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創新中國決賽的“思科·萬物互聯”專場上,前裝車載系統提供商“上海億凱”在路演中提到,著名純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的車載系統來自億凱,這讓評委與觀眾極為關注。
億凱CEO徐崢進一步解釋道,特斯拉第一款產品Roadster的車載信息系統是由億凱研發的,在中國暢銷的車型Model S系統也有一部分來自億凱的研發。
億凱能與特斯拉達成合作要得益于特斯拉與豐田的多年合作關系:特斯拉購買了豐田在美國的一家車廠,雙方合作生產電動汽車。而億凱為豐田提供車載系統已經超過九年時間,在為特斯拉提供內置系統時,億凱團隊還以為這只是豐田的一款車型。
怎樣想到這個模式?
如果汽車能夠做到智能化與互聯網化,就可以不再通過方向盤、換擋以及其他控制設備來進行全部的智能化控制。要達到智能化也必須完成互聯網化,需要將控制中樞與網絡相連。徐崢這樣來形容它的架構:在一條總線上平行排列著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引擎等系統,以及可以進行互聯網化的智能車載系統,車主常規的控制可以直接控制系統,而智能車載系統作為智能中樞也可以收到指令讓這些系統自動啟動。億凱的目標是成為“智能汽車之心”。
不過“智能汽車”的概念目前并沒有完全落地,車廠的顧慮是能否保持穩定和安全,如果智能中樞被黑客襲擊,或者系統突然死機,很可能會出現交通事故,所以很難將系統完全開放。
億凱所做的事情更像是曲線救國:九年時間內,它都是豐田、日產等車廠背后的系統提供商,每年為十幾個車型開發內置系統,但系統功能的更新則集中在導航、音響類控制、車體控制這三方面。徐崢認為,與其等待保守的車廠推動創新,不如從自己的角度先做一些嘗試性的開發。2012年億凱內部成立了一個研發小組,開始研發一套名為TOPIVI(TOP In-Vehicle-Infotainment)的車載專用中央處理器,嘗試讓車載系統直接連接到底層控制中樞,并在2014年專門為研究車載交互體驗成立了HVI(Human Vehicle Interface)車載人機交互實驗室。
產品有哪些特點?
億凱研發的系統搭載在17寸屏幕上,能夠實現安裝車載App、與手機通訊、語音、導航、智能駕駛等功能。在與底層中樞結合之后,智能駕駛中的倒車功能將超越以往的雷達倒車。此外這套系統還能獲取到汽車底層的一些行駛數據,比通過OBD接口(車載診斷系統)收集得更加深入。
與其他車載內置系統提供商對比,億凱的特點有兩方面:從系統本身來看,由于擁有與豐田、特斯拉等車廠的合作關系,億凱逐漸接觸到了汽車的底層控制,正在嘗試最新的應用方式;另一方面,前裝系統提供商要經過與汽車廠商的長時間磨合才能實現前裝化,而億凱在此方面已經耕耘了九年,而且合作方都是國外大型車廠。徐崢提到,國內想進入車聯網的企業中很少有億凱這樣的汽車電子出身,而多是互聯網企業,需要花時間去得到車廠的信任。
這個團隊還希望補充入“互聯網思維”。近期徐崢挖到了一些來自互聯網企業的工程師,目前安裝在億凱系統上面的應用之中,信息娛樂的App可以用HTML5語言實現,安全穩定車體控制App可以用C++語言實現。
面臨的挑戰是什么?
億凱需要尋找到更為開放的汽車廠商給予他們合作支持。但是國外廠商的智能控制系統都比較保守,“每年十幾億美元地往外扔,研發之后不投產”。
如果技術、合作等關卡可以闖過去,徐崢認為汽車前裝系統市場會變得非常可觀:中國市場汽車前裝率只有10%,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達到40%?50%,日本甚至達到了79%。將智能化與汽車底層控制中樞結合就像打開了一個黑匣子,在幾十年后一定會有突破性發展,但是目前只能一步一步去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