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域經濟是北京的首創。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山區農民尤其是礦山關閉地區農民,主動摸索發展適合山區特點的產業,像懷柔虹鱒魚一條溝、房山十渡景區等等,這就產生了北京溝域經濟的雛形。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又成功打造了延慶四季花海、懷柔天河川、平谷十八彎和密云司馬臺·霧靈山國際休閑度假區等一批溝域經濟典型,溝域經濟已經成為北京山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最大亮點。
明確溝域經濟定位
溝域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轉變山區發展方式的成功實踐。經過多年的發展,溝域經濟定位已逐漸明確并得到人們的共識。
首先,溝域經濟是山溝經濟。溝域經濟就是在傳統山區經濟的基礎上不斷轉型、演變過來,而又和傳統山區經濟有著本質區別。傳統的山區經濟,要么是封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要么是依靠資源、無序開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經濟。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資源型經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京西南山區多煤礦和石灰巖,為致富而大礦大開、小礦小開、有水快流,其結果必然是富了眼前,毀了自然,留下無窮隱患。長此以往,山區剩下的只有禿山干溝、污水臭溝,最終人們連基本生存也難以維系,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二是純自然經濟。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靠地溫飽。農田里單純種植玉米等糧食作物,林場里種植有限的核桃、板栗等果樹,產業縱向無延伸,橫向無融合,農民充其量是豐年溫飽,災年靠救濟,難以脫貧。三是封閉型經濟。就是狹窄的山溝,獨立的村落,與周圍區域、外部世界相互隔絕。世世代代沿襲小農經濟,過著“二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山村田園苦寒生活。本世紀初,北京關停礦產開采后,山區經濟發展可以說是山窮水盡,面臨新的選擇。2004年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山區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功能定位,山區開始轉變發展方式,逐步探索發展溝域經濟。
其次,溝域經濟是生態經濟。溝域經濟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改變山區發展方式,挖掘資源潛力,發展生態友好、高效富民的產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環境提升與山區產業發展的同步推進,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
其三,溝域經濟是特色經濟。發展溝域經濟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需求。也就是說,既推動山區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安居,又為首都市民“走進山區、享受自然、參與互動”服務。
溝域經濟發展新舉措
上世紀末以來,北京溝域經濟經歷了自發探索、試點建設、重點推進階段,日漸成熟,成效凸顯。四季花海、白河灣、古北水鎮、十八彎,猶如一張張畫卷舒展在京郊青山綠水之間,已經成為北京富裕山區農民、加快城鄉統籌、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模式,溝域經濟為北京山區經濟社會發展開辟了新視野。
一是生態修復切入。這個類型溝域往往處于礦山地區。礦山關閉后,進行生態修復和產業轉型。比如,門頭溝妙峰山玫瑰谷,關閉礦山后,用工程帶項目,實施系列生態修復工程,發展玫瑰、櫻桃等花果產業。
二是龍頭景區帶動。依托有名氣、有規模的自然或人文景區,對周邊村莊或者農戶旅游發展形成帶動。比如,密云司馬臺·霧靈山國際休閑度假區,依托司馬臺長城,帶動司馬臺新村等周邊村莊鄉村酒店旅游發展。
三是自然風光主導。依托良好的山水生態,科學規劃、整體包裝,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比如,懷柔白河灣,依托白河濕地,按照“回歸自然、崇尚自然、養生自然”的理念,打造“養生福地、休閑勝地、致富寶地”,在搬遷新村發展生態休閑旅游。
四是特色產業發展。在溝域內因地制宜發展唯一性特色產業,并將產業融合、延伸,形成主導產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如,房山上方花海,2013年發展油菜花、彩葵1500畝,安置就業621人,實現土地流轉收益和花卉收益900余萬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00萬元,戶均增收7000余元。
五是民俗文化展示。該類型溝域往往有濃厚的宗教、民族或民俗文化底蘊,通過深度挖掘,發展鄉村民俗旅游。如,平谷丫髻山道教養生谷、懷柔滿韻湯河、門頭溝爨柏溝。民俗文化與自然形成了山水形勝、渾然天成的古韻,彰顯了溝域的特殊魅力。
六是文化創意先導。整合資源,引進現代元素,形成文化創意先導的產業模式。像懷柔長城國際文化村,依托長城景區,引進西方休閑文化和經營理念,提升了鄉村旅游檔次。
北京溝域經濟已經形成了一定模式,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千篇一律地模仿,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推動溝域經濟持續發展。新“三起來”,是北京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抓手,也是推進北京溝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是把山區土地流轉起來,擴大溝域市場吸引力。目前,山區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閑置、利潤不高、效率低下等問題普遍存在,各區縣積極探索盤活農用地、林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推動山區土地流轉起來,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讓山區土地點石成金,促進溝域經濟發展。
二是把山區資產經營起來,釋放溝域發展活力。山區“三塊地”之一的宅基地上,閑置著房屋、古村落、生態景觀、人文遺跡等資產。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各區縣探索盤活這些閑置資產,通過村集體包裝打造、引導社會優質項目落戶溝域,實行股份合作經營,實現資產增值。密云縣干峪溝村,將村內閑置房屋以一間1500元的價格出租,全村年租金收入達52萬元,農民人均分紅7000余元,按照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大房出租2866元一間,小房1988元一間,營業收入村集體可以參與分紅。
三是把山區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力。各區縣引導農民成立溝域經濟合作聯社或溝域主導產業合作社,或者引進高端龍頭企業,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既幫助農民提高經營收入,又幫助農民支配資源、經營資產、闖市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農民。比如,平谷區九里山溝域閆式葫蘆產銷專業合作社吸納農民,開發葫蘆燙畫藝術品,每個葫蘆由原來的兩三元增加為二三百元,僅此一項戶均增收2000多元。
明確溝域經濟的發展方向
各山區縣積極推進溝域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溝域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溝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由于各區縣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同,溝域發展的層次也不同,既有四季花海這樣的品牌溝域,又有至今面貌變化不大、產業發展沒起色、富民效果不明顯的一些溝域。二是基礎設施不健全,發展水平不高。水電路基礎設施、旅游接待等服務設施不健全已經成為制約溝域經濟發展的瓶頸,路面狹窄,路邊沒有停車場、公廁,污水處理沒有解決,標識系統不完善,景點節點不好找,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溝域的旅游接待水平。三是創新方法不活,發展后勁不足。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相輔相成,有的溝域在生態保護上實施了修復工程,但后續產業遲遲沒有跟上;有的溝域產業有一定發展,但延伸和融合不夠,或是單純的種植業,或是“只留下游客賞景,留不下游客消費,結果還留下一堆垃圾”;有的以林果采摘、旅游為主,有的以吃、住為主,缺少文化內涵,市場競爭力不強。因此,解決好這些問題,是當務之急。
北京溝域經濟的鮮明特色,決定了北京溝域經濟發展,要堅持走五條發展道路。
一要把握溝域經濟的地位,走高端發展之路。溝域經濟發展要與“三個北京”的定位和建設和諧宜居之都的要求相符合,堅持高標準規劃,高效發展。高標準規劃,就是國際水平、首都標準規劃,走高端發展之路;大尺度、大手筆規劃,走引領示范發展之路;拓展視野、科學規劃,走理性發展之路;改革創新、落實規劃,走持續發展之路。高效發展,就是產業融合,實現高效發展;引進高端項目,實現高水平發展;引進現代要素,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要把握溝域經濟的要義,走生態友好發展之路。溝域經濟,生態是底線,房地產是禁區。發展溝域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是不可分離、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北京生態文明建設對山區的要求,也是溝域經濟自身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產業是山區農民致富的源泉,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物質基礎。發展溝域經濟,就是實現山區農民致富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因此,溝域經濟必須以保護和提升生態環境為前提,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同時要充分考慮經濟總量必須與溝域生態承載能力相適應。
三要把握溝域經濟的生命,走特色發展之路。特色是溝域經濟的生命,特色是溝域的產業定位。每條溝域要從區域的實際出發,探索培育個性化、唯一性的產業,有吸引消費者的看點,有面向市場的賣點。溝域經濟走特色發展之路,要根據溝域的區位、構造、資源、產業基礎,從實際出發,因溝制宜、一溝一策,選準產業定位;提倡一招鮮,防止千溝一面。
四要把握溝域經濟的目標,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發展溝域經濟的目標是提升生態環境,富裕山區農民,服務首都市民。建設生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完備、綠色產業興旺、城鄉服務均等、山川景色秀美、人民幸福的山區。處理好162萬山區農民與2000多萬城市人口的關系,處理好1%的一產與99%的二三產的關系,處理好1萬平方公里的山地與1000多平方公里中心城的關系,溝域經濟就必須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使之成為建設“綠色北京”的“綠肺”,建設“美麗北京”的“綠心”,建設“幸福北京”的“綠金”。
五要把握溝域經濟的推進方式,走聚力共建發展之路。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推進方式,高效整合,調動各方面參與溝域建設的積極性,集中力量,加強政策和資源的整合,全力打造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品牌溝域。
(作者:王建中,市農委副主任;夏勝銀,市農委山區建設處副處長)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