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本書特別火,叫做《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覺得這個書名不合適,因為家長和老師各自的功能不一樣,根本沒法放在一起比較。對于幼兒來說,家長的功能,側重親子之間的互動與陪伴,比較隨意;老師的功能,側重示范和訓練,比較系統,目的性更強。家長和老師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家長永遠不是孩子的老師。即使家長的職業是老師,下班回家后,她也只能做家長。
但是我發現,有些家長真的把自己當成了孩子的老師,甚至是“訓導員”。她們沒事就拿著卡片教孩子,幾個媽媽湊在一起炫耀:“我的孩子才3歲,已經能認多少字,背多少首唐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后,媽媽經常問孩子:“老師都教你什么啦?”當知道老師只是帶孩子玩時,就會顯得很焦慮,覺得老師不負責任,為什么不教孩子有用的東西呢??墒?,即使孩子把三字經倒背如流,又有什么用呢?最厲害的,也不過上電視做個才藝表演而已。
其實,幼兒園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個有局限的小型社會,在受保護的條件下,讓孩子短暫離開父母的視線,在群體生活中體驗規則約束的作用,漸漸放棄自我中心,學會和人相處。好的幼兒園會配合孩子成長教育的需要,透過特別設計的環境、目標性的課程和體驗活動,提供給孩子深廣學習和能力培養。所以,上幼兒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在我看來,孩子在幼兒園里得到的能力只有3個: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心理素質。具備這3種能力,孩子才能夠與小學的學習銜接好。這也是孩子在6歲之前必須完成的任務。這3種能力都很重要,因為時間的關系,我重點講一下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要建立在體驗的基礎上。孩子體驗之后有感受,他才會真的學到東西。 有一次,我去一所幼兒園做講座,特意問園長:“你們有沒有一小片園地種東西?”園長說有,然后帶我去看。很小的一塊地,種了柿子、茄子、辣椒等不同種類的蔬菜。我覺得這樣的幼兒園就很好。孩子親眼看見柿子怎么慢慢長出來,結出果實,會覺得生命的過程特別神奇,柿子在他腦海里是活生生的。有的幼兒園老師為了讓孩子擁有體驗,帶著孩子做各種活動,因為孩子每完成一個活動,就是擁有一種體驗。有些家長不理解,會認為這個過程是浪費時間。
那么,家長要怎么幫孩子提高學習能力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玩。帶孩子到大自然觀察事物,和他玩各種游戲、陪他畫畫、做手工、閱讀繪本等等。“玩”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參與進來。舉個例子,家長可以陪孩子玩動物卡片的游戲。媽媽收集帶有動物圖案的雜志、繪本、明信片、照片等,然后問孩子:“這是老虎嗎?”孩子如果答得對,就肯定一下。媽媽把帶有老虎的圖片剪下來,孩子幫忙涂膠水、貼圖片。媽媽在圖片旁邊寫上“老虎”兩個字。孩子不會寫,但是他因為有參與感,會覺得寫字很好玩,甚至讓媽媽抓著他的手一起寫。老虎的名稱、有幾個腳、尾巴長還是短,家長沒有教,但是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全都學會了。
在學習能力中,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叫做規則意識,這是通過幼兒園訓練獲得的。有些家長找到幼兒園老師說:“我的孩子不想睡午覺,為什么非得逼他呢?”幼兒園為什么要設置睡午覺這個內容呢?其實是為了訓練孩子的規則意識。孩子通過這樣的訓練,能夠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所以,破壞幼兒園的規則訓練,其實就是阻礙孩子的成長。要知道,孩子是必須要融入社會的。幼兒園的規則,是通過長期實踐而建立的。培養規則意識,孩子的人際互動才能很好地進行。所以,對于不愿睡午覺的孩子,家長可以告訴他:“寶寶,你可以在床上安靜地躺一會兒?!倍皇侨ケг褂變簣@的規定太死板。
家長必須做的4件事
1. 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而寬松的成長環境: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這是原則;
2. 引導孩子去做該做、能做、可做、可學的事:少談空理論,別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地教訓,這是策略;
3. 疼愛孩子,就要為他的成長設想,讓孩子嘗試做事:讓孩子動手動腦,別總是替他做,或不讓他做,這是智慧;
4. 多肯定孩子的努力過程,別總是關注成果:避免無原則的表揚夸耀或批評打擊,這是心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