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觀楊向陽先生在深圳所投資的幾個項目時,我被震撼了。他最近兩年投資的幾個項目都是會改變世界的技術,一個是柔性顯示屏,一個是生物海藻能源,還有一個是基因免疫療法。以往這種項目看上去應該是科研機構和國家實驗室在做的事兒,沒有天使或VC敢這樣投。即便技術研發成功了,到可大規模生產還要走一段漫長的路,更需要天文數字資金的投入。然而楊向陽投資的三個海歸團隊都在悶頭做這樣的傻事。
楊向陽先生是清華畢業的,是清華企業家協會的前主席,有清華情懷和家國情懷。那些被他投資的人,很多都是擁有高技術的海歸,比如柔宇科技的劉自鴻,清華本科、斯坦福博士,研究方向就是柔性顯示屏。他僅工作兩年就開始創業,追隨他的都是跨學科的大牛技術專家。楊向陽不只投資了他,還找來郭臺銘去公司看技術,看樣品。柔宇科技目前也獲得了來自IDG資本等著名VC的投資。在柔性顯示技術領域,我們也許有改變世界、改變中國制造的機會。
在人人都是天使的年代,劉自鴻這樣的天才小子和楊向陽這樣的科技天使似乎依然是異類。然而,那種不需要技術、不需要扎實運營,簡單靠商業模式的改變就能獲取巨大財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未來有機會成長為巨人的創業公司,一定是要么能改變世界,要么能改變生活。我相信,他們的同行者會越來越多。
要改變世界,必須依靠技術。要改變生活,必須依靠服務。
服務靠什么?靠人?,F在很多O2O公司,不管是餐飲還是生活服務,其實都要向順豐、德邦這樣傳統的優秀物流公司學習:一要有好的IT系統,二要有很完善的人員管理體系。德邦人認為自己是高科技公司,從訂單、倉儲到車輛跟蹤,他們一直在使用最新技術。另外,他們在大學生校招環節做得相當出色,2006年開始校招,和70個高校合作,在30個高校建立實習基地,每年投資千萬以上進行培訓,在干部培養管理和文化建設上都有非常嚴謹的一套方法。
一個互聯網團隊切入傳統行業,做App、做營銷,都很容易,但如果沒有做服務的基因,也沒有招到合適的人才,就會死得很慘。
但這些精細的服務與培訓、智能化的IT系統,都需要巨大資本的介入。不管是家政、餐飲,或是社區服務,這些2000年就有人嘗試的商業模式,實質都需要巨額資本的投入。趕上今年這樣投資創業的大年,融資怎樣也要千萬美元起,很多創業團隊都拿到了不少錢進行火拼,VC和天使們在用他們的錢為創業者交學費。
在不創新就會死的年代,那些互聯網新貴也在不斷改變自己,比如58到家,比如美團外賣。當看到58到家辦公室里的小姑娘們正在現場練習美甲時,我知道,河貍家們的日子不好過了。
不管怎樣,我們真的很開心,終于看到,人們不再追考公務員,而是涌到了創業的大路口。我們的生活和世界,因這些創業者和投資者而日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