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部署,各級政府積極推進,企業積極參與,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信息技術在農業和農村領域全面滲透與深度融合,農業物聯網、精準農業與智能裝備、農產品物流與電子商務、農村電子政務、農村信息服務快速發展,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和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 政策與市場環境逐步成熟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建設,在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中發揮主導作用。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將寬帶納入電信普遍服務范圍,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加快寬帶網絡從鄉鎮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國家發改委組織10多個省市,從信息化促進農村基礎環境改善、農業農村信息化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影響、涉農信息產業長效發展、信息化促進涉農基本公共服務、農業電子商務長效發展、信息化促進農產品安全生產、信息化促進農村轉移人口權益保障、信息化創新農村社會管理、信息化促進涉農基本公共服務、涉農信息資源整合和社會開發等10個方面,研究探索農業農村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政策機制。農業部從推進農業行業信息化角度,于2013年5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意見》,從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市場信息服務能力、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信息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化、農村經營管理信息化、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生產指揮調度信息化、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信息化10個方面進行全面部署,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融合、與農民生產生活相融合,支撐現代農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大批IT企業紛紛加入農業農村信息化行列。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聯想集團、大唐電信、清華同方、華為、東軟一些知名企業積極探索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商業模式。專注于農業農村信息化的企業如派得偉業、農信通、華夏神農、上海農信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由過去基本維持轉為盈利積累。2013年,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總體形勢概括為:市場拉動,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2. 市場需求推動技術創新
針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部在國家863計劃中支持開展了農業精準作業技術、作物數字化技術、現代農業智能感知技術創新研究。主要在包括作物生長信息獲取與解析技術、多尺度農田信息獲取與融合技術、作物系統數字化模擬與設計技術、畜禽養殖數字化關鍵技術、智能農業裝備目標識別和定位與控制技術、數字化森林資源監測技術、溫室智能化控制技術與裝備、果園數字化管理技術等,在農業傳感器、大田作物精準監測技術裝備、一體化精準作業導航裝置、農機監控與調度、規模化農場數字化管理與精準決策、精準施肥技術研究開發上取得重要進展。
由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研發的“規模化農場數字化管理與精準決策系統”,支持手持移動設備、無線傳感網絡定點監測設備實時采集的農田土壤、作物、環境等作物精準生產管理的多因素參數接入,實現了面向規模化農場精準作業的數字化管理。該系統目前已經在黑龍江農墾紅星農場開展了應用示范。系統按地塊對農場20萬畝耕地進行數字化生產管理,實現從種到收各生產環節作物農情信息、病蟲害信息、測土配方施肥信息等的精準管理。系統支持對農場大型拖拉機和聯合收獲機實現監控管理,實時獲取作業機械位置、作業任務、作業量等數據,為作業機手、農場管理者提供監控管理信息,對農場的生產和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由華南農業大學、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研發的大型精準噴藥設備、變量配肥施肥設備和基于衛星定位的農業機械導航系統,突破農機自動導航核心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新疆、黑龍江等地開展了實際應用。拖拉機自動導航系統可用于起壟、耙地、播種、噴藥、中耕、收獲等作業環節,減少了農作物生產投入成本,并使農作物的種植農藝特性優化,提高農藝作業質量,避免作業過程產生銜接行的“重漏”,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3. 集成應用不斷深入
國家農業信息化示范省遵循“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的理念,圍繞市場需求,體現地方特色,按照“1+N”模式,重點建設1個省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N個專業服務系統,整合各類涉農信息資源和信息通道,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服務“三農”。到2013年,目前已有山東、湖南、安徽、湖北、河南、廣東、重慶市、浙江、青海、貴州、云南、江西、寧夏等13個省市納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計劃,促進了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
自2013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后,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工信部和各省市高度重視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發展,在設施農業、水產養殖、農情監測和農產品質量監控等方面涌現出很多應用典型。2013年是我國農業物聯網快速應用發展的一年。農業部啟動實施了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首批選擇有一定工作基礎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開展試驗工作,探索農業物聯網應用主攻方向、重點領域、推進路徑、應用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機制,構建農業物聯網應用發展的理論體系、技術體系、應用體系和政策體系。區試工程按照“全要素、全系統、全過程”的思想理念組織實施,整合了優勢資源,開發完善了一批應用系統,初步搭建了省級農業物聯網集成應用平臺,在農業物聯網應用發展的理論、技術、應用模式、機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全面應用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安徽試區在20個糧食主產縣建立監測點,采用遠程視頻監控、數據實時采集、計算機輔助處理等辦法,對小麥等地糧食作物“四情”(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進行監測預警,建立了全省基于農業物聯網的可查詢、可分析、可決策的生產指揮調度系統,從宏觀上對全省小麥等糧食作物進行管理決策和分類指導,實現了生產決策管理從主觀判斷到分析有數據、決策有依據的管理方式轉變。安徽省目前累計有91家農業企業、20家合作社應用物聯網技術指導農業生產。
上海試區在光明米業基地建設了10多萬畝物聯網綜合應用示范基地,輻射20萬畝,實現了農業生產環節動態監測和種、肥、水、藥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通過產、加、儲、運、銷全程數據采集和監管追溯,實現水稻全產業鏈成本分段控制、質量安全追溯,提升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精準化水平,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據初步統計,每年為企業節省近600萬元生產管理成本。上海試區還在200多家園藝場、種植大戶,6萬多畝綠葉菜生產基地應用物聯網建立安全生產質量可追溯系統,實現田間檔案電子化追溯查詢。在全市19個區縣動物所衛生監督所、8個市境道口、110個產地檢疫報檢點與16家屠宰場檢疫點及58家動物產品集散交易單位應用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監督信息管理系統,率先運用植入式動物電子耳標技術,對17.5萬頭能繁母豬實行電子身份證管理,形成覆蓋全市檢疫監督管理信息系統。
4. 農村信息服務廣泛深入
各地農業部門面向“三農”信息服務,利用電腦、電視和電話(三電合一)等現代傳播手段,創新工作方法,凝聚社會力量,逐步建立了集12316“三農”熱線電話、農業信息網站、農業電視節目、手機短(彩)信和農民信箱等多種服務形式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目前,全國13個省建設了專家視頻系統,15個省建設了短彩信平臺,8個省開通了涉農手機報。主要開展與農民生產、經營、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政策、市場、假劣農資投訴舉報等方面的即時信息服務,逐步延伸到了法律咨詢、民事調解、電子商務、文化節目點播等方方面面。
5. 農業信息化標準制定工作
得到高度重視
2013年立項的農業信息化行業標準有6項:《12316平臺建設標準》、《12316綜合信息服務規范》、《水產養殖智能化標準》、《設施農業傳感器網絡設備技術要求》、《農業遠程專家診斷系統總體技術要求》、《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信息化建設規范》。立項的農業信息化國家標準13項,其中大田種植物聯網技術標準4項、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標準5項,畜禽、水產養殖物聯網技術標準4項,填補了我國農業信息化領域國家標準的空白。
6. 2014年農業農村信息化
發展展望
2014年,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環境,中央高度重視、保障機制逐步健全、地方政府積極參與、科研技術迅速發展、人才隊伍趨于完善。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以農業物聯網和精準裝備為重點的農業全程信息化和機械化技術體系。
2014年,我國農業信息化將以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園區為應用主體,緊密圍繞農業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突出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推進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技術在農作物良種繁育、種苗培育、水肥控制、環境監控、畜禽水產養殖及疫病防控等環節的應用。在推進主體上,堅持政府引導和需求拉動雙輪驅動。在支撐環境上,制定出臺包括補貼、投資、金融、信貸、稅收、重大項目建設等一攬子政策支撐體系。農村信息化仍將以“三農”信息服務、農村事務管理、“三資”管理為主要內容,大力發展移動互聯技術應用,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需求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加強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建立完善農村信息化業務平臺和服務中心,提高綜合信息服務能力和個性化服務水平。