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蟲蟲不懂數學?我們發現昆蟲的一些行為中包含著很深奧的數學道理,而且它們中有些還是數學天才呢。
蜜蜂有極強的認路與計算往返路程所需時間的能力,是自然界不可多得的計算能手。
我們不妨考察一下它們的計算本領。在盤子中裝一些濃糖水,放在距蜂巢6米遠的地方,很快,蜜蜂就會發現這些盤子。
第二天,我們把盤子挪到比原來的位置遠25%的距離即距蜂巢7.5米處。第三天,在現有的基礎上再移遠25%的距離,即距蜂巢9.4米處。
這樣,我們每天在前一天的基礎上往遠處移25%的距離,蜜蜂也會跟著移動。持續一周后,蜜蜂就會先在應放盤子的新位置上等候了。
你看它們的計算能力多強,還能把每天變化的“標準量”考慮在內。
在歸巢的時間安排上,蜜蜂也懂得運用數學方法。
如果幾萬只蜜蜂同時歸巢,勢必發生擠壓或碰撞等傷亡事故,因此它們總是分群歸巢,一般分為三批:第一批是50分鐘歸巢一次,第二批是60分鐘歸巢一次,第三批是70分鐘歸巢一次。
蜜蜂的蜂房設計更是數學設計的杰作,令人類工程師也不禁擊掌驚嘆!
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則是封閉的六角棱錐體,由3個相同的菱形組成。
有趣的是,無論是哪個蜂房,組成底盤的菱形所有鈍角都是109度28分,所有銳角都是70度32分。
當氣溫變化時,蟋蟀能很快知道溫度,并且通過改變鳴叫的頻率和次數準確地“報天氣”。
不信的話,你可以試試哦。看著表,數一數蟋蟀在15分鐘內鳴叫的次數,再把蟋蟀叫的次數加上37,就能知道當時的溫度了。
例如,蟋蟀15分鐘內叫了40聲,那當時的溫度是40+37=77。你肯定會問,哇,氣溫怎么這么高?別緊張,77是華氏溫度,換算成攝氏溫度,就是25攝氏度。
蟋蟀這家伙真逗,不僅是個氣象家,還精通數學,是玩數字的高手!
英國昆蟲學家興斯頓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只死螞蚱分成三塊擺放在螞蟻洞口,其中第二塊的重量比第一塊的重量大一倍,第三塊的重量比第二塊的重量大一倍。
當螞蟻發現這3塊食物后,立即調兵遣將前來搬運。10分鐘后,大群螞蟻如同一支有組織的軍隊接蹱而來,之后分別奔赴到不同重量的食物前。
興斯頓觀察螞蟻數量的分配,不禁大吃一驚:28只螞蟻聚在小塊螞蚱周圍,51只螞蟻聚在中塊螞蚱周圍,89只螞蟻聚在大塊螞蚱周圍。
根據螞蚱大小比例來分配搬運兵力,如果沒有一定的數學頭腦,它們能辦到嗎?
“南陽諸葛亮,獨坐中軍帳,排成八卦陣,要捉飛來將”,不用說,你也知道這說的是蜘蛛。
它靠蛛網來捕捉獵物,因此,織網的技術非常高超,而且還蘊含著數學智慧。
它用吐出的絲結成八角形形狀的網,不但結構復雜而且造型美觀——中心向外輻射的兩條相鄰半徑間的兩段蛛絲,彼此都是平行的,而且每一根橫條蛛絲與主要輻射向外的蛛絲相交所成的角度都相等,完全可以與畫圖高手一比高下。
珊瑚蟲每天都會在自己的體壁上“刻畫”一條環紋,一年“刻畫”365條,既不多也不少。因此,你如果想知道珊瑚蟲的年齡,就可以數一數它們體壁上的環紋。
然而,科學家們還發現,3.5億年前的珊瑚蟲每年“刻畫”在身上的環紋不是365條,而是400條。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那時地球自轉一天僅為21.9小時,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由此可見,珊瑚蟲能夠精確地記錄天象的變化,把大自然的秘密長久地保存下來。
編后語:
蟲蟲數學家的數學才能真是令人驚嘆。精通數學的蟲蟲遠遠不止這幾種,壁虎、切葉蜂等也是厲害的數學家。
壁虎在捕食蚊、蠅、蛾等小昆蟲時,總沿著一條數學上稱為“螺旋線”的軌跡爬行;切葉蜂用大顎剪下的圓形葉片,每片的大小基本一致,像依照模子刻出來似的……
在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蟲蟲數學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