。千惠欣然接受,對她來說,能結婚、生下女兒,已經足夠感恩了。
女兒阿花兩歲時,千惠開始教她洗自己的襪子,女兒的小手搓得通紅,她把還沒清理干凈的襪子曬在太陽底下,一旁的千惠沒有幫忙,而是笑著鼓勵。“不發言,不幫忙。教孩子做事情時,最重要的就是讓她獨立思考和體會。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我都要讓她自己來。”當母親抱怨千惠為何不告訴外孫女兒,襪子上的肥皂泡沒清理干凈時,她這樣回答。
阿花3歲生日那天,千惠送給她一臺手動榨汁機。阿花興致勃勃去拿了兩個橙子,千惠說:“橙子的味道固然香甜,但如果不搭配其他食物,或許就沒那么健康。”阿花放下一個橙子,去拿了一條黃瓜,說:“阿花喜歡橙子,媽媽喜歡黃瓜。”千惠笑了。3歲的女兒已經懂得回饋媽媽了,當然更重要的是,她已經開始學著自食其力。
讓阿花學會做簡單的家務活,只是讓她先練練手,千惠最想教給女兒的,是做飯的本領。身患重病,隨時都會離開的她,比誰都明白吃飯和健康的意義。“健康第一,學習第二。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千惠在日記本里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在學會了洗蔬菜、水果,并根據父母和自己的喜好榨不同口味的蔬果汁后,阿花又在媽媽的引導下,開始學習煮糙米飯。千惠照樣只是在一旁看著,不插手、不發言。
最開始的日子,阿花只是在媽媽做晚餐時,負責煮飯的工作。但某一天清晨5點,當千惠剛走進廚房,準備為丈夫做早餐時,發現阿花已經站在凳子上,踮起腳尖摁亮了電飯煲的“開始”鍵。“媽媽,除了煮飯,我還想切菜、炒菜!如果爸爸愿意幫我搬壇子的話,我也想做大醬!”千惠忍住眼淚,輕輕地把女兒摟進懷中,說:“是的,阿花,這些,媽媽都會教你。而且媽媽也相信,你會比媽媽做得更棒!”
和媽媽的約定:
不說別人壞話、不忘記微笑、天天都好好吃飯
2007年夏天,阿花4歲生日,媽媽送的禮物是一條碎花圍裙。而爸爸的禮物更酷,是一套小學生用的刀具。阿花高興壞了,她系上圍裙,把頭發扎起來,然后讓媽媽用小方巾把自己的頭包起來。“因為媽媽做飯時,也是這樣的。”
癌癥復發已經3年了,這3年里,盡管除了住院的日子,每天都給丈夫、女兒做飯,但越來越疲憊的身體,和一陣緊似一陣的疼痛告訴千惠:離開的日子不遠了。
阿花4歲生日的第二天,清晨5點,千惠狠心把她從被窩里拽了出來。她決定讓女兒學習切菜。但是,當她把刀遞給女兒,看著她邁上凳子,拿起刀要切土豆時,千惠緊張得閉上了眼睛。沉沉的菜刀,4歲的孩子用得很吃力,阿花用力拉扯發出來的切菜聲鈍鈍的,但她一絲不茍一言不發,額頭滲出了汗水。土豆切得像小石頭似的,但謝天謝地,阿花竟然沒有受傷!接著,她又自告奮勇切了芥藍和蘑菇。
千惠開始炒菜、燉大醬湯。讓她驚訝的是,她炒菜時,阿花竟然用她的小攝像機拍攝。“我下次做菜的時候,問攝像機里的媽媽就可以了!”
一家三口吃完早餐,父親去上班,母親搭載他的車去醫院,女兒阿花則先去花園里遛半小時的狗,然后回家,鎖門,自己去1000米外的保育院。有人問她:“阿花,你媽媽為什么不送你?”她說:“連洗衣、掃地、遛狗和做飯這樣的事兒我都能做了,上保育院還需要媽媽送嗎?”
“沒有什么比做飯更有出息。”千惠這樣告訴女兒,而阿花也的確這樣認為。在阿花5歲生日前,她在媽媽的陪伴和示范下,學會了煮松軟健康的糙米飯、制作漂亮美味的壽司,她煮的大醬湯,常常讓爸爸和奶奶誤以為是媽媽的杰作。對了,阿花為了慶祝5歲生日,還第一次做了一大壇子大醬!那種被阿花自己形容“有點臭臭的,但吃著吃著也就很香了”的大醬,整整吃了一個冬天。
2008年7月11日,阿花5歲生日后不久,千惠在家人的陪伴下離開人世。阿花沒有哭,因為這是她和媽媽的約定。
故事還沒有結束。2013年秋天,已經有6年廚齡的阿花,和爸爸還有天堂里的媽媽合出了《阿花的味增湯》。在這本書里,阿花給媽媽寫了一封信:“最近我的拿手菜是咖喱飯和土豆燒肉。托媽媽的福,在學校里,阿花最拿手的就是音樂哦!我也想跟媽媽一樣,長大后成為一個會唱歌的人。為我加油吧!”“打掃浴室和洗衣服的活兒,我有點偷懶了,上了四年級我會努力的。因為我和媽媽說好了,你就在天國看我的行動吧。”“不說別人的壞話,不忘記微笑。這些都是媽媽教給我的。而我,也一直是這么做的。”
阿花的父親安武信吾,至今還在維護阿花媽媽生前記錄女兒成長的博客。在2014年3月的一篇博客里,他說:阿花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周末她會去料理學校上課。她是學校的美食達人,帶給同學的便當被稱贊“有媽媽的味道”。同時她還繼承了媽媽的音樂才能,喜歡唱歌、跳舞,而且也做得像模像樣!
阿花說:“當我做飯的時候,會覺得我是最幸福的人!當然,這也是媽媽教給我的。”是的,我們并不能因為阿花沒有媽媽,就認定她不幸福。因為,那些曾經用生命去愛,去教會孩子自食其力的媽媽,無論她身在何處,她的孩子都會堅強、能干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