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做智能硬件的朋友看完小米4的發布會,說最大感受就是“狼來了”。他最在意的不是小米4手機,而是小米手環的推出以及MIUI 6500萬的激活用戶。
作為創業者,這位朋友的擔心完全可以理解。從去年開始,可穿戴設備(軟硬結合)形成創業大潮,屌絲創業者和巨頭公司一起涌入。這是一場始自同一起跑線的競爭,大家沒有先來后到之分,誰是起跑者誰是抄襲者,幾乎沒有時差。
這與過去十幾年騰訊對中國互聯網公司和產品的“治理方式”截然不同。那個經典的對話體是這樣的:創業者見投資人,必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如果騰訊也來做,你怎么辦?”這個問題背后的邏輯是,中國的創業者先抄襲硅谷,做一段時間之后,騰訊看準再下手。等于是大部分創業者做了小白鼠。
而小米的邏輯完全不同。它是和大家同時玩的這場游戲,甚至比其他創業公司更早入場,更早形成勢能。當草根創業公司還在為能不能上“聚劃算”上京東做個活動而殫精竭慮的時候,小米已成大山。一年幾十萬臺甚至幾萬臺的銷售量,怎么能和上千萬臺的銷售量級比?
更重要的是,小米品牌已經建立。如果說純互聯網產品拼的是流量,那智能設備的入口其實是口碑,是品牌。小米官網排名竄升之快令人咋舌,但很顯然,口碑在先,流量在后;而流量起來之后,又會帶動銷量,進而帶動口碑,這是一個令其他創業公司恐怖的正循環。
看看小米的產品布局,手機、盒子、電視、路由器、音響、耳機、手環等等,幾乎每個品類都有大量創業公司同時在做,而小米的組合拳還不在于硬件產品的全線布局,其最核心的布局其實是MIUI。沒有MIUI,小米就是游擊隊,而MIUI如果能讓不同的硬件產品之間真正形成智能化連接,想象空間將遠超騰訊。
舉個例子,將來一個小區當中如果有50%的用戶使用MIUI支持的智能電視、盒子、路由器、手機等產品,小米其實就是湖南衛視+網通+愛奇藝+三星,再把電商整合到電視購物中去,小區居民組團購物甚至可以享受大幅優惠,而在這其中,MIUI是“串聯電路”。
除了MIUI以及依附其上的硬件產品,小米在本次發布會上,伴隨小米4還推出了一些軟件服務,比如基于黃頁查詢的“電話幫”,這類互聯網產品對瞄準O2O方向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在小米硬件產品用戶量過億之后,它可以輕松獲取軟件產品的用戶。而一個更極端的可能是,當小米同時把硬件、軟件、系統和服務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之后,它將來甚至可以消滅APP,也就是說,在移動端上沒有APP的情況下,小米可以憑借自身優勢提供比單純APP更好的服務。
3Q大戰之后,騰訊已從過去抄襲者的角色漸漸變為投資者,這說明它的“擼起袖子自己干”的戰略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而這還是在用戶獲取半徑極短的互聯網產品領域。在智能硬件領域,口碑和品牌當然有巨大的紅利效應,但超長的供應鏈、產品本身的制造工藝以及在其上的用戶體驗,都是小米時刻需要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