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寓教于樂,這幾乎是千百年來“教和學”的共同追求,也是“酷學習”創始人李旭輝想要借助互聯網的形式去嘗試的。在酷學習上,每個知識點的講解都會被包裝成學生更感興趣的內容。例如一段教小學四年級學生掌握小數概念的視頻就借用了小朋友喜歡的動畫片《熊出沒》里的人物形象,以帶領小朋友做游戲、幫助動畫片主角“光頭強”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講解生活中的小數概念。
在酷學習提供的任何一段學習視頻里都不會有授課老師的身影出現。和其他教育機構強調名師效應來增強對家長的吸引力的方式不同,李旭輝更想以內容來吸引學生:酷學習的拍攝鏡頭通常只對準一塊白板,這塊白板會隨著講解內容的呈現節奏被加入文字、圖畫甚至視頻等多媒體內容,而老師自始自終則只會以旁白的形式出現。
怎樣想到這個方向?
創業之前,李旭輝曾是優酷華東區的總經理,從優酷離職后,又和家人在澳大利亞生活了幾年。2013年,李旭輝和家人回到上海,為了幫助自己小學一年級的兒子盡快適應國內的教學節奏,李旭輝經常在家對他進行輔導。而在這個當“家教老師”的過程中,李旭輝發現,當他在講課時引用一些很生動的案例時,兒子會吸收得特別快。
再加上之前在優酷多年的工作經歷,李旭輝在視頻內容的運營方面很有經驗——“我知道哪些內容受眾會更喜歡看”——因此就有了酷學習現在的內容呈現形式:“把每個視頻都做成脫口秀一樣的效果。”通過這種把枯燥知識點靈活化的教學形式,李旭輝希望能達到酷學習口號所宣揚的效果:“最好的學習,就是無意識地學習。”
具體如何操作?
由于酷學習前期針對的受眾主要為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李旭輝在學習視頻呈現上主要從兩個點著手:
一個是碎片化。酷學習上所提供的視頻長度多在十分鐘左右,每條視頻只涵蓋一個小的知識點。比如在小學一年級數學的課程中,酷學習就制作了四個短視頻,分別從100以內兩位數的認識、兩位數加法、兩位數減法和兩位數混合運算四個角度來讓小朋友學習“兩位數加減”這個比較大的知識點。
和線下大多長達半小時甚至四十分鐘的課堂相比,十分鐘左右的長度既能讓學生在學習時間內保持較高的專注度,又不至于過于碎片化而讓學生的學習節奏過于雜亂。
另一個則是趣味化,用有趣的形式來包裝每個細化的知識點,比如在課件里加入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喜歡的動漫人物形象、把林志穎在化妝品廣告里不標準的拿量杯姿勢作為反面教材……
因此酷學習上的每個視頻在誕生之初都是一個類似于劇本的課件,講解哪些知識點、包括哪些段子……,這些內容都會提前和酷學習簽約的講課老師進行充分溝通,劇本完成后才會進行拍攝。酷學習的簽約老師來自上海高校的學生。同新東方類似,酷學習會更偏向于找那種既有學霸屬性又有較好演講能力的學生做老師。
目前所有的視頻內容都是由李旭輝組織的團隊自制而成。這樣的好處是內容的質量可以掌控,但也意味著酷學習的團隊需要為此承擔對創業公司來說比較高的前期成本。據李旭輝介紹,酷學習接下來的思路更接近于做平臺,讓老師在酷學習上自己錄制內容,而酷學習則會變成內容生產工具和師生間的互動平臺。
這有點像西方流行的“翻轉課堂”:老師借助酷學習把每個學習周期的知識點錄制上線;在每節課之前,學生可以先通過線上視頻進行預習,再到線下的課堂和老師進行互動,解決疑問、加深對知識點的學習。
目前發展情況?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籌備,目前酷學習上已經有了3000多條視頻,基本覆蓋了小學、初中、高中的主要科目內容。除了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中小學教育的“主菜”,酷學習團隊還上線了物理、化學、生物甚至醫學和法律科普這樣的“冷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