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和免疫力有直接關系。發熱是大腦針對入侵的細菌病毒,主動調高體溫,進入應敵狀態的一種自主行為。兩周以內的發燒是急性發燒,80%以上的原因是因為感染病毒、細菌或真菌;也可能有免疫方面的疾病,比如腫瘤。超過兩周的發燒,病因比較復雜。
我們誤解了發燒
我們常常有一個認知誤區:一旦發燒就趕緊吃藥、打針退燒,擔心把腦子燒壞了。事實上,如果不找到發燒的原因而盲目用藥或退燒,有可能因為藥不對癥而延誤病情,甚至致死。有的腫瘤患者,因此被延誤成晚期,造成很多遺憾。
發燒分為低熱、中熱和高熱:38℃以下為低熱,38℃~39℃為中熱;39℃~41℃為高熱。一般來說,只有在發燒超過41℃時,腦子才可能受到影響。讓大家聞之色變的“腦炎”,并不是發燒導致的,而是腦子先有了病,腦炎損傷了神經腦細胞,表現出發燒的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有3種人發熱時不建議硬扛:一是老年人。多數老年人患有多重基礎性疾病,發燒后感染容易加重;二是兒童,尤其是嬰幼兒,孩子的抵抗力差,可能會轉為肺炎;三是體重沉的人,尤其是月份大的孕婦,發燒時也需要積極就醫。
所以,我們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當體溫低熱,感冒癥狀圍繞在鼻子周圍,表現為典型的“上呼吸道感染”時,如流鼻涕、嗓子疼、咳嗽,但精氣神和飯量還行,不吃藥的話,不到一周就能康復。當體溫中熱、高熱,且全身癥狀比較重,頭痛、乏力、食欲不振時,建議及時就醫。
還有些人認為,不發燒就代表身體好。有的阿姨,甚至20多年沒有發過一次燒。其實,這也是一個認識誤區。人體的免疫能力分為兩種:一種是非特異性免疫,它是先天遺傳的免疫能力,如同人體的防盜門,能對抗多種微生物;另一種是特異性免疫,它是后天獲得的免疫能力,具有專一性或針對性,比如兒童患了一次麻疹后,就不會再得麻疹。長年不發燒的人,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很強,但特異性免疫能力比較弱。由于平時缺乏和病毒、細菌的戰斗演練,一旦入侵的微生物數量多或毒性大時,可能會抵抗不住。
在治療發燒時,有些醫生喜歡使用“三素一湯”:抗生素、維生素、激素和輸液。使用后,病人自己感覺很舒服,認為這樣的醫生是神醫。但是,“三素一湯”會降低病人自身的免疫力。
民間流行的4種退燒法,
哪種更靠譜
A.通過發汗的辦法來退燒。
專家說,這種方法可以有。
B.用酒精擦拭身體,物理降溫。
用酒精擦拭身體,是一種常用的醫療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發燒分為兩個階段:先是體溫上升,期間會感到渾身發冷,凍得直哆嗦;到達一個溫度后,會逐步降溫。如果在體溫上升階段擦酒精,會讓病人更冷,肌肉收縮緊張、身體僵硬,非常不舒服,反而加重痛苦。另外,如果身上有皮疹,也不能擦拭酒精。
C.退燒藥+消炎藥+感冒藥。
選用退燒藥,主要考慮的是時機和必要性。退燒藥是不能發汗的,但能進入顱內,控制我們的體溫調節中樞,把體溫往下調,有鎮痛作用。一般來說,退燒藥如果應用得當,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不會損傷我們的免疫力。但也有個別病人服用退燒藥后,出現水泡過敏。
消炎藥就是我們常說的抗生素,它只對細菌感染有效。而我們發燒最主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任何作用。
感冒藥多數是一些中藥制劑,對身體基本沒有什么損害。感冒藥不能發汗退燒,只能緩解感冒癥狀,讓人身體舒服些。
D.避免裹得太多,盡量少穿衣服。
在體溫上升、冷得難受的階段,要多蓋被子;在達到一個頂點溫度時,比如39℃、40℃,感覺身體不冷了,少穿衣服對退燒有一定效果。有些老年人照顧孩子時,容易好心辦壞事。孩子已經高燒到39℃,還擔心他著涼受風,使勁兒蓋著捂著。越捂,熱就越散不出來,孩子高燒的時間反而會持續得更久。
在這里,專家給我們推薦了一個既實惠又有效的辦法:溫水擦浴。溫水擦浴法不僅成本低,病人自己還感覺很舒服。它對皮膚沒刺激,對免疫系統也沒有損害,沒有任何副作用。方法是:用溫水擦身體有大血管的部位,如頸部、腋部、腹股溝,甚至臉、胸部都可以擦。要反復地擦,讓體溫降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