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美國淘金熱讓大批冒險家、土地投機家一夜暴富。河對面的山里可以挖出金子,吸引了成群的挖礦人,后來的管理學有過案例介紹。在這場淘金熱中,有一個被忽略的最賺錢生意——擺渡。當大河阻斷了狂熱的淘金者,來往便利的渡船生意就火爆異常了。
2013年,比特幣(數字貨幣的一種)大熱,礦工、買家、投資機構的吹捧,讓比特幣市場風光無限,甚至有代替貨幣大行流通的趨勢。
而之后,也就是2013年年末,比特幣本身流通存在安全隱患、大漲大跌等現象讓國內多家銀行發聲明禁止用銀行賬戶交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在2014年5月7日發布通知,警告投資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存在諸多風險。
監管的緊縮和不穩定的市場讓很多熱炒數字貨幣的人賠了錢。然而,這場集體“高燒”背后,卻給另辟蹊徑的芯片商帶來了新的機會。
劍走偏鋒 擺脫融資困境
李豐是格銳思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Gridseed”)的首席執行官,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的他,也和很多名校IT創業青年一樣,在互聯網、移動、游戲、動漫、硬件等多個領域打拼。15年來,李豐把產品設計、市場、戰略規劃、項目管理等各類工種干了個遍。而這些經驗也為他在芯片行業創業成功打下了基礎。
2013年初,Gridseed創業團隊進入數字貨幣芯片設計領域,“那時,我們的主要業務是專門設計用于挖掘數字貨幣的礦機的芯片”。李豐說。“成立之初,我們的團隊根本沒有想到比特幣市場會突然間火爆成那樣,比特幣用半年時間就進入普通老百姓的視野。”
2013年1月,在中國1個比特幣能兌換100元人民幣,同年10月后,交易價格一路漲到近8000元。比特幣與傳統貨幣不同。它的運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持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絡中種子文件達成的網絡協議,基于一套密碼編碼、通過復雜算法。整個過程涉及過多計算機專業知識,因此2013年年初的時候,中國比特幣最忠實的用戶大多是IT人士與學生。到后來漲到8000元的時候,不僅吸引了更多風投的注意,也有很多中國大媽加入炒幣。
比特幣一時風光無限,帶動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大批IT人與企業進入比特幣市場,瘋狂挖礦淘金。
所謂挖礦,其實就是比特幣礦工通過礦機(計算機硬件)進行數學運算來產生新的比特幣和對比特幣交易進行確認。作為獎勵,比特幣礦工可以得到新的比特幣作為對交易確認的獎勵。“高效率的挖礦必須有昂貴的硬件設備和特殊的挖礦軟件作為支持。”李豐說。看準了這一點,從Gridseed創立之初,李豐就下定決心做礦機芯片的研發。但是,作為初創公司,資金短缺在所難免。而李豐所從事的業務是比特幣產業鏈上最難融資的一環。
在整個比特幣產業鏈上,包括礦機研發制造、挖礦、交易支付、應用等環節。吸引風險投資最多的是交易與支付環節。原因很簡單,芯片制造處于產業鏈最上游,行業特性決定投資回報慢,又不像支付、交易可控可見。
對于一個企業的成長,時機很重要。正是由于2013年10月份比特幣的暴漲,使得Gridseed不需要外來投資就可以獨立運營。同年12月,Gridseed推出了GC3355挖礦芯片,2014年1月份,采用GC3355芯片的比特幣萊特幣雙挖礦機--多彩無雙USB礦機面世,公司從此進入正向循環。 “一個月的時間,我們賣出這種小型礦機超過十萬臺,主要是面向海外市場銷售,有的大型礦廠一買就是幾千個。”李豐感慨地說。
其實,在數字礦機的競爭領域,部分后進入則采取了另一種辦法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現在有部分廠商用先預售的方式來做‘期貨礦機’。”李豐介紹。期貨礦機就是廠商在礦機還沒有生產出成品的情況下開始預售。讓購買者先付部分或全部資金。
但是,這是一種把生產環節中的一切風險轉嫁給礦工的做法。因為,數字貨幣的挖掘難度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大的,這就意味著期貨礦機一旦晚交貨,就會增加挖礦難度,勢必會給礦工造成損失。李豐認為“從保障礦工的利益出發,現貨礦機交易模式一定會成為主流。”
互聯網思維下的芯片生產
錢的問題解決之后,李豐的研發團隊卻面臨了一個更大的困難。
傳統的芯片公司業務流程根本無法跟上數字貨幣的節奏。以比特幣為例,由于基于互聯網發展,全網的計算能力每秒都在增加,這就要求礦機芯片的研發、更新換代的周期要快。以前在傳統芯片領域一年才出一款的芯片,現在3~6個月就得更新。
在Gridseed創立之初,由于人手和銷售能力有限,Gridseed研發的芯片并沒有面對直接用戶。而是只研發芯片,然后授權渠道商或者礦機生產商去售賣。”這種模式,不僅無法快速了解用戶的需求,還可能因為組裝和渠道銷售不在自己手里而處處受人鉗制,無法縮短產品上市周期。
“要把互聯網公司的節奏放到芯片生產制造上。”面對困境,這是李豐想到的第一個解決辦法。
然而,傳統芯片公司和互聯網企業完全是兩條平行線。互聯網是快速疊代產品,基于互聯網的新產品或者應用可以在一個月內就快速上線,功能不完善還可以根據客戶體驗一改再改,不斷升級,而芯片一旦生產、封裝、出售就沒有辦法再返工。
為了趕進度,縮短周期,Gridseed的工程師曾在大年三十的四點鐘在公司上班,大年初一下午又開始工作。李豐知道,這樣靠人力成本爭時間差始終治標不治本。
去年11月,李豐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讓Gridseed完全掌控芯片量產供應鏈。簡單來說,就是從芯片研發、硬件設計量產到快速規模化部署都由Gridseed完成。“通過互聯網獲知需求,并快速設計量產芯片、提供服務,將是一個企業未來橫跨互聯網及芯片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他說。
這時的芯片的研發、生產、封裝等一系列過程都要考慮到并行。并行就是以成本換時間。據李豐介紹,很多時候硬件方案要同時做三套,但很可能有兩套最后都用不上。這樣就意味著企業可能要面臨一些風險,因為往往芯片研發還沒有跑完,后面的流程已經在準備了。
但也就是這樣,經過磨合與總結,Gridseed摸索出把流程收緊,最后匯集成主力產品推向市場。現在的Gridseed擁有了自己的臺積電流片賬號,可以不經過代理獨立運營芯片。
每項產業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雖然數字貨幣的熱度正在降低,但是,隨著中國監管制度與互聯網交易、支付平臺的完善,相信像數字礦機這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芯片制造與研發行業也會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